向人民學習,把人民冷暖記心上 ——《一線駐村手記:厚土 鄉情》后記
我在2023年5月最初整理出這部書稿時,幾乎渾身酸軟癱倒在床。65萬字的文本,以5號宋體、1.5倍行距、A4紙篇幅排版,多達500多頁。所有文字都是作者的心頭肉,幾經刪減,尚剩50多萬字。帶著欣慰的骨肉痛楚,我去到一家鎮級醫院中醫館,一個骨科醫生為我脊椎推拿正骨之前施行針灸,背部肌肉淺埋幾厘米長的軟管。四小時后拔出,滲血不斷,染紅紙巾。這種紙上得來煞費苦心的文字體力活,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見筆生怯。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創作是艱苦的創造性勞動,來不得半點虛假。那些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都是遠離浮躁、不求功利得來的,都是嘔心瀝血鑄就的。”寫作確實是一項看不見的重體力活,不但傷神,而且傷身。為了創作這部書,我的頸椎背脊大受傷害——在結對幫扶地東山,那個家庭式發廊的瘦弱女主人無數次使盡洪荒之力為我推按頸椎;節假日回到中山,城區順景中醫養生館一個中年高大男技師成為我的“專屬”推拿師。
如果說決戰脫貧攻堅,是改變鄉村面貌的偉大實踐,涌現出來的脫貧攻堅題材作品是滿懷激情的書寫;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大任務之一的鄉村振興,作家也應當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去書寫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當我投身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扎根深入開展駐鎮幫鎮扶一線工作,結對幫扶的田間地頭也給予我無盡的靈感,使我責無旁貸地關注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的鄉村大地。自2021年6月底正式進駐,至2023年5月中旬正式調返,我在饒平縣東山鎮前后跨越的時光超過600多個日夜。差一個月就近兩年的漫長歲月里,我無時不刻都在用心感受這里脈搏跳動的音符——聆聽東山溪水流淌的聲音、田園草木茂盛生長的聲音、馬路之上摩托奔馳的聲音、農民口中潮客夾雜的聲音……這些聲音日積月累,時時敲打我的耳膜,提醒我為這片土地和這里的人們留下文字記憶。身為作家,我也無數次叩問自己,究竟該為這里記敘什么?盡管不同于出生成長的故鄉大地——那是血脈延續的地方;但在此地長久開展工作,伴隨長久生活,當一切都無比熟稔,心扉不為所動幾無可能!我告誡自己:不要一味歌功,不要一味吹捧,即便是鄉村振興偉大事業,應該由心由真而寫、向善向美而寫。既要貼近火熱時代,也要追尋生活真諦。除了深入記錄,還要多位思考。是以,每當有領導旁敲側擊地暗示我為鄉村振興寫點東西時,我都淺而笑之不置可否。我的內心告誡自己:文學創作有別于報道宣傳,即便宏大敘事承擔記錄時代的責任,也應當守護靈魂的尊嚴,包括作家自己的尊嚴。如何敘事寫人,文學自有她的世情洞察和通達睿智手段。
功夫在八小時之外。八小時之外也是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多少人的業余在看電視、刷手機、玩游戲或吃喝中度過,我卻與眾不同。寫作從屬內心活動,只能在安靜的業余完成,無法在上班時間進行。是以,多少個夜晚,我沿著東山溪碧道獨行思索,用手機軟件訊飛語音口述記錄白天的精彩工作瞬間;獨居宿舍時,我用自帶的筆記本電腦整理語音轉化而成的文字。周末回到中山,我常常避開家人,一個人、一杯茶,孤獨地進行再加工創作。如果要說創作《一線駐村手記:厚土 鄉情》取得些許成績,我要感謝沒有夜生活的東山、感謝在我居家期間承擔大部分家務的妻子,還要感謝耐得住寂寞的自己!何止是寫作,許多工作需要八小時之外輔助完成——比如加班完成當日緊要工作、比如晚上閱讀與工作相關理論文章……當然,我反對口號式“白加黑”“5+2”,更反對無效式加班!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成效!
不管何種性質的篇章,我敢肯定,完成這部作品沒有占用一分鐘上班時間!當日事當日畢,是我的做事風格,也是我的人生座右銘。每天下班之后,我會堅持寫完當天日記。寫不完的周末再寫,周末白天寫不完的晚上再寫,凌晨也要完成。這是我一貫堅持的創作品格,也是個人的自我約束。哪怕所寫內容與工作息息相關,也要業余完成。是以,頸椎勞損成為我的慣疾,辦公室和宿舍、家里、車上,皆備按摩儀器。有個機關朋友曾經問我:為何你能發表那么多作品,是不是上班創作?依照往前性格,我會毫不客氣地回懟,如今人到中年經歷世事多了我客氣回應:我身體健壯、四腳發達,難道也是上班鍛煉?這位機關朋友還要追問,我不再解釋。許多人的許多成功在八小時之外,無非就是人家看不見的業余汗水!
《一線駐村手記:厚土 鄉情》之外,我還創作了一組小說作品《鄉村振興軼事:家園如詩》。可以更加理所直壯地說,這部虛構作品是我在2022年春節期間創作完成。遺憾的是,我曾經計劃創作一部鄉村振興主題的長篇小說《第一書記》,欲借宏大容量作長袖擅舞式敘述,因為工作過于忙碌實在騰不出時間而作罷。另一角度而言,縱觀脫貧攻堅題材作品多為虛構類小說和泛泛而敘的散文,或者幾近頌歌式的報告文學,我愈加堅持用非虛構形式來體現文字的在場性!照我理解,所謂“非虛構”,真實記錄時代和歷史是其本質,關注現實和公共性、關照個體生命、細微察述歷程,是其鮮明的內涵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我來到結對幫扶的工作現場,去到熱情淳樸的人民身邊,看到鄉村發生巨變,感受鄉情聲聲呼喚,我心親近大地,我手書寫我心,即便這部沉實的鄉村振興拙著成不了偉大作品,也愿其成為新時代征程上的一抹風景。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拙作最初取名《鄉村振興日記:我的東山,我的西山——廣東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一線手記》,我只想記錄幫扶工作所駐的鎮以及我擔任第一書記的村。當我真正深入田間地頭村頭巷尾、了解人民工作生活、知曉人民心之向往以后,遂決定改為現書名。
遺憾的是,最初記錄基層財政窘況與工作繁忙無效的部分還是被我刪除。欠發達地區的基層稅收匱乏財政單薄、公共預算看似收支平衡實則如行獨木橋,相關實情不容遮蔽。基層鎮村干部背負所謂主體責任,“5+2”“白加黑”地沉浸在事無巨細的煩瑣工作中,令人記憶深刻、無比沉重。更讓人如鯁在喉的,何止是欠發達地區個別地方的基層,隨著市級部門不斷下放事權,相應的人財物支持保障不但沒有增加,上級轉移支付的力度卻在減少。每年預算工作開始前,不少鄉鎮財政部門要與部門斗智斗勇,削減“三保”之外的預算開支。不少苦逼的基層干部,忍受著勞累奔波的同時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破除形式主義成為大家最心照不宣的默念。雖然如此,我仍然堅信中央持續深化糾治“四風”,重點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力量。此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十起加重基層負擔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問題進行公開通報,就大快人心!而最讓我欣慰的,誠如母親經常對我這個忙碌的基層公務員嘮叨:現在的農民啊,生活越過越好,好多人家里有錢,老人也過得安心呢……
我以農歷節氣作為章節開篇語,旨在告誡自己,不要忘懷生養撫育的農村大地!所謂“厚土”,在我筆下,還有著深層的意念。土,不僅屬于自然地理概念,還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壤。土還是“社”的本字,加上“示”旁成為“社”,在古代還被作為祭祀對象的“土神”或“社神”。土載育萬物,谷養育民眾,成為以農為本的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原始崇拜。土神和谷神合為“社稷”,成為古代中國的立國之本、立政之基,“江山社稷”遂也常常用來代指國家或者朝廷。所謂“鄉情”,在我筆下,更是家族倫理和道德根基,以及血脈相連的親鄰情誼,成為億萬民眾心靈深處的溫情皈依。“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僅僅一句鄉音和些許故鄉往事,足以讓旅居他鄉的游子心起波瀾、熱淚盈眶。我以真實的故鄉和家族親人為范例,以父親患病到去世為隱性線索,傷感地書寫著厚重的鄉情、疼痛的鄉愁、依戀的鄉村,告誡自己永遠不要忘卻喝過的甘甜鄉泉、走過的崎嶇鄉路、勞作過的山地田園……
2023年6月下旬,我在廣州參加省作協會同省委黨校主辦的廣東重點作家、重點評論家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書班期間,我曾任第一書記的西山村羅書記欣喜相告:去年4月您帶領我們村申報的80根5米高的路燈已經安裝完成啦!駐鎮幫扶工作隊的阿劍也告訴我:您心心念念的西山村老厝區舊路修整,雖然沒有申報納入鄉村振興幫扶資金項目庫,已經納入縣統籌的村道巷道硬化工程農路項目啦!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好消息不斷傳來,令我似有如釋重負之感。我豁然明白,在粵東大地,有一塊令我惦之念之熱淚盈眶的熱土。11月上旬,我所在單位分管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的領導帶領醫護人員赴潮開展醫療結對幫扶和送醫送藥下鄉義診活動,我趁機向主要領導爭取同往。踏上闊別半年的東山土地,當地鎮村領導和群眾用夾雜濃厚潮汕口音的普通話,一口一個“張書記”與我拉家常,讓深陷“故地重游”情境之我倍感溫馨。在西山村,高大的羅書記陪我從雛形已具的古樹生態園北入口進園,沿著已鋪紅色瀝青的環山觀賞路徑一路察看工程建設,再從五棵蒼勁老樹造型的古樹生態園南入口出園。在紅豐村,爽朗的黃書記陪我參觀了投入幫扶資金扶持已經投產的蓮峰茶葉加工廠。秋日的粵東陽光溫暖山地安寧,許多幫扶資金項目正在發揮作用或已見成效。我貪婪嗅著此地的樹葉芬芳和青梅殘香,握著兩位村書記長滿老繭的粗壯雙手,幾次眼眶潤濕。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與參加“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推進會”和“中國作家協會作家活動周”的作家代表們座談時強調,新時代的廣大作家要始終牢記“國之大者”,積極做人民的學生,敬畏筆下的文字、尊重創作的規律,以不斷創新創造的精神開拓文學新境界、攀登文學新高峰。我筆下的文字可能永遠無法企及文學高峰,但我深深知道:土地深厚,國家基固;鄉情穩定,社會安寧!尊重創作規律,首先要筆寫真心,而非宣傳口號。做人民的學生,還要清楚自己來自人民,要與人民心連心,向往美好生活。人民創造了歷史、創造了時代,也見證了歷史、傳承了文明。作家要學習人民的偉大實踐和奮斗精神,還要將人民的冷暖惦記在心。對人民有了真心誠意的愛,才會創新生動地描繪人民的生活……
就在書稿開始編排之時,饒平發布公眾號于2024年1月22日發出《今日饒平|東山鎮古樹生態園》,以簡介形式隆重推介:“在東山鎮古樹生態園,一棵棵參天古樹虬枝盤繞、蔥郁蒼勁,徑旁梅花綻放搖曳,休閑步道成為群眾漫步、休閑的好去處……”所配圖片正是400年古榕核心景觀地段,池塘疊翠、涼亭點綴、彩道生輝。接替我的阜沙幫扶干部阿輝給我發來7張古樹生態園節點建設完工的照片,其中的彩色步道猶如絢麗絲帶蜿蜒蒼翠林木之間,閃亮我的眼睛。我默念著經典稔熟的語句,“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打造東山古樹生態園,夯實環山觀賞路徑,修建游樂設施,修繕人文古跡,打造400畝梅海盛景和800畝生態休閑園區”,想到自己曾經為東山鎮和西山村人民留下一抹光彩,潸然淚下……
謹此,還要衷心感謝為拙作出版給予扶持關懷的廣東省作協、中山市委宣傳部、中山市文聯以及中山市作協!衷心感謝為拙作花費心思進行獎掖批評的評論老師、為拙作編輯裁剪斧正的編校人員!衷心感謝在我參加鄉村振興工作期間給予關心支持的各級領導和幫扶戰友!衷心感謝為我的創作提供溫馨關愛的至親家人!一部作品的問世殊為不易,感恩也是鞭策。是為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