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煤為美,破解高污染產業生態轉型難題 ——評孫侃長篇報告文學《誰持彩練舞山川》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在歷史上,長興縣煤山鎮雖然是一座以煤為名、因煤而生的浙江煤炭產業重鎮,但是,在世紀之初,面對日益枯竭的資源,如何化煤為美、破解由高污染產業向生態產能轉型的發展困境,實現破繭重生是擺在煤山人面前的首要課題。在巨大的現實壓力面前,煤山人不氣餒、不懈怠,堅持開拓創新,堅定綠色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可持續、高質量、全生態發展的陽光大道。孫侃的報告文學新著《誰持彩練舞山川》以煤山的新時代蝶變為題材,以煤山努力推動“雙碳”目標的落地為主線,在歷史與文化的交融、現實與未來的輝映之中,追隨煤山人民變革創新的實踐步伐,生動地再現了廣大煤山人民群眾明確路子、找好抓手,奮力弘揚和踐行“金釘子”精神,將“煤”山變成景美、業興、民富的七彩“美”山的驕人成就,譜寫了一部激昂的新時代奮進史詩。
古人論文曾有“意深者動人深,意淺者動人淺”之說。因此,真正能夠感動人的文學作品,除了生活真實、情感真摯外,更重要的還要有深刻的立意。《誰持彩練舞山川》非常重視作品的立意。從整體上看,作品以“新”字破題,并且緊扣這個“新”字,寫出了煤山人民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走出的“新”篇章、取得的“新”成就、展現的“新”面貌、煥發的“新”風采。可以說,“新”字是作家組織全篇的總樞紐。新思路、新理念、新產業、新布局、新科技、新模式、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新的增長點……這些無不帶著“新”字的詞匯在作品中交相輝映、互文互現。通過它們,作品密織了一張展現煤山新征程、新氣象、新成就的文學之網,也使整部作品的字里行間自始至終流淌著一種新風貌、新氣息。同時,作品中的“新”字也有著多重的豐富內涵,它既是傳統之新、理念之新,也是氣象之新、胸懷之新,更是新時代、新征程之“新”和新使命之“新”。因此,無論是煤山人對傳統工業基地的有機更新、對產業發展的新的強勁動力的重視,還是他們做大做強的智能制造、綠色低碳、光伏產業、景觀再造、生態修復、旅游礦坑等雙碳經濟,抑或他們將礦山廢棄地改造為優質農田,變昔日巖石裸露的礦山為今朝綠草茵茵的度假酒店,以及零土地技改、資源循環利用、排污權交易、空氣換錢、能效賬單……這些在煤山發生的一樁樁史無前例的變化,無不凝聚著新時代煤山人的智慧創新。可以說,作品正是通過緊扣“新”字這一立意,充分展現了煤山廣大人民群眾在破解傳統產業資源枯竭型地區發展難題,堅持生態優先,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飛躍上的新思維、新路徑、新實踐和新作為。
作品成功寫出了煤山黨員干部自覺的時代責任意識和勇于擔當精神,塑造了一大批不忘初心、勇擔社會責任、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的黨員干部和優秀企業家形象。煤山的山鄉巨變是全鎮廣大人民群眾和黨員干部用辛勤的汗水匯聚起來的。以人民為中心,黨員帶頭,干部示范,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性,提升全鎮綠色發展的活力,是煤山實現山鄉巨變的密碼。在煤山,有無數像陸偉杰、楊平、張天任、林國榮、鄒承慧、馬連珍、俞文杰、胡漢平等綠色發展、節能減排的引路人、實踐者,也有無數像徐福清、桑愛琴、韓珉華、侯漢忠、張秋月、柳樂德等那樣有夢想、有膽識、敢創新、能拼搏的新時代煤山農民。作品以真實、細膩的筆觸成功塑造了一大批在綠色、低碳發展中甘于奉獻、堅毅跋涉的煤山黨員干群形象,展現了煤山新時代奮進歷程中最動人的篇章。
眾所周知,報告文學中的“報告”與新聞報道中的“報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本質卻距之天壤,“報道”往往只需要再現事件的客觀發展過程,但是,“報告”卻不應該如此,任何一樁事件要想真正成為報告文學中的“報告”,必須要經過作者縝密的剪裁、情感的釀造、思想的燭照和審美的升華,通過這種剪裁、釀造、燭照和升華,生活的本質、現象的內涵、事件的底蘊、人物的精神、藝術的韻味等才能真正地活起來、生動起來。因此,報告文學作家要想向讀者交出真報告,就得下功夫投入真情感,奮力挖掘現象背后的本質,馳騁自己的藝術才華。在《誰持彩練舞山川》中,作者將自己的耳聞目見、所思所感的煤山綠色發展進程和成就轉化為優美、動人的文字。如草長鶯飛、翠嶺魚躍的合溪水庫,滿目翠綠、一塵不染的花園礦區,村景一體、閃耀著動人新姿的革命老區,古色古香的紅色驛站,依山傍水的紅韻大道,清波蕩漾、白鷺翩舞的太湖之濱,清風徐來、樹葉清香的龍山綠道,溪水潺潺、別具洞天的太湖石博覽園,美輪美奐、充滿著現代氣息的浙能科技館……這些詩情畫意的描繪既有效展現了新煤山的神采,也讓讀者陶醉其中。總之,作者傾心的抒懷、會心的吟唱、深邃的思考,既與美麗煤山的山山水水、人文意蘊、多彩現實相得益彰,也很好地契合了作品所要展現的宏大主題。
煤山雖然以煤為名、因煤而生,但煤山最大的財富不是煤,而是煤山人開拓創新的精神、勇立潮頭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的綠色精神。煤山最大的資源也不是煤,而是煤山得天獨厚的地理風貌、悠久縱深的歷史人文和團結奮進的人民意志。作者以豐富的歷史文獻和身臨其境的實地體驗充分展現了煤山的地理環境之秀、歷史人文之厚和革命傳統之久。同時,作品結構上恣意穿梭,作品所涉人物、頭緒非常多,剪裁、駕馭難度很高,但作者布局合理,手法自如。
總之,作者親歷煤山在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中的巨變,聆聽煤山過去的滄桑與悲傷,真實呈現了煤山由一度煤塵飛揚的污染大鎮轉變成今天綠色煤山、雙碳煤山的美麗現實。作品以詩意、生動、精準、深情的文字編織了一副紅色煤山、綠色煤山、金色煤山、青色煤山和藍色煤山五彩映現的現代煤山多彩圖,成功展現了煤山巨大的山鄉變革和活力迸發的精神風采。它為資源枯竭型城鎮實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走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現實樣本。
(作者系浙江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