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兒童文學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本質屬性。新時代兒童文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滿足廣大少年兒童精神需求與培養祖國未來為文學使命,深耕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積極從廣闊的社會生活與人民的偉大實踐中汲取營養,不斷推進題材拓展與文體創新,建構、完善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現代兒童觀,開創出中國兒童文學現代化道路的新景觀與新氣象。
作為成年人專門寫給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兒童與童年問題是兒童文學關切的價值中心。兒童文學為兒童服務,就是踐行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兒童性是兒童文學的第一屬性,它標示這種特別的文學是為兒童所有的,是為兒童專門制作的。以人民性的價值視域理解看待兒童性,有助于我們持續拓新兒童文學價值觀念,自覺建構中國兒童文學主體性。
人民生活是兒童文學創作的不竭源泉
文藝需要人民,人民生活是兒童文學創作的不竭源泉。兒童的社會化是兒童成長必須完成的發展任務,是在廣闊的社會實踐與人民生活中開展實施的。為兒童寫作易被簡單地理解為僅以童年為審美對象,窄化為寫孩子給孩子看,抽離兒童的社會生活內容,縮小兒童觀察與感受人生的窗口范圍。兒童文學以兒童視角看待世界,看到的也是整體范圍內的人生與存在,只是由于兒童的身心、認知等尚處于發展中,在感受、理解、評判事物時與成年人呈現出差異。兒童文學所要表達映現的就是童年生命專屬的樣態,觀照提領的就是基于兒童與成人間的差異而需要建設的內容,需要完成的是兒童發展的任務。社會化不充分使得兒童葆有純真的目光,能夠看見與獲得不一般的世界景觀,這使得兒童文學往往對現實具有一定的批判反思功能。總之,兒童文學發軔發展于人民生活中,始終在兒童與成人的雙向互動與對話中展開。
從文學史看,經典兒童文學一定是厚載歷史文化與社會生活內容的、蘊含著深刻人民性的文學。新時代兒童文學最為可喜的變化是其開放自如的兒童文學觀的達成。作家們能夠以更為解放舒展的姿態看待童年人生,能夠深深扎根廣闊的人民生活去書寫萬千童年姿態,去展開童年想象,擘畫童年愿景。謝華良的《陳土豆的紅燈籠》于2021年獲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作家自己說“陳土豆”是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人物形象,一個純粹透明的中國鄉村男孩。葉廣芩的《耗子大爺起晚了》也獲得了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這個“耗子丫丫的故事”系列在老北京最為質樸的日常生活細節中流淌著童年的詩性之美。“動物與孩子”系列——《熊貓小四》《猴子老曹》,是葉廣芩長期扎根秦嶺深山而結晶的心血之作,是她對秦嶺人民偉大生活實踐最真誠的兒童文學表達。伍劍于2016年始推出的《外婆》系列自出版以來就備受各年齡段讀者的歡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品完全是從生活出發的。伍劍認為:“作家只有寫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文化,把自己故鄉的文化價值付諸筆端,讓審美得到升華和積淀,將自己的精神世界放入‘地理’的范疇。只有如此,才能創作出打動讀者的作品。”
人民性開拓兒童文學多樣化敘事景觀
21世紀初第一個十年,原創兒童文學剛開始趨于繁盛時,市面上兒童文學的品種、題材類別、文本形態等整體上不夠豐富。新時代原創兒童文學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從作家隊伍培養、出版選題策劃、精品工程實施、閱讀文化建設等方面發力,作家們與廣袤的土地與質樸的人民保持著精神的血肉聯系,努力從根本上解決好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兒童文學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績。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對童年人生的審美理解與藝術追求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不斷涌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開拓出多樣化的兒童文學敘事景觀。
歷史敘事是兒童價值觀養成的重要一環,以文學的路徑引領孩子進入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秉持清醒的民族國家記憶,這是兒童文學獨具的價值功能。新時代兒童文學作家積極探索歷史敘事的新方法,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及貫穿百余年黨史的歷史自覺方面不斷推出力作。為了寫好抗日戰爭時期大連的故事,劉東整整用了25年的時間去沉淀與體驗,用情感去與彼時的千千萬萬大連人民對話,照亮歷史書寫的兒童文學靈魂。
鄉土、鄉村敘事不斷呈現新貌,這是實踐論的兒童文學美學觀念不斷深化的結果。張國龍持續思考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鄉村少年這一主體群的成長與社會發展問題,他的《瓦屋山桑》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段看山鄉巨變中鄉村少年的人生軌轍,以少年群像的塑造對鄉村建設主體深度思考,該作獲第35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最佳文字獎”。趙菱的《我的老師乘詩而來》獲首屆“長江杯”中國現實主義原創兒童文學優秀作品征集活動一等獎,她書寫的是特崗教師如何關愛留守兒童與發展鄉村教育,寫出了最美鄉村教育,勾畫了兒童教育的應然未來。張吉宙的《小黃牛和野斑鳩》書寫20世紀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歷史進程,作品飽含對土地和人民的深情,以動物視角引領孩子與歷史對話,在童話思維與歷史意識融合、鄉土文化的記錄與傳承方面均有很好的創新。
新時代兒童生活的都市敘事百花齊放,呈現出作家們對兒童主體性建構的持續深化認識。蕭萍的《沐陽上學記·我就是喜歡唱反調》于2017年獲第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在獲獎感言中,蕭萍說:“我想寫出中國兒童的口語式詩行,我想寫出枝蔓葉展的童年現場,我想寫出一個中國母親憂心忡忡、瞻前顧后的瑣屑,寫出多媒體時代充斥的各種教育聲音……”陸梅的《萬花筒》以上海小弄堂寫人生大世界,是一部精彩的穿越童年鏡像的力作,作品獲第35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最佳文字獎”。
此外,以湯湯的“奇幻童年故事本”和“幻野故事簿”等為代表的幻想敘事根植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將民間情懷、人民性與現代童話精神自然交融,以呼呼生長的故事引領孩子們自由坦蕩地行走在世界的大道上。
人民性擴容兒童文學的思想含量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使原創兒童文學主題建構出更為豐厚的價值體系,極大地擴容了其思想含量。作家們秉持蘊含中華民族精神的現代兒童觀,塑造出更多體現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新時代兒童形象,講述出更多彰顯中國精神的精彩童年故事。
在少兒科幻領域,陳楸帆的《零碳中國》以宏闊縱深的宇宙意識與生命認知為基點,以少年兒童最易進入的游戲情境與未來旅行為敘事邏輯,將兒童的自我意識覺醒、主體性建構與全球可持續發展命題深度融合,致力于在每一位少年兒童心靈中播下綠色的種子,培養真正肩負全球使命的“碳中和一代”。
中國式現代化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兒童文學在面向兒童的生態教育與環境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作家們對此領域的認識越來越深化,創作出一系列具有獨特詩學價值與美學魅力的作品。彭學軍的新作《大鳥》講述發生在江西鄱陽湖的蘆洲村,成人與兒童攜手保護白鶴的精彩故事。《大鳥》既是指向天空的敘事,又是腳踩大地的寫作,寫出了在中國人美麗心靈呵護下的生態大美。栗亮的《江水清清到我家》在自然、文化、精神等多維價值視域中書寫長江東岸天然港灣薛家洼的生態蝶變,將生態治理癥結與鄉村兒童教育、都市兒童心理健康等問題融通思考,開創出生態寫作的新范式。
對特殊兒童的文學書寫是兒童文學價值體系構建的基礎部分,越來越多的作家對此致以人文關切。舒輝波近期推出一部歷時多年創作的長篇非虛構兒童文學力作——《聽見光》,書寫的是中國首位盲人小提琴演奏家張哲源的成長故事。舒輝波經由深度調研與心靈對話,思考特殊兒童主體性建構面臨的根本問題、突破之道、內外條件與實現的普遍規律,探討特殊兒童可能的人生道路與發展方向,在特殊兒童的倫理關懷方面提供了標志性的寫作范本。
新時代兒童文學正在朝著“頂天立地”的人民性寫作方向積極努力。曾有情、張子影合著的新作《綻放太空的玫瑰》是首部以女航天員為題材的長篇兒童小說,作品以兒童情感作為航天夢想達成的主動力,將兒童認知與積極參與作為航天內容書寫的主線索,寫出了為孩子喜愛的航天敘事作品。葛競的《宇宙的夢想》在小說的寫法中自然融入童話的美學氣質,從兒童視角書寫航天事業,以童真、童趣介入科技強國的宏大命題。在置身火熱的生活現場、積極回應兒童生命律動方面,左昡以《我的世界》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我的世界》寫的是男孩張原暑假來到北京,與外賣騎手父母共度他十歲的夏天的故事。左昡將騎手生活的堅韌與快意、兒童的純真與游戲精神、文學的美善與理想情懷緊緊融為一體,對兒童文學中“兒童性”與“人民性”的美學命題作出極具思想力的表達與闡釋。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兒童文學文獻資料的整理研究與數據庫建設”(22&ZD275)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