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娘《滬上煙火》: 展開溫情的上海都市生活風情畫卷
6月12日,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上海市作家協會和豆瓣閱讀主辦的大姑娘《滬上煙火》作品研討會在線上召開。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馬文運,豆瓣閱讀總經理戴欽,以及歐陽友權、夏烈、劉衛國、李林榮、行超、陳立群、李昕、閆海田、李伶思、王鑫、劉駿、江秀廷、蔡悅、于經緯、小刀、琦之、楊帆等評論家、編輯、讀者和網絡作家等30余人參加。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朱鋼主持研討會。
《滬上煙火》是一部反映當代上海城市生活的現實題材小說,以獨特的方言表達,舒緩的節奏把控,將石庫門同福里弄堂的生活細節娓娓道來,生動展現出時代變遷下大城市中的小日子,塑造出煙火繚繞的眾生百態,帶領讀者感受上個世紀80年代普通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與生存境況。
何弘表示,大姑娘的《滬上煙火》具有標志性意義,能給網絡文學創作帶來有益啟示。該作品顯示出網絡文學創作三個向度的變化:一是從模式化向個性化轉變,《滬上煙火》讓日常生活進入書寫,對時代進行個人化、個性化的表達,而非概念化、空洞化的書寫;二是從類型化向風格化轉變,作品大量使用上海方言和短句,改變了網絡文學語言相對粗糲的狀態,實現了創作的風格化,體現了網絡文學的新變;三是從市場化向精品化轉變,對生活有深入的認識和思考,提高了作品品質。《滬上煙火》讓大家看到了網絡文學創作更多的可能性,顯示了網絡文學發展的良好趨勢。
與會專家認為,《滬上煙火》在敘事和人物塑造方面有著突出的特點。敘事方面,作者采用“本色敘事”和“平視審美”的方法,將小說中發生的親情與愛情、奮斗與創業、夢想與抗爭,以生活本來的面目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面對蕓蕓眾生的市井生活,作者沒有俯視,沒有仰視,沒有渲染和夸張,而是以平靜的筆觸,平視地走進生活的深處,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精細刻畫出生活皺褶里的生存本相與喜怒哀樂,既具真實性和歷史感,又能接地氣,描繪出一幅幅滬上煙火風俗畫和群像圖。人物塑造方面,作者善于在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交匯中塑造人物,讓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從各自的命運遭際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與此同時,作者讓故事中的各個人物和情節現場的各路角色都開口說話,不但作為人物語言,而且也作為敘述語言來推進故事,有意無意地復興了用人物話語作為主導性的敘事方式的古老傳統。
就現實題材創作的突破性而言,作為一部別具風情的年代文,《滬上煙火》的真寫性寫作,是網絡小說現實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某種程度上而言,《滬上煙火》正在試圖擺脫對“穿越”“重生”“女配”“打臉”等爽文系統的過度依賴,而是以“撲面而來的生活事件”“無數描寫生動的細節”這樣的特征,開辟一種新的樣態。小說淡化了對“故事”與“爽感”的制造,沉浸在對上海弄堂里巷與黃河路上各種繁華“空間”的輝煌“呈現”之中,將溫暖現實主義踐行到底,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真實而充滿溫情的上海。
此外,《滬上煙火》在語言表達上具有鮮明的“滬語”風格,善于用上海式的表達方式寫上海人的煙火人生。一是慣用韻味短句,可謂滬語叨叨,鑿鑿有聲;二是廣泛使用上海俚語,讀起來讓人感到真實而余味悠長。作者還特意在很多章節之后,以“備注”的形式標明其中滬語的語義、用法,減少非滬語讀者的閱讀障礙。繼《繁花》之后,《滬上煙火》再次證實了方言對于生活史、城市風情的全息鮮活的表現力。
在總結中,朱鋼表示,講述普通人的生動故事,以普通人的生活映射社會變遷和時代風貌,既是網絡文學的明顯優勢,又需要網絡文學深耕細作。《滬上煙火》注重在濃郁的煙火氣中呈現人情世俗,借鑒了中國傳統世情小說的敘述策略和“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的故事意旨,使年代文較好地實現了文學性的歷史價值。網絡文學當以“寫出我們自己的故事”為創作理想之一,拓展網絡文學的內在容量,豐富網絡文學的敘述手法,使網絡文學更好地成為生活的觀察者與講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