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與國際關系
《西游記》中唐僧師徒一路西行,經過了很多國家,如寶象國、烏雞國、車遲國、比丘國等。每到一國,唐僧一行都要換取通關文牒,辦理出入境手續,唐僧一路上也不斷展現自身作為東土大唐高僧的風采,也算是傳播了唐朝的軟實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游記》的內容確實涉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問題。同時,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的一些理論對于《西游記》中的現象也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西游記》構造的宏大體系和魔幻世界中體現了許多國際關系的基本原理。本文重點分析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所涉及的幾個核心概念和思想,如聯盟、制衡、追隨、安全困境等在《西游記》中的體現。由于《西游記》構造的是一個特殊的世界,這些思想和邏輯在其中的體現方式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花果山的安全困境
花果山在發展實力的過程中經歷了安全困境的困擾,難得的是,孫悟空對于安全困境的邏輯有很強的觀念上的認識與覺悟。
孫悟空在菩提祖師處學成本領回到花果山,卻發現在他學藝期間,花果山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花果山猴群遭受到一個自稱混世魔王的妖怪欺壓,境地頗為凄慘。這惹得悟空大怒,他一路筋斗向北而去,找到妖怪,三兩下就把他打死了。
剿滅混世魔王對悟空可謂不費吹灰之力,但花果山的這一遭遇對悟空產生了比較大的心理沖擊,使他對花果山面臨的安全形勢進行現實主義的思考。花果山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外桃源,因為良好的自然資源條件,它已經被一些勢力覬覦。為了避免眾猴再被他人所欺,花果山還需擁有一定的武力手段,至少是能夠保護自己的防御手段,于是悟空教小猴“砍竹為標,削木為刀,治旗幡,打哨子,一進一退,安營下寨”,熱熱鬧鬧地操練起來。
一旦花果山猴群開始操練武藝,事情就變得有些復雜,防御現實主義關注的核心問題即安全困境也由此產生,而且,孫悟空很快就對此形成頗為深刻的認識。悟空一日靜坐忽然思想道:“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驚動人王,或有禽王、獸王認此犯頭,說我們操兵造反,興師來相殺,汝等都是竹竿木刀,如何對敵?須得鋒利劍戟方可。如今奈何?”(《西游記》第三回)
這件事比較諷刺的地方在于,花果山猴群在此生活了數百年,以前不覺得需要武器,更不存在武器質量好壞的問題。現在有了木刀竹槍,反而意識到能力不足。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花果山猴群開展軍事訓練,可能激發外部力量的聯想,引發外部對花果山猴群意圖的揣測,認為他們可能有了更多的想法與追求。也就是說,在花果山猴群安全能力提升的同時,其他行為體可能覺得自身的安全受到了外溢性的影響,甚至不排除其對花果山猴群采取先下手為強的做法。
這里存在的是非常典型的安全困境問題。本來,花果山猴群增強軍事實力只是出于保護自身的防御性目的,但由于其采取了頗為正規的訓練方式,并且建立起可觀的建制,從而容易引起其他相關行為體的猜疑。這種猜疑很難通過語言上的一般性解釋消除。其結果就是,通過加強訓練,雖然猴群的安全感提升了,但其他行為體卻覺得不太安全了。這樣在猴群與其他行為體之間就產生了復雜的相互作用,這也體現了行為體之間的安全相互依賴的性質。
《西游記》成書時間是16世紀中期,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提出安全困境的思想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這樣看來,悟空對安全困境的清晰認知比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早了約400年。當然,悟空的思維主要是一種感性的認識,并未對此形成理論化的看法。
面對這一情況,悟空的思路是進一步提升花果山猴群的武力,其具體做法是使狂風從傲來國的武器庫搬來大量兵器。有了真刀真槍的兵器后,悟空索性大干起來。他把猴子的數量統計了一下,共有四萬七千多口,并將他們分好隊伍,安排編制,加大訓練力度。由此,花果山猴群的戰斗力得到了質的提升。
花果山猴群實力提升的結果是猴群與其他動物的實力對比出現顯著失衡。孫悟空帶領猴群操練的行為早已驚動滿山怪獸,狼蟲虎豹之類的各樣妖王共有七十二洞都來參拜。它們還“每年獻貢,四時點卯。也有隨班操演的,也有隨節征糧的”,都被納入花果山的治理體系。七十二洞妖王的反應說明,猴群武力的大幅度提升確實對其他動物構成了十分現實的威脅,至少在他們的認知中是如此,雖然花果山猴群的目的很可能只是防御性的。
七十二洞妖王與強者結盟的后果
從國際關系理論的角度來看,在花果山猴群的實力突然變得強大后,七十二洞妖王對猴群可以采取三種主要的策略。
第一種策略是他們之間進行聯合,對猴群進行制衡。這非常符合國際關系的制衡理論,即次等行為體聯合起來對付實力最強大的行為體,以免實力最強大的行為體威脅次等行為體的根本安全。但花果山的情況是,由于孫悟空的存在,其他動物群體的實力與猴群的實力差距太大,而且猴群實力崛起的速度太快,使得聯合制衡不具有現實可行性。
第二種策略是觀望,等待形勢的變化。從國際關系史的角度來看,國家實力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國際形勢也是風云變幻,常常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由此,如果沒有好的辦法,耐心等待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從《西游記》中的情況看,如果七十二洞妖王具有更大的戰略耐心,其實要不了兩年,悟空就上天去做弼馬溫和齊天大圣,之后還被壓在了五行山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是可以想辦法與剩下的猴群相周旋。但悟空后來的發展顯然是七十二洞妖王想象不到的。
第三種策略是追隨強者,投靠悟空領導下的花果山猴群。通過加入其中的方式避免受到猴群有意無意的傷害,不僅如此,甚至還可以由此獲得猴群的保護,提升自身的安全系數。由于七十二洞妖王與猴群的實力差距巨大,雙方實際上是結成不對稱的同盟關系,他們甚至成為了猴群的下屬。
由此產生一個問題,七十二洞妖王與猴王結盟,真的為他們帶來安全了嗎?從后面事態的發展看,并沒有。國際關系的同盟理論認為,同盟關系管理的主要難題在于,如何在同盟關系中常常存在的“被牽連”和“被拋棄”的風險之間進行有效的權衡。一般來說,同盟中強勢的一方更擔心受牽連,弱勢的一方更擔心被拋棄。在《西游記》中,七十二洞妖王與猴王結盟的后果,是給其帶來了滅頂之災,這應該是其當初未能想到的。
此后,悟空自封齊天大圣,并在天庭舉辦蟠桃會時,偷嘗蟠桃、仙酒、仙丹,使蟠桃會無法如期舉行。悟空逃回花果山后,托塔李天王率十萬天兵前來討伐,由此開始了花果山命運的大決戰,“被牽連”的問題由此產生。由于悟空的冒險行為,七十二洞妖王不得不卷入花果山與天庭的大爭斗,并為此承受巨大的損失。
不僅如此,在戰斗過程中,七十二洞妖王與猴群還受到不同的待遇。大敵當前,悟空是怎么做的呢?他“即命獨角鬼王,領帥七十二洞妖王出陣”,結果一仗下來,兩個獨角鬼王和七十二洞妖王都被捉去,而猴王手下的四健將和群猴卻都安然無恙。然而,悟空對這場敗仗的反應是,“勝負乃兵家之常。古人云:殺人一萬,自損三千。況捉了去的頭目乃是虎豹、狼蟲、獾獐、狐狢之類,我同類者未傷一個,何須煩惱?”(《西游記》第五回)顯然,悟空更在意的是猴群的安全,對于七十二洞妖王被捉根本沒往心里去。生死相搏之際,猴王首先把依附于他的外圍力量推上了前線,此時七十二洞妖王連后悔的機會都沒有了。看來,在形勢風云變幻之際,對于是否要結盟以及應與誰結盟,在作選擇時需三思而行、慎重行事,否則可能產生十分嚴重的后果。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