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如練》:細說百里漓江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南北朝·謝朓)“兩槳往來風與便,湖平月上江如練。”(宋·賀鑄)“翠屏玉立江如練,錦纜風牽月正弦。”(明·林大春)“江如練”是古代詩人描寫江景之美的名句。任林舉的長篇報告文學新作《江如練》,敘寫廣西桂林漓江流域生態文明的建設,展示人與自然和諧相得風景獨好的大美。作品以“江如練”題名,深得“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的神韻,又以漫溢的詩意,牽引著讀者閱讀漓江“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生態美篇。
報告文學是一種獨特的非虛構文體。“如何報告”和“怎樣文學”,是寫作中需要處理好的兩個基本課題。不同于小說基于生活的虛構想象,報告文學“報告”的是非虛構的體現時代價值的新信息,而它又與小說一樣,需要講究敘事的藝術,以文學的方式呈現真實存在的信息,這就是報告文學寫作特殊的“辯證法”。其中,信息的含量及其價值構成了報告文學文本的基礎和要素。顯見的是《江如練》集納了豐富的與題材、主題密切關聯的信息,這些信息來自作者對人物和事件所作的深入采訪,來自他對與題材相關的書籍文獻資料的大量閱讀,更來自作者從貓兒山、靈渠漓江源頭,經興安、靈川、桂林到陽朔、平樂由北向南一路行走觀察體驗凝視所得。桂林漓江之所以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本,并不是它從來就“澄江如練”、和諧大美,而恰恰是因為它曾經有過深深的環境之痛。作者將漓江的生態書寫置于歷史的流脈之中,寫出了它曾經存在的環境問題,同時又從時代的新變中,展示漓江流域人民確立新發展觀、貫徹新時代生態文明新思想的實踐成果,使作品既能反映出歷史的過程性,又能彰顯出鮮明的時代感和漓江特征。
《江如練》重視記述具有歷史價值的重要信息,還致力于全面反映當地奮力治理污染,建設人與自然相和諧,漓江新生態之美的艱苦實踐和顯著成就。一方面關閉礦山采石場,拆除上游水電站,關停高污染企業,整治“兩江四湖”,讓自然回歸自然;另一方面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之道,讓生態環境建設既利于自然,同時又能“義在人本”,達成“轉化之功”,使民生從中得以改善,生態文明建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之路。這些信息的集成建構起一個具有實踐意義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桂林樣本,這就是《江如練》所具有的意義。
優秀的報告文學內存的信息需要通過非虛構文學的方式加予呈現。“怎樣文學”在《江如練》里主要體現為一種自在有機的內生性敘事。即通過桂林漓江生態的建設者、參與者、見證者、收益者的敘事,以他們各自具體的故事展示人與自然復雜糾纏的關系和可感可喜的變化。作品書寫的定位基點在基層,在生態文明建設一線的干部和群眾,是一種接地氣、見民情、得本真的寫作。在作品中讀者可以看到在人與自然關系演化中,人們的生存、生活以及觀念的變化,看到他們為建設山水桂林和自身美好生活所付出的種種努力,由此也可更多地感知漓江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存在和現實圖景。在以人物為中心的敘事中,有“把自己的大半生獻給了桂林的水”的環保局長;有堅守在貓兒山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他們耐得住大山的寂寞,扛得起責任;還有開設農家樂或民宿的經營者、攝影家、畫家,以及定居桂林的外國人。他們各自的背景不同,對生態文明也有自己的認知,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得益于漓江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熱愛美美薈萃的桂林。
報告文學如何建構有機有效的敘事方式,任林舉的《江如練》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樣本。詩人、散文家出身的任林舉,其報告文學自帶詩意和散文的調性,《江如練》可以說是題材與作者的雙向奔赴。第一部分《江源序曲》的開篇其實就是一篇寫貓兒山、大榕江的美文,而作品最后的收尾描繪“入夜的桂林”大約就是一首夜曲。中間“千載靈渠”等寫桂林漓江人文歷史的章節,近似歷史文化散文,散文的筆調調制出《江如練》更高的文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