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李少君:詩歌正在經歷一次新的復興
    來源:株洲日報 | 郭亮  2024年06月13日15:02

    5月31日,應主辦方之邀,著名詩人、一級作家李少君做客株洲,為讀者帶來《人詩互證與詩歌境界》的專題講座。

    19歲參與創立“珞珈詩派”,21歲闖蕩海南,牽頭創辦海南省青年作家協會并任首屆主席,參與創辦海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并任首任主席,掌舵《天涯》雜志10年,現為《詩刊》社主編,致力于詩歌推廣……豐富的人生履歷并沒有在他臉上留下太多歲月的痕跡,57歲的李少君顯得比實際年齡年輕不少,客居京華多年,普通話里仍帶著些湘音的尾子。

    對于株洲這座城市,李少君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在上大學的他就曾來過株洲,并對這座當時新興的工業城市充滿好感。我們的對話就從這座他熟悉的城市開始,并接駁之前講座里所提到的“人詩互證”的理念,以及詩歌創作的種種。

    李少君

    李少君

    新工業詩歌是株洲詩歌發展的一個方向

    記者:首先歡迎少君老師來株洲做客,并為株洲的文學愛好者帶來這場干貨滿滿的分享。您此前來過株洲嗎?或者說,對株洲有何了解?

    李少君:我來過很多次株洲。第一次來株洲還是我上大學的時候,當時我就讀于武漢大學新聞系,到湖南電臺實習,被派往株洲參加一個活動的采訪。那時是上世紀80年代,株洲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城市,在全國都享有盛譽,整個城市都充滿生機和活力,這是我對株洲的第一印象。

    后來,我又多次到過株洲,也走訪了株洲的很多地方,對株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我看來,株洲不僅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城市,而且實際上也擁有深厚且古老的文化底蘊。可以說,株洲是中國從古老文明向現代化轉變過程中的一個典型代表。這里的居民也來自全國各地,充滿了活力和朝氣,生機勃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對株洲的整體印象。

    記者:作為著名詩人,同時也是《詩刊》社的主編,您對株洲的詩歌創作有何印象?對其發展現狀又有何建議?

    李少君:株洲的詩歌,在湖南乃至全國都具有顯著的影響力。這主要得益于早期一批著名詩人的涌現,像聶鑫森啊,以及年長的鄭玲大姐等人,在全國詩壇都是很有影響力的。隨后,一批新銳青年詩人如玉珍等也嶄露頭角,成為新一代詩人的代表。在他們中間,還有像劉克胤、空格鍵、張雄文這一幫中堅派詩人,在詩壇都非常活躍。

    我認為,株洲的詩歌發展應該著重在工業詩歌上取得突破。株洲本身就有工業詩的傳統,并且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尤其是新興工業的興起,株洲在全國范圍內都處于領先地位,而新型工業詩歌目前在全國正逐漸興起。我曾寫過一首關于株洲的詩,名為《后現代意象》,我認為它不僅是后現代的象征,更是新型工業化的代表,這一點可以成為株洲詩歌發展或者說突破的一個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實際上,詩歌的發展也應如此。中國詩歌傳統上以自然詩歌或鄉土詩歌為主導,但新工業詩歌可以作為探索和建設中國現代化詩歌道路的一個嘗試。株洲在這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包括其詩歌傳統、基礎和地位,這些都有助于株洲在新工業詩歌創作方面走在時代的前列。

    真正的詩,永遠只有真正的個人才能寫出來

    記者:您本次講座的主題是“人詩互證與詩歌境界”,在您看來,應該如何理解“人詩互證”這一理念?對日常的詩歌創作又有著什么樣的意義?

    李少君:“人詩互證”可以說是詩歌的源頭。“詩無邪”,說的就是詩歌要直接呈現自我,直接表現主體的情感和精神。中國古典詩歌強調抒情詠懷言志,情動于中形之于言,就是立足于自我主體的詩歌表達;黃遵憲等后來提出“詩界革命”,強調“我手寫我心”,“我手寫我口”;五四新詩革命強調的“活文學”,以白話入詩,開創一代新詩風……這些主張都是一脈相承的,就是重視“人詩互證”。

    在詩歌的具體創作中,中國古典詩歌強調“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景,就是場景,就是現場。寫詩,就是人在現場產生的情感,就是實情實景。沒有人之具體在場,就沒有詩,這也就是“人詩互證”。

    人詩互證,就是修辭立其誠。好的修辭,必須建立在“誠”的基礎之上。誠,真也,實也,就是朱熹說的“誠者,真實無妄之謂也”,就是海德格爾、巴迪歐的“存在之真”。寫詩,就是要呈現真正的自我,就是要展示活生生的靈魂和精神。

    詩歌批評強調“知人論世”,本質也是強調“人詩互證”。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這說的就是理解詩歌,必須了解作者及其所處時代背景、生存狀況,才能真正理解詩本身。

    陳寅恪提出“詩史互證”。詩,往往比歷史更真實。陳寅恪說,“中國詩雖短,卻包括時間、人事、地理三點”,他認為《唐史》里有許多“想當然”,錯誤甚多,時、地、人的關系混雜不清,難下結論。唐詩卻是清楚地談到時、地、人,談到人的感情、關系,融成一氣。故詩有史之意義。杜甫詩就被譽為“詩史”。

    人詩互證,可以證明這樣的詩歌是成立的,這樣的詩人是真詩人。但大詩人還有更高的追求,就是對境界的追求……

    記者:也就是說,“人詩互證”是詩人成其為詩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好的詩人還應該有境界的提升。您在講座中也說了,“境界”的提升需要時間和生活的考驗,能分享一些您的個人經驗和體會嗎?

    李少君:境界的提升往往需要人生豐富的閱歷和歷練。以“外賣詩人”王計兵為例,隨著他眼界的不斷開闊,比如去年他第一次出國到美國,他的視野和境界也在不斷提升。盡管他生活在底層,但他有一種自我超越的追求,這非常難得。

    我自己的經歷也類似。在海南工作時,我生活在一個相對物質化和商業化的環境中。但當我搬到北京后,我開始接觸一些邊緣地區,見識到了邊地生活的艱苦,這讓我對這些人有了深切的感受和理解。這種經歷讓我對很多事情有了更開闊的看法,不再過分注重物質層面,而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這種轉變對我的詩歌創作非常有幫助。它使我不再過分計較物質方面,而更多地關注心靈層次和精神等級的提升。

    記者: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您在講座中提到的這個觀點:散文家、小說家稱“家”,而詩人則稱之為“人”。您覺得,這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呢,還是其背后有著一個邏輯的考量?

    李少君:小說、散文突出故事和主人公,作者躲在后面,詩人卻必須突出自己的主體性,證明自己是唯一作者。人詩互證,既是古老的詩人之為人的意義,也是未來的詩人得以自立自證的標準和尺度。因為,詩人永遠是人,詩如其人。詩,一直最具個人性和獨特性,也證明人之個體性和獨特性。

    真正的詩,永遠只有真正的個人才能寫出來。在這個意義上,詩也是人類的目的和未來。

    當下的詩歌創作遠遠超過上世紀八十年代

    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整個社會的詩歌創作氛圍都很是濃厚,各種民間詩社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很多后來都成為日后中國詩壇的中堅力量,譬如少君老師您,也是從當年的“珞珈詩社”走出的。對比那個對詩歌狂熱的時代,眼下的社會好像對詩歌創作并不是十分熱衷。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李少君:我并不認同你的這個觀點。我個人覺得,當下的詩歌創作與1980上世紀八十年代相比,其實有著一個明顯的復蘇跡象,特點就是大量的草根詩人、底層詩人,或者說素人寫作正在成為一股潮流。這股潮流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新詩開始深入人心,觸動很多底層寫作者的心靈,為他們提供治愈和提升的力量,這就有了創作的沖動;二個嘛,中國的詩歌在經歷了向外學習、向內尋找和向下挖掘之后,開始展現出向上超越的趨勢,詩歌創作融合了對西方現代詩的學習以及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吸收和傳承,特別是在國學復興之后,中國文化的自信心明顯增強,在大學以及更年輕的一代,包括90后和00后中間,詩歌寫作再次成為熱潮,無論是快手、抖音、B站還是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上,都有大量的詩歌創作涌現。這些平臺為詩歌的傳播和創作提供了新的空間,使得詩歌能夠以更加多樣化和廣泛的方式進入公眾視野。

    總的來說,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正在經歷一次新的復興,它不僅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而且在傳播途徑上也展現出新的活力。這種復蘇和創新,無疑將為中國詩歌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記者:相比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全民詩歌熱”和當下對詩歌并不熱衷卻物資更為豐饒、資訊也更為便捷的新時代,您更喜歡哪個?

    李少君:盡管表面上看,詩歌在當下可能沒有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樣引起廣泛關注,但實際上,無論是從創作者的數量還是詩歌作品的數量來看,當下的詩歌創作都遠遠超過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年代由于資訊不發達,缺乏其他的熱點話題,詩歌很容易成為一個突出的焦點。現在則不一樣,信息傳播更為便捷、資訊也更為發達,包括短視頻在內的各種熱點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導致詩歌似乎不再那么熱鬧。但事實上,詩歌的基礎在今天更加堅實,創作人群更加龐大,作品的數量大大增加,題材也更加豐富、多元,盡管受到的關注度并沒有那么高,但這并不影響詩歌本身的繁榮發展。

    詩歌與現實、與時代密切相關

    記者:除了作家、詩人、主編的頭銜之外,這些年來,您更為外人所熟知的是“詩歌推廣人”這一身份,也確實不遺余力地在各種場合進行詩歌推廣。您覺得,普羅大眾對詩歌的審美追求是能通過推廣來達成的嗎?

    李少君:我現在已經快60歲了,可以說我的一生都在追求詩歌。因此,我對于任何與詩歌相關的事物都會不遺余力地去推動。可能正因為如此,別人認為我是詩歌的推廣者。但實際上,我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因為我對詩歌的熱愛。我不僅自己創作和閱讀詩歌,還希望詩歌能夠引起社會更廣泛的關注。我相信,詩歌的普及和推廣是有益的,它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識別出他們喜歡的詩歌類型。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外賣詩人”王計兵,之所以能在眾多詩人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他的詩歌打動了許多人。

    我提出的“人詩互證”的觀點也強調了詩和人必須是一體的。王計兵的詩歌與他的生活是一體的,他是送外賣的嘛,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與快遞員、外賣員有過接觸,這個身份本身就會引起人們的好奇:他們是什么樣的人,他們是如何參與到這項工作中的?因此,王計兵的脫穎而出并非偶然。

    據說王計兵的詩歌在網上發布后,許多外賣員都自發地轉發,因此他的詩歌的閱讀量非常高。我們的《詩刊》也做了一些推動工作,比如報道了他的詩歌,也引起了出版社的注意。這表明詩歌與現實、與時代是密切相關的。也可以說,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樣的現實,實際上包括普通百姓在內的廣大人民都是非常需要詩歌的。

    記者:對于當代年輕詩人,您有什么建議和期望嗎??您認為他們在創作中應該注重哪些方面??

    李少君:我對現在的年輕一輩詩人寄予了極大的期望,因為我認為他們的起點比我們那一代要高。他們成長在一個融合古今中外文化的環境中,許多青年詩人都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同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理解也非常到位。因此,他們身上承載著我們的希望。我也相信,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他們對時代的變化和氣象一定會有自己獨特的表達和反應。

    我認為,青年詩人,尤其是校園中的詩人,現在正處于一個非常活躍的狀態。不管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這些名校,還是像云南的昭通學院、安徽的六安皖西學院這些相對偏僻、知名度也不高的學校,詩歌活動都是非常活躍的。我相信,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又有這樣一個背景,青年詩人一定能夠脫穎而出,一代超越一代,不斷接力,共同推動中國詩歌的復興。我相信,這是值得期待的。

    受訪者簡介: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鄉人,1989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系,主要著作有詩集《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應該對春天有所表示》等,主編數十種詩選,詩作被翻譯成英文、俄文、德文、韓文、瑞典文、法文、日文等,被譽為“自然詩人”,曾任《天涯》雜志主編,海南省文聯副主席,現為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主編,一級作家。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 思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538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中文字幕 |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影院|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精品福利一区3d动漫| 人妻互换精品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久久精品视频大全| 91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v| 成人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二月| 久久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小黄鸭 |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2021|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精品400部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线观看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2020国产精品自拍|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看| 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女| 国产精品白丝AV网站|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97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亚洲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