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 形式與情感的雙重升級
筆者研究了一輩子電影,大概觀看過1.2萬多部各國電影,不過還是很難找到與《永不消逝的電波》完全同類型的影片。這是一次非常獨特的觀影感受,我們過去對電影的理解已不足以有效闡釋這部影片。大家將其視為舞劇電影,但可以明確的是,它跟《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絲路花雨》等舞劇電影不一樣,它是一種全新的電影樣式。
《永不消逝的電波》不僅是對紅色記憶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文藝創作如何推動中國電影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
舞劇與電影有機結合的藝術佳作
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在藝術形式上的創新之處,首先體現在對經典舞劇的大膽重構和多維詮釋。
舞劇作為一種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臺藝術形式,獨特的肢體語言和舞臺調度能夠生動展現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而電影則以豐富的視聽語言和敘事技巧,為觀眾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觀影體驗。為尊重原舞劇的“無聲”特質,影片特地采用“默片”的形式。同時,為了與舞劇進行區分,《永不消逝的電波》盡可能地調動視聽語言來重新演繹、詮釋這個故事。演員沒有發聲,但光影在發聲,鏡頭在發聲,配樂在發聲,微相在發聲,最終舞劇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也倒逼藝術家的創意力和表現力不斷提升,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藝術表達。《永不消逝的電波》以“兩破一融”的路徑呈現了舞劇與電影的雙重魅力,既有舞劇的動感與節奏,又充分吸收電影在敘事和鏡頭語言上的優勢,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影體驗。
其一,徹底打破傳統電影和舞劇之間的界限。
在AIGC時代,電影的語言、蒙太奇、場面調度等都在發生新的變化。有一句新的話語叫“電影將會重新誕生,電影正在重新誕生”。在這方面,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本,它展示出科技與藝術有機結合的無限可能性。影片既有真實歷史的影像,又有實景的拍攝,以及舞臺的拍攝,實景、舞臺、虛擬三種形式混合交織,在視覺上增加層次感,營造多時空交錯的觀影體驗。
其二,有效突破舞臺藝術中“第四堵墻”的概念束縛。
影片在眾多場景的構建中,將拍攝焦點對準排練室、觀眾席、緊急出口等,將幕后引入臺前,將觀影空間搬上銀幕,以大跳軸的方式大膽“拆墻”,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雖然這種先鋒的鏡頭語言、出格的舞臺調度在某些觀眾眼中可能構成“穿幫”問題,為該影片設定了一定的觀賞門檻,但也恰巧證明理論界、評論界需要找到一種新的語匯系統來更好地推廣和闡述這部電影的藝術價值和觀影體驗。
其三,深度融合多種經典表演體系,打造獨具一格的表演風格。
影片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梅蘭芳的表現派以及布萊希特的間離美學相與為一。這些看似不同的藝術理念的混搭卻并未產生違和感,反而拓展了電影的表現邊界。這無疑是對觀眾心靈的一次深切觸動,也是對革命烈士的最好紀念。
共同體美學需要中國當代電影呈現更多的創新表達,需要中國電影工業追蹤新科技的發展,整合過去所有學派的有益成果,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新的平衡。《永不消逝的電波》導演在影片中運用各種高科技元素,將舞劇與電影語言完美融匯,在藝術創作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這種創新極大地豐富了影片的視覺效果,使受眾在觀影過程中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的厚重與藝術的美妙,塑造一種新的審美共同體,提升了觀眾的想象力和參與感。
《永不消逝的電波》作為極具表現力的創新樣本,在不同藝術學派之間找到奇妙的平衡和統一,成為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舞臺上的新經驗和新表征。
宏觀與微觀協同共筑的精神豐碑
在我國歷史演進的過程中,紅色文化逐漸塑造并確立了一套相對獨立完整的話語體系和創作模式,對中國人的情感結構、審美觀念以及表達方式產生深遠影響。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不僅是一部藝術作品,更是一段歷史的回響,一種精神的傳承。影片通過宏大的歷史背景與細膩的個體敘事相結合,深入挖掘和展現出革命戰爭年代先烈的精神面貌和理想信念,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有個體情感的細膩刻畫,體現了藝術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統一。
首先,影片在宏觀歷史敘事方面表現出色,通過對歷史事件的生動再現,喚起了觀眾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和對紅色精神的高度認同。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灘既是革命斗爭前沿陣地,又充滿著敵對勢力的陰影。導演在場景轉換和氛圍營造上下足了功夫,以霓虹閃爍的街頭、陰暗潮濕的小巷等,對街道、建筑、寓所進行還原,營造出復雜的時代氛圍。影片展現了在敵占區內革命者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的艱難境地,以及他們如何在重重困難中尋找到革命的希望和力量的過程。
在個體敘事方面,影片通過對李俠和蘭芬細膩的情感描寫,讓觀眾在感受革命烈士偉大精神的同時,也體會到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柔情與堅韌。
影片尾聲處,導演以特寫鏡頭強調李俠同蘭芬在告別時用手指敲下相互表白的摩斯電碼,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手指的移動和細微的表情變化,放大了訣別瞬間深情卻又沉默的厚重情感。李俠的每一次行動和抉擇,都源于他的革命信仰和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中,英雄的身后總是背負著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犧牲與付出。李俠與蘭芬在國家和家庭之間作出的艱難取舍,揭示出革命者在特殊歷史時期的復雜心理和人性光輝,這種深沉的愛與無私的犧牲,成為影片中最動人的篇章,在情感和思想層面引發觀眾深刻共鳴。
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其藝術價值,更在于其對當代文藝創作的啟示意義。影片以新的藝術形式去展現和詮釋那些具有時代價值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今后的歲月里,這部影片將繼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傳承和發揚革命精神,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總而言之,在當前全球電影產業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電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充滿中國特色的藝術創造也在世界電影的演進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這樣一個與高科技搶跑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多像《永不消逝的電波》這樣兼具創新力和表現力的優秀影視作品。中國電影人更應當樹立強烈的文化自覺和共同體美學自覺,不僅在內容與形式上展示創新,更著眼于審美體驗的深度和多樣性。這種審美的重新塑造在于必須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與大眾文化相結合,達成新的共性。在跟世界電影的這個賽道上,我們要有信心跑在前面,推動中國電影從高原攀上高峰,從大國走向強國。
(作者為電影理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