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后記
文學史料的發現、整理與文學史的書寫有著密切聯系,本期“文學史研究”諸文依托扎實的史料,形成對作家、現象、翻譯等方面新的研究與闡釋。賀敬之與郭小川都是戰士詩人,在“十七年”詩壇上是一對雙子星座,張志忠的《賀敬之、郭小川的戰時經驗與“忠誠證明”》從新披露的史料中,重新發現在時代主流話語與個人曲折感遇之間的裂隙與隱衷,通過對兩位詩人創作背景與契機、創作心理的剖析,揭示了兩位詩人以戰時經驗和忠誠證明進行濃重描述和表白的因由。對于發掘“一體化”敘事背后的個體書寫的多種姿態有著重要的價值。段美喬的《曹禺〈日出〉“戲劇二版”之謎——兼及新文學作家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修改本的文學史和文化史意義》通過版本的對比研究,辨析了是否存在《日出》“戲劇二版”這一問題,并通過與《雷雨》的版本比對、結合史料進行適當的推測,從而得出了新的結論,同時進一步提出應將版本文獻的發掘和研究,與出版史、文化組織結構史、文化體制的成型和變動史相結合。
本期“理論與批評研究”從文學理論與批評理論的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個案剖析。賀仲明、黃鈺淳的《略論文學研究中的文學觀》針對當下文學批評中存在的一些現象與問題,對文學研究及批評中“文學觀”的重要性進行了重申。周明全的《新時期現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書寫的突破與局限》則以王永生《中國現代文學理論批評史》為例分析了這個研究著作在理論批評研究中的開創之功,同時也從理論批評史觀的角度分析了其與時代共名、脫節的問題與局限。
本期“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研究專輯”圍繞五部獲獎作品,分別做了多維度個性化的解讀。張曉琴認為《千里江山圖》是以先鋒精神對歷史小說進行重構,并從敘事層面對作家如何在虛實之間結構小說進行了深入剖析;韓松剛對《本巴》的解讀放在與《江格爾》對照中來進行,他認為《本巴》是對《江格爾》的“解構與重構”,在這個過程中,它自身也隨著不衰的想象和新的英雄的誕生形成了新的史詩;楊輝從《回響》中潛意識、前意識與意識及由之敞開的繁復多變來解讀文本中難以窺測的內在風景,并從精神現象的角度來深入剖析文本;趙坤從《雪山大地》中的絮語風格、生活倫理與精神道德三個維度印證現實主義文學的蓬勃生命力,以及作品所提供的新的美學功能;而李敏對《寶水》的解讀則從“還鄉記”出發,將作品中對傳統鄉村的現代化轉型這一宏大命題的“融合”之道作為烏托邦想象的路徑,分析入情入理,富有洞見。
“最新文本”欄目中,李怡、劉秀林對《少水魚》歷史書寫的分析十分有見地,而劉永春對柳青《在曠野里》的解讀重釋了柳青式的自覺的人民文學立場,也對當下主流創作有所啟示?!拔膶W現象研究”欄目中霍艷細致梳理了網絡文學論壇對于“80后”作家創作產生的重要影響,以“新概念作文大賽”選手的論壇現場史料回顧,概括了情感共同體與文學共同體兩種結群模式,豐富了“80后”文學的相關研究?!白骷易髌费芯俊睓谀恐谐虝D對孫少平這一人物的分析將文本解讀與歷史情境相結合,既有文本新解,亦有理論延展。
本期其他文章,也各有特色,可圈可點。
創刊以來,經過五年同心戮力的奮斗,本刊已成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2023—2024)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23年版)。本期編輯過程中,我們再次驚喜地收到了入選“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2023年版)”的通知,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各位同仁和讀者的共同支持。在此衷心感謝各位評委和廣大讀者的肯定與鼓勵,我們將再接再厲,繼續做好辦刊工作,繼續努力為當代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和文學事業繁榮貢獻力量。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