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轉乾坤
“發揚玉蘭精神,建設美好臨西”“運河之水天上來,五十八里過邢臺”……從邢臺沿東呂高速東駛,還未進臨西縣界,公路兩邊這類宣傳標語便迎面撲來。
臨西縣,因位于大運河西岸而得名。臨西縣是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交匯之地,隋唐大運河曾流經今臨西縣城,為連接南北水路和河北與山東陸路交通要塞、重要渡口,其中尖冢村碼頭明清時一度躍為商業重鎮,曾有“一京二衛三尖冢”的美譽。
上承古之遺風,秉持“愛國為民、艱苦創業、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玉蘭精神,而今的臨西縣依托軸承零部件產業,跑出時代加速度,已是全國最大的軸承商貿集散地、全國最大的軸承加工生產基地之一。臨西軸承零部件產業集群,被評為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全縣擁有軸承生產銷售及配套企業1389家,年生產能力7.6億余套,遠銷東南亞、非洲、歐美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軸承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的十分之一,其中外球面軸承出口量占全國出口量的21%。2023年,臨西軸承產業集群產值236億余元。
“夜貓子集”的燈光
“燈火匆匆出館陶,回看永濟日初高。似聞空舍鳥烏樂,更覺荒陂人馬勞。客路光陰真棄置,春風邊塞只蕭騷。辛夷樹下烏塘尾,把手何時得汝曹。”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永濟道中寄諸舅弟》詩中提到的永濟,即古永濟縣。唐大歷七年(772年),臨清縣南部建永濟縣,因其西臨永濟渠而得名,治所就在今臨西縣尖冢鎮一帶。永濟渠,是繼隋煬帝開通通濟渠、邗溝之后,開鑿的又一重要運河,是隋唐調運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糧食的重要水道,曾呈現“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壯觀場景。
元代郭守敬對隋唐大運河“裁彎取直”,使大運河從杭州向北直抵北京通州,這便是京杭大運河,而臨西則成為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交匯之地。明代文學家李東陽《過鰲頭磯》詩曰:“十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云。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昔日繁華可見一斑。
承運河文化之滋潤,得先祖商賈之遺風,“城中煙火千家集”的景象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臨西縣再次出現,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變遷。那些大歷史中的小細節令人回味——
臨西縣倉上村的村邊道路上,每到夜深時分,就會聽到清脆的“叮當叮當”的鋼鐵碰撞之聲。循聲望去,亮光閃爍。這光亮,給人一種神秘感。走近了,才看清,是馬燈、汽燈、手電筒的光。燈光之旁,傳出“燒餅”“炸馃子”“面條”“豆腐腦”之類的吆喝聲。交易雙方,并無話語,雙方握著的手上搭著白毛巾,或將手揣進另一方寬大的棉襖袖中,“揣”好了價錢,拿起貨物就走。
這便是“夜貓子集”,“半夜開張,天明散集”,是臨西“四大稀罕”之一。
“夜貓子集”,萌發于運河漕運。古時,臨西漕運發達,碼頭繁忙。商船多是白天運行,夜間停靠碼頭裝卸貨物、補充食物。每至半夜三更,碼頭附近街道,以餐飲、住宿等生意為主的夜市便熱鬧起來。從凌晨三四點鐘開始,天亮時分,商船起航,夜市人去場空,故稱“夜貓子集”。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趕“夜貓子集”,是為了買賣軸承。
歷史上,臨西貢磚赫赫有名。陳窯村一帶,明清時是朝廷御授燒制貢磚的官窯場區。明清兩代京城故宮建設、皇陵修建、長城修繕用磚,多為此窯燒制。當時有官窯上百座,匠人數千。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國家號召村里辦工廠,臨西很多村建起集體磚窯。有磚窯就需要地排車運磚土、拉磚坯。地排車的軸承負荷大,一旦壞了,買軸承很花錢,也很難找到貨源。
如果自己能配修,那可多好啊!人越是在困難中,越容易被激發出創造力。最早是在白莊,有人從廢舊軸承上拆下可利用的套圈、珠粒和卡子,再手工組裝起來,繼續使用。由于拆舊軸承需要錘子砸,百姓便叫“砸鋼圈”或“砸鋼鈴”——因本地人把軸承叫作“鋼圈”或“鋼鈴”。
一開始,只是為了供給自己隊里的磚窯使用,后來“砸鋼圈”開始在白莊、仁莊及曲莊一帶悄悄傳播,解決了臨西市場上軸承短缺和壞損維修之困。隨后,為了創收,有的生產隊便冒險組織起翻修軸承副業組,派社員研究軸承修配技術。他們走街串巷收舊軸承,修配好后,再賣給別的生產隊。漸漸地,本地的舊軸承已滿足不了需求,于是有的竟騎車跑到邯鄲峰峰礦和一些工廠收購。
當時,國家對臨西這種形式的軸承行業在政策上并無明確規定,也沒有統一的管理制度。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臨西軸承專業集市仍處于“半地下”狀態。那時候,越來越多的修配舊軸承的人們,頭天夜里出發,有的步行,有的騎自行車,有的拉地排車,有的趕畜力車……從十里八鄉、幾十里外,甚至上百里運到此處,沿街路兩旁擺地攤買賣,綿延數里……
夜幕降臨,寧靜的鄉村夜晚,“夜貓子集”軸承相撞的“叮叮當當”之聲響動起來,飲食攤販的叫賣聲回蕩著煙火氣。就是那一點點閃爍的光,給臨西人帶來幸福生活的新希望、新愿景。
風風火火“闖天下”
“如果沒有軸承,世界將會怎樣?”
軸承被譽為“裝備制造業的心臟”,從自行車、汽車、火車,到航空母艦、航天飛機、宇宙飛船、人造衛星……哪里不需要軸承?世界“日行萬里”,“軸承”功不可沒。人類美好生活的背后,是數不清的軸承在默默運轉。
追溯軸承歷史,與臨西淵源匪淺。臨西所屬邢臺市,是“京杭大運河之父”郭守敬的故鄉。郭守敬設計開鑿通惠河,貫通京杭大運河,還是軸承的發明設計者。郭守敬在天文儀器上使用了圓柱滾動支承,這是世界最早把軸承裝配于科學儀器的科技實例,在世界軸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大運河給臨西帶來豐富的運河文化,注入勤勞堅韌的精神動力。歷史上的臨西遍地鹽堿,百姓只能刮硝鹽謀生,收入微薄。身處水陸碼頭,臨西人形成了開放、闖蕩的性格,他們走南闖北做買賣,吃苦耐勞闖江湖,鄉親們之間團結互助、相互照應。
大劉莊鄉馬劉莊村的馬有臣今年已73歲。1972年,他被生產隊安排去附近的老營村向張姓師傅學習軸承修配技術,后在生產隊里專職搞軸承修配。改革開放后,他南下闖江湖,到安徽蚌埠推銷軸承。“前三年日子難熬啊,天天吃咸菜。”說起當初闖市場,馬有臣感慨萬千。而今,他已擁有三個公司,蚌埠有兩個,揚州有一個。在西安也干過幾年,帶去十幾個鄉親,如今,這些鄉親在西安也成立了公司,干得風生水起,“現在,家鄉領導讓回來,為家鄉服好務,我就回家又搞了一攤。如今,兒子接了我的班,孫子大學畢業后本來找了工作,后來把工作辭了也回到家里干。”
在軸承產業迅猛發展的形勢下,臨西縣委、縣政府敏銳地意識到:不能滿足于靠翻新組裝、冒用別人牌子,得形成合力,打出專屬于臨西的招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國,臨西縣委、縣政府聞風而動,乘勢培育重點規模企業,開始了“臨西制造”的新征程。
——由家庭零散修配加工,到翻新仿制,到制造加工,到作坊生產,到現代化生產;從拎包兜售,到批發,銷售輻射全國,生產能力、產業規模、產品質量、市場知名度、市場占有率突飛猛進。
——臨西“夜貓子集”不再悄無聲息,開始大張旗鼓“風風火火闖天下”。收購和加工軸承也由老官寨、河西等鄉鎮逐步向呂寨、大劉莊、尖莊鎮等四周發展,幾十個村都成為軸承生產專業村。
1996年,老官寨鄉白莊率先建起軸承市場,隨后童村、倉上、河西、蔣莊軸承交易市場相繼成立。上萬農民走出家門,到各地設立軸承門店,一時之間,“千家萬戶搞加工,千軍萬馬闖市場”。
“臨西軸承”經銷門店逐漸成為中國各大中等城市獨特的風景。目前,據臨西縣政府不完全統計,總人口39萬的臨西縣在外地搞軸承產業的人員有六萬多。
不僅如此,國內一些知名軸承大中型企業也紛紛來臨西建立分廠和銷售網點,并將配套產品的訂單交給地方企業生產。鑫泰、聯友等企業逐步發展成為臨西軸承行業的領頭羊。隨后,十幾家投資千萬元以上的軸承企業相繼投產。
“目前,我們馬劉莊村共1800多人,在外地做軸承生意的有110多家200多人。凡是中等以上城市,都有我們臨西人的軸承經銷公司。”馬有臣自豪地說。
李金貴的“家訓”與責任
“河北鑫泰軸承鍛造有限公司最初只有12個人,現在有600多人,每年上繳利稅接近2000萬元,2023年收入三個多億。”李金貴是臨西縣衛羅蓭村人,他的公司客戶都是外資企業,與美國鐵姆肯、瑞典SKF、日本NSK、德國FAG等國際高端客戶都建立了供需關系。世界軸承企業八強中,有五家是他公司的客戶。
1995年臨西縣工商聯成立,李金貴一直擔任縣工商聯主席17年。說起搞軸承,李金貴感慨萬千:“小時候家里五世同堂,全家十三四口人在一起生活。我太爺爺是個教書先生,教導兒孫們要本分做人。從我爺爺開始,就趕‘夜貓子集’做軸承生意,講究‘以誠經商、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代代傳承。”
受耕讀之家的影響,李金貴特別注重人文素質修養。招收工人時,他有個硬性條件:不孝敬父母之人不要。此外,他一直堅持寫日記。除了記錄工作,大部分內容是關于人生的思考:有交友的經驗,有處理親戚間、朋友間、同事之間關系的思考,有關于正能量的體會……“國家給我們創造了發展環境,我們就要給社會創造價值。如今,我的公司牽連著上千個家庭的生活呢!我承擔著一份社會責任。”
“人常說,小企業靠制度,大企業靠文化。文化是思想意識,也是信仰。”提起臨西軸承產業崛起背后的文化底蘊,邢臺市地方志專家、臨西縣地方志執行主編孫曉林自豪地說,軸承主要功能是傳遞力和運動,減少摩擦損失,是力學原理,而我國著名力學家、力學教育家孟昭禮,即臨西縣鄭灣村人。
臨西縣有許多不起眼的村莊,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地域文化色彩非常鮮明,與運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孫曉林說,目前,臨西縣有河北臨西軸承工業園區、運河工業園區、杜洼軸承工業園區、單屯軸承工業園區等。其中運河工業園區,就是借運河之勢而設置。還有中國(臨西)軸承大世界和倉上、白莊等軸承市場。
從“四個”到“九千”
“我這個廠生產的‘干端’軸承是全臨西第一家。這是我們公司自主研發的大型方軌磨床,在全國領先,國家專利證書即將到手。”在臨西縣馬劉莊村馬龍祥的小軸承制造廠,他指著一臺機器介紹。我大為驚異,沒想到這個不起眼的民辦小廠,竟有這么高的科技含量。
這個小廠的廠房面積不到一千平方米,車間里只有十來名工人。“我這里生產的軸承,質量和外觀也在與國際標準看齊。在精密度上,我們達到世界領先。”馬龍祥說。
河北億泰克軸承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民出生于1974年,高中畢業后曾在機關單位上班,后懷揣夢想“下海”經商。軸承產品大致可分為九大類,李志民的公司專注于帶座外球面軸承。只要一提到帶座外球面軸承,行業內的人都知道他的產品。李志民的公司60%以上的業務在歐美,每年出口近兩千萬美元。目前,他的公司有三百多工人,年產值兩億多元。
科技創新,已成為臨西軸承立命之本。最初,臨西軸承主要有四種型號。而現在,已經達到九千多種。“在臨西,沒有你買不到的軸承”“即使沒有的型號,臨西也能給你造出來”。
近年來,河北鑫泰軸承鍛造有限公司完成技術攻關項目二百多項、研發項目三十余項,曾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等榮譽。2023年,該公司投入研發經費近千萬元。河北佳順不銹鋼軸承制造有限公司研發的一款不銹鋼雙列調心滾子帶座軸承,承載力和使用壽命比傳統不銹鋼帶座外球面軸承翻了幾番,其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出口美國、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
邢臺中偉卓特液壓科技有限公司特聘國內外50余名專家,攻克回轉支承,并研發上百種軸承,內液壓元件品質逐步趕上國外同類產品。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該公司逐漸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全國每4件工程機械用高壓液壓泵及馬達,就有1件來自中偉卓特。多年來,他們專注于工程機械用高壓液壓泵及馬達細分市場,國內市場占有率達28%。
河北飛龍軸承有限公司總經理黨軍成1989年步入軸承行業,1993年自主開軸承店面經營。懷揣著要將民族軸承品牌做大做強的初心,2006年黨軍成創立河北飛龍軸承有限公司,帶領技術團隊一路攻堅克難,研發出的“飛龍”牌低噪音深溝球打破了國外的壟斷。
…………
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從擺地攤到電子商務平臺,從低級修配到高端創新,歷經五十余年發展,臨西軸承“專注制造中國好軸承”。目前,臨西縣軸承企業已與清華大學等二十多家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為企業創新注入了人才科技支撐。飛速旋轉的軸承,加速了世界的運行,為人們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