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陶集吟詠于孤燈之下”—— 袁行霈:影響我人生的書單
治學要有基點、有旁涉。基點務求精深,旁涉務求寬廣。專攻一點,或恐拘于一隅,視野狹隘;廣泛涉獵,切忌浮光掠影,一無所長。我曾把自己關于詩歌藝術的研究,歸納為八個字:博采、精鑒、深味、妙悟。我還曾提出撰寫文學史的三條原則:文學本位、史學思維、文化學視角。意思都在強調會通化成。司馬遷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學問要有氣象。
作詩講究氣象,詩之氣象如山巒之有云煙,江海之有波濤,奪魂攝魄每在于此。做學問也要講究氣象,學問的氣象如釋迦之說法,霽月之在天,莊嚴恢宏,清遠雅正,不強服人而人自服,無庸標榜而下自成蹊。形成這種氣象至少有三個條件:第一是敬業的態度,對學問十分虔誠,一絲不茍;第二是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長,不攻人短,不存門戶之見;第三是清高的品德,潛心學問,堅持真理,堂堂正正。 做學問和做人要統一起來。隨著學問的增進,人格應該不斷提升。但是,學問和道德也會有分離的情況,那是不好的。古人常常將兩者連在一起,稱贊某人道德學問如何如何,表現了對一種理想境地的向往。道德和學問的統一,應當成為學者自覺的追求。
影響我人生的書單:
1.《陶淵明集》。陶淵明不僅是詩人,也是哲人。他思考的都是關乎宇宙、歷史、人生的大問題。在晉宋之際黑暗的社會里,他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是一位氣節高尚的人。他為人自然,詩也自然,這是很高的境界。當夜深人靜之際,捧陶集吟詠于孤燈之下,則矜平躁釋,與天地臻于和諧。
2.《老子》。我是把它當作一部格言集來讀的。每置之枕邊,睡前三五分鐘讀一則兩則,悠然會心,以清吾夢。茲就記憶所及錄數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自是,故彰。”“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大巧若拙。”“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是個聰明絕頂之人,他的話給我以智慧。
3.《論語》。因為我是教師,所以讀《論語》時常常注意孔子作為教育家的那一面。孔子很注意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謂:不到學生心求通而未通時,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口欲言而未能言時,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便不必教他了。他教導學生對學問的態度一定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要恥于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不恥下問。”他強調要處理好“學”和“思”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都是我很感興趣的,也是我試著貫穿于自己的教學中的。
4.《東坡樂府》。此書名曰“樂府”,其實就是“詞”。蘇軾以詩為詞,取詞的軀殼而賦以詩的神氣,從而為詞開拓了新的天地,也確立了他在詞史上崇高的地位。如果從一般讀者的角度來看,我主要是欣賞蘇詞里那種以達觀為基礎的瀟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定風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臨江仙》)“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這些名句都表現了他的洞見,耐人尋味。蘇軾才高而命蹇,如果沒有這點瀟灑真不知如何活得下去。
5.《狄德羅哲學選集》。我喜歡跟聰明人談話,狄德羅是十八世紀法國的大哲學家,百科全書派的主要代表,當然聰明過人。而這本書里所選的好幾篇文章如《達郎貝和狄德羅的談話》《達朗貝的夢》《談話的繼續》《拉摩的侄兒》又是用對話體寫的,讀來如同直接面對著一位聰明人。他的《哲學思想錄》和《思想錄增補》是一條條短小的筆記,最短的只有一句話,但發人深省。狄德羅認為人類的全部知識是有結構的,各個學科互相聯系,構成整體。由此我想到,在學科分類越來越細的今天,適當注意知識的整體性,在相近學科的交叉點上做一些綜合的研究,肯定會開拓出新的學術領域,并推動學術的發展。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本文選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影響人生的書單——來自百位北大教授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