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40年,他們將萬場電影“譯”進佤山
暮色降臨,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班鴿村的廣場上架設起投影幕布,吃過飯的村民陸陸續續來到廣場。不一會兒,現場就被來看電影的村民圍得水泄不通。今晚放映的是影片《紅海行動》,現場一些年紀大的人聽不太懂普通話,卻看得津津有味,因為電影臺詞都被譯成了佤語。
“跟在電影院里看電影一樣,雖然是配音,但還是那個味道!”村民艾塊說。
類似的場景在臨滄市的邊境村寨時常上演。這要得益于一群在幕后默默奉獻的人——臨滄市少數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的工作人員。40多年來,該中心共組織放映少數民族語影片46000多場,觀眾達900多萬人次。
讓鄉親們看懂電影、看好電影
20世紀70年代末,電影在全國各地流行開來。在位于祖國西南邊陲的臨滄,當地群眾對于電影,既陌生又充滿渴望。由于當時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普及程度不高,當地群眾看一場電影,甚至需要專人現場解說,比比畫畫也只能一知半解。盡管當時很多村民聽不懂漢語對白,每當有電影在村子放映,十里八鄉的人依然會蜂擁而至。
譯制中心退休職工田光明是中心的第一批配音演員。他回憶,早些年少數民族村寨的群眾普通話水平普遍偏低,有時候下鄉放映電影,聽不懂普通話的老人們看不懂劇情,但看到周圍的人在笑,他們也跟著笑,讓人覺得很心酸。
電影是浸潤心靈、豐富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讓少數民族村寨的鄉親們看懂電影、看好電影,成為配音演員們奮斗的目標。1979年,臨滄地區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組(臨滄市少數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前身)成立,田光明和他的14名同事承擔起啟動少數民族語影視譯制配音工作的使命。由于技術和資源的限制,團隊剛剛起步就面臨重重困難。
“那時候譯制設備和條件都比較簡陋。我們的錄音棚由一個20多平方米的老電影公司員工宿舍改造而成,隔音不好,還有回音。我們在錄音室掛上毛毯、棉被來代替吸音裝置,有時甚至要等到夜深人靜才能開始配音。”田光明回憶道,當時的錄音采用涂磁膠片,錄音時全部配音員一起進棚錄,如果哪一個人錄錯或者配錯,錄音員需要用磁鐵一點一點把錯誤的聲音抹掉,一部影片往往要耗費個把月才能完成配音。
譯制團隊的堅持和努力得到了回報。1980年,第一部佤語譯制影片《保密局的槍聲》迅速在民族地區走紅,佤族群眾親切地稱它為“阿佤電影”。田光明還記得,一次放映結束后,村里一位老人激動地拉著他的手,告訴他這是自己第一次完整地看完并看懂一部電影。老人的話讓他十分感動:“條件再苦,我們也要堅持做下去,因為群眾喜歡!”
表達電影的文化內涵
翻譯講究“信、達、雅”。在佤語譯制室主任田翠翠看來,為少數民族群眾譯制電影,不僅要翻譯準確,還要用“接地氣”的方式,表達出電影的文化內涵。
在譯制《紅海行動》這部電影時,田翠翠和團隊面對的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多的是文化意義的再現。比如《紅海行動》中有句臺詞“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譯制團隊將其翻譯成“真正的漢子家,為了國家不怕流血更不怕犧牲”,將詩句譯成貼近少數民族群眾情感和文化的表達,許多群眾一聽就懂,對家國情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劇本翻譯要有味,配音要有神。”田翠翠認為,電影臺詞既要忠實于原意,還要考慮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差異,讓群眾有切身的感受,將生動的民族語言融入電影的每個角色之中。
電影譯制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不但要翻譯準確,還需要配音演員投入情感,仔細琢磨劇情和角色的關系,讓配音符合角色所處的環境。在譯制電影《金剛川》時,為志愿軍戰士配音的演員眼含淚水,完成配音后還久久不能平靜。
翻譯、配音、后期、審片、修改……配一部120分鐘的電影,團隊成員常常需要花費至少兩周時間。譯制電影的過程雖然辛苦,卻也充滿樂趣。“有的演員音色適合配音劉德華,我們就叫他‘佤族劉德華’。為了讓村民更好地接受影片,我們還會給電影里的明星起‘佤名’,比如劉德華叫‘巖門’,古天樂叫‘尼嘎’。”田翠翠笑著說。
如今的譯制團隊,憑借更新的技術和累積的經驗,每年能生產60多部民族語譯制電影,產出了《流浪地球》《金剛川》《戰狼》等一大批深受群眾喜愛的傣語、佤語譯制影片。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邊疆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生活,也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譯制內容走上“云端”
“原來你就是電影里說佤語的演員!我家按照你們講解的科學養殖方法,養了1000多只雞鴨,現在一年養殖的收入就有5萬多元。”見到配音演員田春梅,村民李歐娜激動地握住她的手。一次,田春梅去滄源宣講,遇到了這位忠實的“粉絲”。
隨著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除了譯制電影,譯制中心也承擔著各類基層宣講工作,宣講中央精神和大政方針,普及森林防火、法律、技能培訓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
臨滄市少數民族語影視譯制中心主任李華杉介紹,借助農村公益電影放映覆蓋面廣的優勢,譯制中心積極打造“光影宣講團”品牌,在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前10分鐘進行宣講,受到廣大農村群眾的好評和喜愛。截至目前,共開展放映宣講4.5萬場次,受眾達360萬余人次。譯制中心先后獲得“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云南省民族語文工作先進集體”等表彰。
同時,立足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的區位優勢,譯制中心主動擁抱媒體融合發展趨勢,積極探索譯制產品傳播新途徑,通過開設官方抖音賬號和視頻號,讓更多豐富多彩的譯制內容“云端出海”。
“云端出海”項目的成功案例之一是《紅海行動》佤語版。在《臨滄譯制》官方抖音號上發布的首集短視頻,短短時間內,瀏覽量就達到152萬。李華杉介紹,截至目前,《臨滄譯制》抖音號共推送各類作品767件,播放量超過5000萬,點贊量達17.8萬,其中境外粉絲占比58%,為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做出積極探索。
“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譯制什么,豐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李華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