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何以中國》在海內外取得億級體量傳播,大型探訪式紀錄片《文運中國》正式啟動 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上海打造紀錄片創制高地
貫通古今,新的文化使命是時代的深切呼喚。
第29屆上海電視節期間,兩部聚焦中華文脈、以不同視角與形式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磅紀錄片在上海同時亮相。昨天,包括“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趙輝在內,考古學界、評論界的重磅嘉賓在上視大廈參與了大型考古題材紀錄片《何以中國》的鑒賞對話活動,并共同見證大型探訪式紀錄片《文運中國》正式啟動。
全新的《文運中國》特邀兩名外籍主持人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探訪文化地標,以第一視角實地探訪、觀察、體驗中華文脈的賡續與創新,感受中外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探尋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如何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深厚的人文底蘊。該片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上海市委宣傳部共同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Discovery探索頻道拍攝制作,初步計劃分4集,將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與觀眾見面,并有望在今年年底登陸Discovery探索頻道旗下平臺播出。
此前播出的《何以中國》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發現,用影像解讀“考古寫史”,探源中華文明。自去年12月首播以來,該片已交出億級體量的傳播答卷:在內地大屏端累計曝光超10億人次,全網各端傳播總量突破60億次;在海外199個國家和地區觸達1.5億電視用戶。
上海正在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上海也歷來是中國紀錄片的創制高地。兩部重磅紀錄片同臺亮相,其創作基因一脈相承: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用守正創新的紀錄影像展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是中華文明奔涌向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
注重國際表達,讓世界更直觀地認識中華文明
昨天,《文運中國》的片花首度披露。畫面中,兩名外籍主持人行走在中國大地。英國人大牛說:“我來中國近30年,仍被這里的文化深深吸引。”法國人魏無暇表示:“我很高興有機會能親身體驗中國文化。”
《文運中國》總導演敖雪告訴記者,紀錄片選取了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考察過的文化地標,“初步設定有16處,希望通過與中國百姓接地氣的真誠交流,彰顯文化自信,以生動的案例展示中國人是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又是如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
這并非“上海出品”紀錄片第一次融入國際視角。此前,《行進中的中國》第一、第二季,《永遠的行走:與中國相遇》等片都有意識將國際傳播納入視野。待播的《永遠的行走:與中國相遇》第三季與《對話東盟》同樣注重國際表達。
以真實為內核的紀錄片,因其可信度、感染力和藝術性,常常獲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理解和認同,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的文化藝術載體。尤其對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的上海而言,紀錄片已然成為城市軟實力中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一環。
多維度展現今日中國,讓世界讀懂中國
上海是文化建設的高地,也是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自1993年中國第一個以紀錄片為名的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開播,上海的紀錄片制播就站到國內重要位置。隨著昨天《文運中國》首度亮相,還有一張片單對外發布,引發關注。這部分新片從多維度展現今日中國,用豐富影像,鋪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讓世界讀懂中國。
其中,《大江南》全景展現江南歷史和江南文化脈絡;《穿越時空的述說》以上海612處紅色舊址、遺址和紀念設施為核心,創新講述紅色故事;《葉爾羌河》將鏡頭對準喀什地區,真實反映葉爾羌河流域人們的生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的國家公園》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以及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東灘,鳥類的家園》呈現上海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不懈努力;《夢行怒江》記錄云南深處絕美秘境的自然地理與人文風俗,同時展現上海與怒江的深厚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