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策杠桿+ 市場杠桿”推動網絡微短劇精品化發展
近兩年,憑借意外反轉的劇情和跌宕起伏的情節,微短劇成為網絡視頻的新寵。網友們用真金白銀表達了對微短劇的喜愛,不惜重金付費觀劇,甚至出現了新劇推出24小時充值超千萬元的狀況。艾媒咨詢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373.9億元,同比上升267.65%。預計2027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1006.8億元。
當前,我國網絡微短劇市場呈現上升趨勢。網絡微短劇市場的火爆,吸引了許多影視公司涉足其中,每周約有數百部微短劇上線。據相關平臺的運營報告,僅2023年就有幾千部微短劇備案,每個月基本都會產出百余部作品。有些熱門的微短劇,一個月的充值收益甚至能達到上千萬。
現在正是網絡微短劇市場的紅利期。時間短、節奏快,笑點密集、反轉不斷,微短劇以干脆利落的姿態精準擊中年輕人的“爽感”,迅速填滿不少移動端受眾的碎片化時間。為了“吸睛”又“吸金”的資本逐利,一大批上市公司紛紛投資微短劇制作,大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之勢,投資者也著急“上頭”,引得微短劇投資熱。從供給端來看,微短劇投資少、制作周期短、播出平臺多、商業變現方式多,正受到資本和網絡平臺的熱烈追捧。
然而,在“購銷兩旺”的大好形勢下,目前網絡微短劇市場還存在質量不高、內容同質化嚴重、劇情虛假浮夸、題材低俗獵奇、惡意引流、價值觀淺薄等問題。微短劇創作思路的“套路化、故事講述離奇化、臺詞表演夸張化、價值觀念媚俗化”,不僅把影視創作帶入了歧途,還給社會風氣帶來負面影響。比如刻意炫富、揮金如土,宣揚金錢至上的消費觀;塑造霸道總裁、渲染深情寵溺,傳播不勞而獲的婚戀觀;色情低俗、血腥暴力等內容,更是不利于青少年觀眾的成長。
在此情況下,今年二季度以來,多個省份針對網絡微短劇紛紛出臺新的政策舉措,推動網絡微短劇精品化發展。例如,廣東省廣播電視局推出“加強調研交流”“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完善獎勵扶持機制”“建設拍攝服務基地”等多項具體措施;內蒙古自治區廣播電視局提出,要“加強服務保障,優化審批服務”;四川省廣播電視局“分析四川省微短劇發展現狀,研究制定推進‘微而不弱、短而不淺’的具體措施,引導精品化發展”……
根據筆者的觀察,多地出臺的政策更多是簡化審批流程、提升相關部門服務水平、完善獎勵扶持機制、做好服務工作等。這些措施當然是需要的,“政府推動”這只手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但僅靠“政府推動”的政策杠桿仍顯不夠,在此基礎上還要善于運用市場杠桿的力量,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微短劇創作者的精品意識,實行優勝劣汰,倒逼創作者們打造精品微短劇,從而推動網絡微短劇真正實現高質量、精品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