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史上第一個“吃瓜群眾”?
古人啥時候開始吃西瓜?
到了夏天,怎么能不吃西瓜??茖W研究表明,西瓜是水分比例最高的水果,倘若沒有西瓜消暑解渴,炎熱夏日那該多煎熬吶。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我國幾乎占據了全世界60%的西瓜產量,是全球最大的西瓜生產國。不過,西瓜并不是我國的原產水果,科學家認為,西瓜的原產地也許在非洲東部。
我國的古人什么時候開始吃西瓜呢?這個問題許多學者都曾研究過,古人同樣好奇,他們也對這個問題做過長足的探索。
有人說,西瓜進入我國是南宋初年的事兒,當時一個叫做洪皓的使臣出使金國,并將西瓜帶了回來。洪皓自己也記錄過和西瓜有關的故事:
西瓜形如扁蒲而圓,色極青翠,經歲則變黃。其瓞類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五代史·四夷附錄》云:‘以牛糞覆棚種之?!钄y以歸,今禁圃鄉囿皆有。(《松漠紀聞續》)
這就有趣了,因為金國是南宋時期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這個記錄說明,當時我國北方是有西瓜的。所以,這則史料或許應該這么理解:在兩宋之際,我國北方是有西瓜的。洪皓則將西瓜引入了南方。很快,西瓜就遍布了南方田園。由此觀之,洪皓并不是把西瓜引進我國的人,而更像是一個西瓜“推廣大使”。
西瓜進入我國的時代顯然早于南宋,于是又有了一個更加普遍的說法。五代時期有位叫胡嶠的人,他曾在契丹居住過七年,并見到了當時中原難得一見的西瓜:
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北宋·歐陽修等《五代史》)
契丹人還告訴胡嶠:契丹的西瓜種子,是從我國北方的另外一個少數民族部落回紇手中得到的。所以大部分人認為,我國在五代時期就已經有了西瓜。
不過,我國明代的醫學家李時珍還做過更加大膽的探討。他也聽說過胡嶠把西瓜帶入我國的說法:“按胡嶠于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保ā侗静菥V目》)
但他同時也關注到了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里提到的一種“寒瓜”:“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崩顣r珍于是做出了自己的推測:“西瓜又名寒瓜?!薄吧w五代之先,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未遍中國爾?!?/p>
李時珍說:以前古人說的“寒瓜”大概就是西瓜。大概在五代以前,西瓜已經傳入過我國南方地區,只不過當時的西瓜不叫“西瓜”,而且分布不廣。
別說,李時珍的推測也有道理。外來植物進入我國的路徑也許并非單一的。現代的考古發現,在許多漢代的古墓中居然也出現了西瓜子。所以有學者認為,西瓜進入我國的時間,恐怕比史料記載中的要更早。大伙兒都知道,早在漢代,我國便開設了海上絲綢之路,并與世界各地有著廣泛的貿易往來。
咱們不妨順著李時珍的思路去做個大膽的假設:早在漢代,西瓜便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只不過數量少,而且沒有被大量種植,認識西瓜的人并不多。而到了宋代,人們對于西瓜的認識更加深入,加上西瓜的引入數量逐漸遞增,人們對于西瓜終于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時至南宋,我國大江南北的古人們,都能夠享受到西瓜所帶來的夏日甜蜜滋味了。
明清吃“瓜”過中秋
西瓜在夏季成熟,古人夏季消暑少不了西瓜。明清時期,西瓜的種類繁多?!肚灏揞愨n》里提到過不少西瓜種類。比如在清代,新疆吐魯番的西瓜已經聞名遐邇,每當吐魯番的西瓜上市,便被人們搶購一空:
土魯番(吐魯番)在哈密之西,其地產西瓜最佳。每熟時,人往摘瓜,必相戒勿語,若一聞人聲,則盡拆裂,無完者,相傳如此,不足信也。
當時流傳甚廣的一個傳說:每當吐魯番的西瓜成熟時,人們去摘瓜都一定會相互告誡不要說話。因為如果一聽到人聲,西瓜就會全部裂開。想必吐魯番的西瓜又甜又脆,水分飽滿,所以才有這么一個傳說吧。此外,晚清的上海有一種小西瓜,被人們稱作“馬鈴瓜”。這種西瓜也特別甜。
《燕京歲時記》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代夏天北京市場上的吃瓜景象圖:
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黃沙瓤、紅沙瓤各種。沿街切賣者,如蓮瓣,如駝峰,冒暑而行,隨地可食。既能清暑,又可解酲,故予嘗呼為清涼飲。
清代北京大街上的小商販們,往往把西瓜切成一片片的沿街叫賣,西瓜被切成蓮花瓣兒,或是駱駝的駝峰狀。人們在任何地方都能方便地吃到西瓜。
雖然在清代,西瓜的分布范圍已經非常廣泛了,可凡事也有例外。比如《清稗類鈔》里就給大家介紹了一則趣事:
乾、嘉以前,桂林諸屬無西瓜,惟荔浦有之,每一瓜,需錢五六十文。欲得之者,必于未熟前,先以錢質之老圃,乃如期可得。且其候極遲,至中秋,各官署方以瓜相餉遺也。
在清代的乾隆、嘉慶朝之前,桂林的各個屬縣都沒有西瓜出產,只有荔浦縣才有西瓜。物以稀為貴,所以每個西瓜要五六十文錢。當地的人若想吃到西瓜,必須在西瓜還沒有成熟之前就給老瓜農支付定金。而且,當地西瓜成熟的季節很晚,到中秋節時,各官署才能用西瓜相互饋贈。
實際上,中秋節互贈西瓜,也并非是因為西瓜剛好成熟了,而是明清時期,的確有中秋節吃西瓜的習俗。清代文人李光庭在《鄉言解頤》里記載了一句童謠:“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p>
在明清時期,中秋節有一項重要的習俗活動,那就是“祭月”。中秋祭月的主要貢品是月餅和瓜果。其中西瓜是必不可少的水果。
明代的《酌中志》記載:“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饋送?!?/p>
明代的宮內,農歷八月份開始欣賞秋海棠和玉簪花。從八月初一開始,市集上就有賣月餅的商販。如果大伙兒回到明代過中秋,互贈禮物時不僅得送月餅,而且還得加上西瓜和藕。
清代的《帝京歲時紀勝》中也有類似的記錄:“(十五日)祭月雕西瓜為蓮瓣?!?/p>
可見,明清時期的中秋節,人們不僅要吃西瓜,而且還得以瓜祭月。祭月的瓜,通常用切或雕的方式,將其以“蓮瓣”的形式呈現。
早熟的西瓜,成了清代“萬壽果”?
西瓜在夏季成熟,那么有沒有辦法,能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季也吃上西瓜呢?
實際上,想在冬天里吃上西瓜,也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難。比如廣東地區氣候溫暖,西瓜在冬季也能結果:
廣瓜歲種二次……冬月亦結者為西瓜。(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
產于咱們寶島臺灣的冬季西瓜則更加知名。臺灣的西瓜皮薄瓤紅,味道甜美。所以,在寶島上的臺灣百姓,元旦有個習俗——吃西瓜:“西瓜,盛于冬月;臺人元旦多啖之?!保ㄇ濉び粲篮印恶院S浻巍罚?/p>
因為臺灣地處南方,冬季氣候照樣溫暖,而且有著充足的日照條件,所以寶島臺灣的西瓜,能夠一年四季不間斷地生長,即便在秋冬時節,一樣可以播種收獲。由于臺灣的西瓜甜,所以在清代,臺灣所產的冬季西瓜還被列為貢品。清代乾隆年間,有一位叫做朱仕玠的臺灣府鳳山縣(今臺灣省高雄市鳳山區)教諭,他在《瀛涯漁唱·其二十五》中寫道:
草木隆冬競茁芽,紅黃開遍四時花。何須更沐溫湯水,正月神京已進瓜。
當時的北方地區有一種用溫泉水培育反季節蔬果的技術,這些反季節的食材主要用于供應皇宮。朱仕玠在寶島上感慨,在溫暖的臺灣,花兒在北方的隆冬時節便開始競相爭艷。臺灣的西瓜正月里便運入了京城,哪兒還用得著溫泉水培育?。?/p>
在清代的某段時期,臺灣產的西瓜還有個不一樣的名字——“萬壽果”。
為啥叫做“萬壽果”?
原來,古代皇帝的誕辰日被稱為“萬壽節”,能趕在萬壽節送上的西瓜,就被叫做“萬壽果”:
西瓜熟于十二月,取充貢。三月望萬壽前至京,俗名萬壽果。味薄,但取其早熟耳。(《諸羅縣志》清·周鍾瑄)
雖然三月的西瓜有些早熟,味道比不上夏季的,可關鍵是能趕上皇帝的生日呀。清代生日在農歷三月的只有兩位,分別是康熙皇帝和同治皇帝。那么這位愛吃西瓜的皇帝究竟是哪位皇帝呢?
鳳山教諭朱仕玠在《小琉球漫志》中給我們介紹了答案:
臺地西瓜十月熟者,康熙間以萬壽節前貢至京師,因名萬壽果。
清代康熙年間擔任過臺灣海防同知的王禮,在《臺灣吟·其三》中還為大家記錄了冬季西瓜進京城的盛況:“蔬園迫臘熟西瓜,剪蒂團團載滿車。恰好來春逢圣誕,急馳新果獻京華?!?/p>
西瓜成了“黑暗料理”食材?
西瓜不僅可以直接生吃,甚至可以被當做一種烹飪食材?!肚灏揞愨n》里就記載了幾樣西瓜菜。比如“西瓜煮豬肉”。
想起用水果烹飪,大伙兒是不是會第一時間想到“黑暗料理”,不過,這道“西瓜煮豬肉”不僅不像黑暗料理,反而相當誘人。這道菜有兩種做法,其中一種是用西瓜汁代替水熬煮豬肉,重用冰糖,這樣熬煮出來的肉與“蜜炙肉”的味道差不多。
另外一種是將西瓜掏空,把肉置于其中進行蒸煮,并加入酒醬之類的調料。肉蒸熟后倒入碗中,味道細膩而肥美。此外,還有“西瓜蒸雞”,其做法與煮肉類似,將雞肉塞入掏空的西瓜之中,加入各式調味料。再將瓜盛于大碗,隔水蒸三小時便可。
西瓜可用于烹飪,西瓜皮同樣有妙用,比如,《清稗類鈔》中的“西瓜皮煨火腿”,將西瓜皮去青皮后切成長方形小塊,加蘑菇、香蕈、水、鹽,與火腿同煨二三小時,味鮮而甘、別有風味。有不知道的食客,甚至將西瓜皮認作冬瓜。
此外,西瓜還可以加工成“西瓜燈”:
西瓜燈,鏤西瓜,使中空,燃燭其中,瑩澈可愛。(清末民初·徐珂《清稗類鈔》)
西瓜燈即將西瓜鏤空后,中間插上蠟燭,瓜皮上還能夠刻上各種圖案,有人物、花卉、蟲魚之戲等。
提起用西瓜制作的美食,不由得想起了清代文人李化楠在《醒園錄》里記載的一道“西瓜糕”:
揀上好大西瓜劈開,刮瓤撈起另處,瓜汁另作一處。先將瓜瓤瀝水下鍋煮滾,再下瓜瓤同煮,至發粘,取起秤重,與糖對配。將糖同另處瓜汁下鍋煮滾,然后下瓜瓤煮至滴水不散,取起用罐裝貯(其籽另揀妙香,取仁下去)。
簡而言之,即將除去籽的瓜瓤與糖、瓜汁一同入鍋熬煮,經過一系列的工序加工為西瓜糕。清代的美食家袁枚老師對于吃西瓜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物有本性,不可穿鑿為之……西瓜被切,略遲不鮮,竟有制以為糕者。
袁枚老師認為:每樣食材都有本性,不可以過分加工。比如西瓜,被切開后,稍晚一點吃就不新鮮了,居然有人還要把它制作成西瓜糕,這該不會是“黑暗料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