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 溯流徂源
歷史如大河,浩浩湯湯,奔流不息。“匪今斯今,振古如茲。”在這歷史的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展貢獻良多。傳統文化既包括物質文化,又包括非物質文化。其中,物質文化顧名思義,是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文化遺產,如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廟等不可移動文物,以及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資料、手稿、圖書等可移動文物,而這些文物一般都收藏在博物館中。
現在,參觀博物館越來越受到追捧,特別是受到青少年追捧。有的學校把博物館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每逢節假日,很多家長也會帶孩子到博物館打卡,參觀學習。博物館里有專職的講解員,會根據不同年齡的參觀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在博物館,面對一些未曾謀面的歷史文物,孩子們的好奇心會被勾起。譬如有一只圓形三足兩耳青銅器,它就是鼎。它是干什么用的呢?它最早是用來煮食物的鍋。《說文解字》說它是“和五味之寶器也”。現在有一個成語叫“大名鼎鼎”,為什么會從原來烹煮食物的大鍋引申出稱贊人名氣很大的這一成語呢?這就要說到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了。
在遠古時代,人們會將祭品放入煮食物的鼎中來祭祀天地、神靈、祖先。這樣一來,鼎就變得越來越尊貴,并有了等級的區別: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傳說大禹曾收天下之金,鑄成九鼎,代表九州。這樣九鼎就成了國家政權的代名詞。除了九鼎,還有問鼎一詞,是奪取政權的意思,也有在比賽或競爭中獲得第一名的意思。由此我們知道,某些事物的稱謂,隨著語言的發展變化,逐漸由原意延伸、擴展,出現了新的意思。
又如矛盾,在古代原本是兩種兵器,矛是進攻的,盾是防御的。后來人們把意見分歧、關系不和、利益沖突等都稱為矛盾。像這樣和文物有關的詞語故事還有很多,譬如規矩、博弈、模范、針砭等,這些詞語的古義經過長時間的延伸、擴展,與今義相差甚遠,如果不經過追本溯源的闡釋,是很難理解的。當然,也有很多詞語的古義和今義沒有太大差別,如五谷、六畜、屬相等,說明這些詞語的生命力是很強大的,千百年來保持不變,同時也說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不曾中斷。
在博物館里,把故事講解得這么好,這么趣味橫生、引人入勝,什么人能做到呢?我告訴你,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齊吉祥老師能做到。齊吉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代講解員,從青年時代至耄耋之年,熱愛文物事業,一直從事文物講解、宣傳工作,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專家,也是一位謙謙君子。他勤奮好學、學識淵博、出口成章,深受大家的喜愛。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對于文物,齊吉祥不僅知其“器”,而且明于“道”。“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他不僅告訴大家文物是什么,而且還精準地揭示文物承載的信息,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并從和文物相關的詞語含義的發展變化入手,抽絲剝繭,把大家的思維引申到一個新的天地,真乃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就是齊吉祥新書《一詞一世界》的魅力。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了解到齊吉祥先生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不僅在博物館里講、在學校課堂上講,還在其著作里講,不愧是文博界的“故事大王”。他的這部新作的出版問世,一定會受到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的歡迎。
我們都知道,博物館是傳承歷史文化的機構,是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的課堂。博物館里的“課本”,不僅有物質形態的文物,也有人文精神方面的遺產。先秦時期有諸子百家、“四書五經”。唐代有詩,宋代有詞,元代有曲,明清時期有小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古往今來英雄輩出,杰出人物群星閃耀、熠熠生輝。這里面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很多激動人心的故事,有一脈相承的文化道統、學統……
齊吉祥先生孜孜矻矻、筆耕不輟,他的《一詞一世界》,通過文物說文解字、溯流徂源,在揭示歷史文物深刻內涵的同時,也與日常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詳的詞語結合,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