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連臺上數十載,再讀已是詩中人 ——記電視節目《詩畫中國·江河萬古流》的“古今對談”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歲月長河中,李白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巔峰。沒有李白,中國人的生活將失去多少浪漫與恢弘。在話劇舞臺上詮釋詩仙三十載,我常說:“我在塑造李白,李白也在塑造我”,扮演李白的經歷滋養了我的生命,我同樣會把自己的心路歷程“移植”到角色身上,常演常新,每次再演總會有新的解讀。因此,當接到《詩畫中國·江河萬古流》的邀請,以“開卷人”身份在節目中入畫《黃流巨津圖》頁演繹畫家陳洪綬,“身處”畫中黃河岸邊朗誦李白名篇《將進酒》,我欣然應允。因為唐人寫黃河者,以李白最為突出,他筆下的黃河像一首跌宕起伏的詠嘆調,鏗鏘有力,意象宏大,朗朗上口。而我亦好奇哪位畫家筆下,什么樣的黃河畫卷,可以與《將進酒》詩畫唱和,碰撞出無限的詩意空間。這段新鮮的“開卷人”體驗,又將在今后對于詩人的演繹中,為我帶來怎樣的靈感火花。
我與李白真正結緣,始于1991年首演同名話劇。從38歲演李白要努力去找60歲的感覺,到如今已近古稀、歷經世事,隨著年歲和閱歷的增長,我不斷揣摩李白的人生,不斷感悟和融入李白的角色,有過青澀、慢慢自如。不過無論處于人生的何種階段,我一直在捕捉李白的真,那種不管對錯都要的真。詩來自人,詩也指向人,這股生命直接爆發出來的力量,貫穿于李白的詩歌創作始終。雖經歷仕途浮沉,但李白與高適、杜甫、岑勛、丹丘、賀知章等在黃河對飲,《將進酒》依然如黃河奔流傾瀉而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詩句中的快意淋漓、昂揚自在,讓這首詩從某種程度上也成為我的人生之詩,無論最初演繹他的滿腔悲憤,還是現在演繹他的返璞歸真,通過對這首詩的不斷揣摩,我自己的人生也在慢慢地走向李白,有了幾分“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狀態。
雖已朗誦了不知多少遍《將進酒》,但這次在總臺《詩畫中國·江河萬古流》中的演繹,對于我仍是一次挑戰:以畫家陳洪綬的身份,在黃河岸邊一詠三嘆“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是詩仙,一如天馬行空的謫仙人,寫就《將進酒》時飄著淡淡的微醺;但如果換作畫家陳洪綬呢?歷史上記載其本人曾經兩渡黃河,有感于黃河的雄偉,目識心記,繪就此圖。正如每一段不同的經歷,脫口而出的錦繡詩文,都讓人心生觸動,詩如此,畫亦如此。畫家在黃河邊看到了什么,才能畫下這樣的一幅作品?我開始了創作前的反向思考。《黃流巨津圖》頁尺幅不大,九曲黃河,上下萬里,畫家卻選擇了其中一個渡口作為描繪對象,于有限中見無限。滾滾黃河,波濤洶涌,讓人心生渺滄海之一粟的豁達;驚濤駭浪之間,數只帆船破浪而行,更是黃河船夫不懼風雨、斬浪向前的精神寫照。在以自然為主題的繪畫中,情緒往往是主題的本質。我在朗誦時,也有意注入了從落寞、沉思到豁然開朗的心流變化過程,強化了這種由畫面所傳遞出的視覺層次效果。
李白和陳洪綬,是不同的時間坐標軸上兩顆熠熠生輝的璀璨星辰,原本并沒有交集,但《詩畫中國·江河萬古流》的這段開卷演繹,卻讓我在這首唐代的詩和這幅明代的畫之間找尋到一種情感共鳴。《將進酒》作于李白仕途遇挫之際,《黃流巨津圖》頁繪于陳洪綬顛沛流離的中年時期,兩人均身處逆境,但所創作出的作品,卻不約而同有著如黃河之水般奔騰激蕩的時代力量與瀟灑廣闊的人生豪情。我忍不住會去遙想當年,他們在黃河岸邊駐足、起興、寄情,從滾滾不息的黃河水中收獲到怎樣的鼓舞和慰藉,這些充滿生命張力的詩畫作品,或許就是不言自明的答案。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詩與畫本就是中國人精神風骨與審美旨趣的重要依托。一泓濃郁的詩意、一抹深邃的畫筆,當詩畫合璧,在《詩畫中國·江河萬古流》中自然相融,一種連接古今的詩畫意境奔涌而來。我相信,無論經歷了怎樣的幽暗曲折,他們的內心總有一束光,牽引著他們走出沉浮境遇。這束光又跨越歷史山海,通過節目投射到我們心中、喚起我們的共鳴。我們每個人一生中,也定會在某個時刻與他們相遇,讀懂他的詩句,理解他的畫意。“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不管個體的人生閱歷和生命體驗有多少差別,但萬象歸一,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可能都流淌著一條“江河”。或許是地理意義上的、精神世界里的、文化體系中的……
一個人對李白三十余年的熱愛,是潤物無聲的涓涓細流,但有機會參與這一檔大型文化節目,匯入澎湃不息的文化長河,塑陳洪綬之形,頌李白之詩,于我,既是一次詩人與畫家的高手“過招”,也是一場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身為一名戲劇工作者,我深知,無論是站在舞臺、戲臺還是通過熒屏銀幕,演員面對的都是人民。沒有對人民的熱愛、對藝術的敬畏、對專業的赤誠,是演不出角色的真實感、走不進觀眾內心的,文化節目創作亦同樣需要這樣的赤子心。我在總臺《詩畫中國·江河萬古流》的舞臺上,感受到了與眾多守護者、傳承者、創新者于精神家園同頻共振的暢快,這讓我相信今天的受眾同樣能夠通過歌舞詩畫的沉浸體驗,沿江河脈絡,接近美、欣賞美,在一場場美學與人文思想的探索之旅中有所收獲,學習古人治國理政的愛國情懷、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超越時空的文化價值。我更期待后續節目,去挖掘更多古典詩畫中記載的江河文化寶藏,從而描繪出千姿百態的江河意象,講述好深沉厚重的江河內涵,傳承好歷久彌新的江河精神。
(作者系北京人藝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