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梨園舞臺”搬上“三尺講臺”
“這種課誰不搶第一排呀!”
“畢業了還能選課嗎?”
“抬頭率100%,上課都不用打卡!”
當老師在教室里舞起水袖,耍起槍花,帶領著同學們沉浸式體驗戲曲藝術的魅力,這門只有2個學分的通識選修課——《贛劇藝術鑒賞》竟成為廣大學生競相追捧的熱門課程。近日,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劇)傳承人、南昌大學贛劇文化藝術中心教授陳俐授課的短視頻片段火爆網絡,在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上,與“贛劇陳俐”相關的話題達到了2億人次的瀏覽量。
戲曲課成為大學生喜愛的爆款并在互聯網平臺走紅“出圈”的背后,是長期以來戲曲從業者努力耕耘的成果。推動古老的戲曲走向當代、走近青年觀眾,除了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外,還離不開國家數十年來持續推進的“戲曲進校園”項目。以此為代表的系列戲曲教育普及實踐,讓學生有機會了解戲曲藝術,有效推動戲曲在校園中的傳播,喚醒沉睡在廣大學子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讓戲曲的種子在校園生根發芽
戲曲“亮相”大學課堂并非新鮮事,其實早在200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中,就已將《戲曲鑒賞》設定為“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之一。但長期以來,這門選修課幾乎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這與各大高校戲曲教師資源配比不均有關,也和這門課的“打開方式”較為單調,無法滿足大學生的文化需求有關。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看來,不管是戲曲鑒賞還是教育推廣,方式方法很重要。“過去的戲曲鑒賞課,可能就是老師在教室里放錄像、念PPT,老師自己也未必真正了解戲曲美學。現在有專業從事戲曲表演的老師在教室里一邊示范一邊講解戲曲的奧妙,效果自然就會有所不同。”戲曲藝術的現場性、活態性和互動性決定了戲曲鑒賞課必須要有參與感,要能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到其中的美。“當專業演員來到教室帶領學生展開戲曲教學,學生自己就成了鑒賞的主體,這個舉措值得提倡。陳俐的火爆也給我們帶來思考,戲曲究竟應該用什么方式在校園內實現和大學生的互動,如何在寓教于樂中讓學生發現、認識和接受戲曲的美?”王馗說。
在陳俐走紅網絡的同時,一則“國家一級演員課堂上‘爆改’大學生!”的報道登上了各大主流媒體平臺,這條新聞的主角是天津京劇院演員、天津市委宣傳部市教委戲曲進校園特聘專家黃齊峰。他將戲曲化妝、勒頭等幕后環節搬上了課堂,通過講解京劇行當、服飾紋樣與文化寓意、京劇臉譜及人物性格等內容,全面呈現了京劇藝術虛擬性、程式性、綜合性的特征,為同學們揭秘了京劇舞臺的臺前幕后。其實早在10余年前,黃齊峰就已開始“戲曲進校園”實踐,京津冀等地的幾十所大學都曾留下過他的身影,授課場次累計超百場。回想起10年前第一次在大學課堂講授戲曲藝術,黃齊峰說:“同學們的喜愛程度遠遠超出我的想象。大學生們的思想非常活躍,接受能力很強,也有表達的意愿。授課結束后,我收到了厚厚一沓手寫的反饋。那時我就意識到,我們在課堂上所代表的不只是我們自己,更是傳統文化。”自此之后,黃齊峰非常重視每一堂課的授課內容和講授形式,不斷優化輸出方法,用心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戲曲之美。
“在大學講授京劇課程,就是要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更重要的是,要保證傳授的內容準確無誤,不能偏離正統,不能走向泛娛樂化。”黃齊峰深知,傳播以戲曲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短期工程,而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看戲本身是有門檻的,并不是每個走進劇場的人都能感受和欣賞到戲曲的美,但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和引導的。”即便已經有了10余年的授課經驗,但黃齊峰每次還會花三到五天的時間來備課,“我是一名京劇演員,講課并非我的專業和專長,面對大學生們,我必須要認真備課,甚至要像對待舞臺演出那樣,來對待每一堂課”。
建構知識體系,滋養精神世界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關于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的通知》《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的印發,為大中小學戲曲進校園實踐的深入開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為戲曲在新時代的傳承傳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
“如今,戲曲進校園的形式和手段正在不斷豐富,但更重要的是要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王馗談到,中小學時期是“種種子”的階段,對于孩子來說,從小接觸戲曲,聽唱腔,欣賞表演,不管他們將來是否進入戲曲行業,都會對戲曲產生一種熟悉感,甚至會把家鄉的戲曲當作一種鄉情,在鄉土文化層面留上烙印;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文化消費能力和選擇能力,將這一年輕群體引流至劇場,成為劇場觀眾的增量,是在大學推廣普及戲曲的重要努力方向。同時,也要讓戲曲藝術的理論體系、文化體系成為大學生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他們自覺接受傳統文化的美學熏陶,并將這種美傳遞給更多的人。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孫惠柱談到,大城市里的孩子們與戲曲“絕緣”太久,戲曲的普及和傳播之路任重道遠。他認為,戲曲既是“戲”又是“曲”,但從教育推廣角度來看,更應該強調戲曲的音樂屬性。“我們的音樂課是用標準化的‘練習曲’當教材,讓所有學生像‘描紅’一樣,模仿著范本唱歌或演奏簡單的樂器。如此一來,即便在最差的條件下,沒有任何樂器,只要有一個老師就可以教很多學生學會唱歌。戲曲也完全可以用取材于經典的‘練習折子’當教材,讓所有學生先‘拷貝’發聲和動作的范本,由此入手學會演戲,多次模仿成功以后再讓特別有興趣或天賦的學生來學原創。”
體驗戲曲藝術的傳統文化之美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發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將戲劇(戲曲)納入義務教育藝術課程內容中,成為和音樂、美術、舞蹈等課程并列的藝術科目。另外,語文、歷史等課程方案內均包含戲曲等方面內容。語文課程引導學生參與學校和社區舉辦的戲曲、書法等相關文化活動;歷史課程鼓勵學生探尋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具體歷史信息。如何以此為契機,做好戲曲在課堂的落地實踐,成為廣大戲曲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王馗談到,音樂、美術等學科早已形成了系統化的教育模式,校內每周都有專門的課程,也配備了專業的教師,校外有專業的社會考級、評比和競賽,與之相比,戲曲在這方面還較為欠缺。為此他建議,未來要加大戲曲在通識教育和義務教育中的占比,鼓勵更多的戲曲人參與特色課程教學,在實踐中逐步摸索行之有效的戲曲普及方式,打通戲曲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學校推進戲曲人文素養教育,既是繼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同時還有助于引導學生充分體驗傳統藝術中的民族文化特征,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黃齊峰在長期教學實踐中觀察到,表演專業出身的老師往往欠缺系統的文化知識,而懂理論的人才又不會舞臺表演,如果這兩種人才能進行有效的結合,那么實際授課效果將會得到顯著提升。他談到,“戲曲進校園”并不只是把戲曲演出帶到校園里,老師在課堂上也不是演一段或唱一段就結束了。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其中包含古典詩詞、音樂、舞蹈、武術、繪畫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老師要將其中的文化內涵掰開了、揉碎了,讓同學們聽懂并接受,而且發自內心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確實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