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音樂綜藝綻放新活力 ——《歌手2024》節目主創談
對于絕大多數觀眾而言,“歌手”無疑是音樂綜藝賽道中的標桿性IP。從2013年《我是歌手》第一季到如今,八季陪伴為觀眾留下了難以割舍且彌足珍貴的回憶。千呼萬喚中,《歌手2024》于今年夏天重歸舞臺閃亮登場。中國視聽大數據(CVB)顯示,《歌手2024》直播競演熱度持續攀升,各期節目穩居同時段地方衛視節目收視率第一。如何在多季開發下讓老牌綜藝煥發新活力?節目監制洪嘯、總導演張丹陽分享了節目背后的故事。
請人難?多元化國際化破局
“歌手”系列做了八季,“聲生不息”系列做了三季,華語樂壇請了一大半,還有誰能請?再加上《歌手2024》是繼2020年《歌手·當打之年》四年之后的重啟,節目組決定在邀請歌手思路上做出調整。
洪嘯談到,“在邀請歌手時,我們會充分考慮邀請能夠代表不同圈層、有著獨特音樂風格的歌手。‘歌手’系列很重要的一個價值在于,能夠讓那些有實力但之前比較小眾的寶藏歌手通過這個舞臺被看到。所以,我們希望《歌手2024》能夠是一盤匯聚各大菜系、滿足不同口味的滿漢全席。”從目前陣容來看,節目中既有像那英、孫楠、譚維維這種大眾意義上的主流歌手,也有像汪蘇瀧、黃宣這種新生代才子,同時在民族、民間音樂方面還有杭蓋樂隊與二手玫瑰等,滿足了更多觀眾的審美期待。
《歌手2024》更是將視野擴展至全球,出生于北非摩洛哥的凡希亞(Faouzia)、美國靈魂歌手香緹莫(Chanté Moore)、美國流行樂男歌手亞當·蘭伯特(Adam Mitchel Anselm Lambert)等與中國歌手齊聚一堂歌唱競演,展現了不同國度的音樂文化特色。從最初的本土競技到國際元素的融入,“歌手”系列節目的路越走越寬。張丹陽告訴記者,加入更多“國際面孔”的想法是在節目重啟時就確定下來的。節目組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為觀眾呈現更趨多元化的音樂風格與更深入的文化交流,通過打造一個真正國際化的音樂舞臺,讓大家領略到世界各地優秀歌手的風采。同時,節目組也希望通過這樣的嘗試,推動華語音樂與世界音樂的交流與融合。
說服海外歌手來到這一舞臺并非易事。據洪嘯介紹,外國歌手在長沙待三個月錄制節目,時間跨度相對較長,各種生活習慣需要慢慢適應。此外,比賽壓力使一些國外歌手望而卻步。海外歌手比例的增加也為節目制作帶來了些許挑戰。在洪嘯看來,首先是溝通協調方面,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節目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海外歌手進行有效溝通,確保他們能夠充分理解并融入節目。在節目制作上,節目組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展現海外歌手的音樂風格和特點,讓觀眾能夠真正感受到不同音樂的魅力。
更注重多元化的音樂類型、更強調華語音樂與世界音樂的交流互鑒是今年“歌手”相較往年選擇競演嘉賓的新變之處。張丹陽表示,對歌手職業的尊重和敬畏、有獨屬于自己的藝術人格、有Live的表現力與過硬現場演唱功底、有足夠優質的作品是“歌手”系列選擇競演嘉賓一以貫之的準則。
求真難?直播競演加強緊張感
近年來,接連不斷的演唱會“假唱”風波使觀眾對于“真實”的訴求愈發強烈,墊音、修音、半開麥、假唱、預錄等專業名詞也逐漸經由專業人士、意見領袖走入大眾視野。求真的天花板不被打破,歌手的實力便難以真實呈現出來。《歌手2024》首次采用“全程直播”的播出模式,致力打造“樂壇世界杯”級別競演,通過12場大小屏互動直播,將“真唱”進行到底。節目還創新采用“視音頻全IP化處理”直播技術實現11個機位的字幕、延時、多碼率編轉碼及實時監播功能。而海外大眾評審采用TRTC無延時直播,將現場信號實時直播在云評審端。同時通過攝像頭采集用戶畫面回傳至節目現場,實現云上評審互動。
直播形式對于節目組、歌手本身都是巨大挑戰。張丹陽談到,以前在錄制“聲生不息”或者別的大型節目時,基本上是錄一期播兩期,然后中間有相對充裕的時間去做剪輯、去籌備下一期節目,但是現在當節目結束的那一刻,甚至是還沒有結束的時候,他們就要去考慮下一期要做什么了。沒有人會覺得錄完這期收工大吉,而是緊繃神經投入到下一期的準備過程中,所以《歌手2024》的工作節奏會非常快。
短時間內的準備工作做得再充分,也無法將一切完全確定下來,而是隨時充滿變數。在張丹陽看來,直播競技的方式,放大了歌手們的歌唱、選曲與個人賽事命運的關系,所以他們的選擇也會隨時改變,他們的編曲也會有所調整,節目組能夠做的就是隨時去適應這種調整,以期呈現出更好的舞臺效果與競演狀態。
什么樣的音樂綜藝適合使用直播形式,洪嘯有他自己的獨特思考。他認為,音樂的求真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只有在簡單規則下的競技音綜,直播才更具價值。今年全新推出的“襲榜”賽制,對所有在線歌手來說都是挑戰,也是一次大膽突破。直播使得這一賽制下的競技更具不確定性,節目組并不會對這種不確定性進行過多預判,而是希望通過歌手現場的真實表現,以及觀眾的真實反饋共同譜寫“襲榜”故事。回過頭來看,像《聲生不息·港樂季》這種強調合家歡、情感連接的節目,就未必適合使用直播形式。
互動難?大小屏聯動更具參與感
隨著網民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網絡化與小屏化成為當今音綜制作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以前我們做《我是歌手》的時候,其實更多是做給在大屏幕上的電視觀眾來看的。但是現在大家看音綜,很多人會在像抖音、微博等平臺上,通過小屏去完成評論與話題討論。網絡上釋出的舞臺片段,也是助推節目走入千家萬戶的重要方式。”洪嘯告訴記者,《歌手2024》努力實現大小屏之間的聯動,采用了“大屏觀看,小屏互動”的形式,通過更多全民互動的創新方法,比如像“全民預測競演前三”“全民舉薦揭榜歌手”,以及節目組運用創新技術打造的“云導播·多屏同看”等,大大提升了觀眾的實時參與感。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過程中互動主持人沈夢辰將直播時的實時熱點和歌手們及時共享的做法也反向助推了制作過程。張丹陽說:“創作者的表達欲取決于是否能收到反饋。所以我們認為不管是批評還是贊美,只要有反饋,讓創作者聽到、看到,就會激活創作者新的表達欲。”
采訪中記者得知,為保證高水準的舞臺效果與表演效果,今年《歌手2024》將舞臺呈現場館更換到了七彩盒子的F廳,F廳本身就是劇院設計,各項硬件設施設備世界一流,相較于之前在T2區的1200平方米演播廳來說,場地更大,聲學環境更好。此外,節目組對現場音響系統也做了全面升級,由傳統的左右各一串的立體聲系統,升級為貫穿舞臺的L-ISA沉浸聲系統。這也是L-ISA沉浸聲系統在音樂綜藝欄目中的首次全程應用,更為難得的是,這也是世界范圍內,第一次使用L2音箱組成沉浸聲系統制作綜藝,這套系統能帶來更多細節,更具包容感,能夠有效將內容、場地與觀眾聯系到一起。或許,《歌手2024》的走紅,不是某一方面的異軍突起,而是專業性、真實性、民族性、國際性、競技性、互動性等綜合實力加持下的一次成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