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從舉世矚目的考古現場,到昆曲舞臺上的經典演繹;從彌漫著人間煙火氣息的古街區,到跨越國界的中外文化交流……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這些鮮活的情境中,汲取著激昂向上的力量,共同繪制著當代中國生動立體的文化長卷。
去年6月2日,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推進文化傳承發展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出發,就必須堅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追本溯源,方能涵養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近年來,古典文獻、古文字等“冷門絕學”得到了廣泛關注,青年師生積極投身于“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守正傳承之中,肩負起“為往圣繼絕學”的文化使命,成為綿延文脈的生動實踐。同時,考古新發現如武王墩墓等引發廣泛關注,中國歷史文化的拼圖愈發完整。追本溯源、理清脈絡是“守正”的核心要義,也是提升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創新的基礎。
傳承創新,是保持文明長盛不衰的行動密碼。文化的活力在于不斷地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古典詩詞等傳統文學樣式,不僅成為當代文化創造的資源寶庫,更轉化為時尚的生活元素,融入當代表達形態中。從《中國詩詞大會》到《詩畫中國》,創新的傳播形態讓選手和觀眾走進浩瀚的詩海,探索豐富多彩的詩詞世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詩情畫意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得以充分展現。
文明互鑒,是激發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徑。在文明互鑒的過程中,可以互相激發創新創造的活力。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音樂、歌劇、話劇等豐富的舞臺藝術形態走出國門,隨著世界一流演出團隊紛紛來到國內登臺,一幅熱烈的藝術交流圖景正在展開。在網絡平臺上,中國文學、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在世界范圍內擁有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在國際傳播的舞臺上,中華文化越來越受到全球的關注。
為了更好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必須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以更加強烈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要營造全社會共參共育、共享共創的總體氛圍。存古開新,關鍵在于以文化人、啟智潤心。廣大人民群眾的深度參與是文化生生不息的關鍵。要通過全媒體、全方位的宣傳引導,提升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比如,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國家推出的“讀李白,游中國”等主題路線,將李白的詩歌與走過的18個省市相連,將文物古跡等文化遺產串聯成線,為人們提供了一條獨特的文化之旅;遍布全國的歷史文化街區也成為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成為人們走進歷史情境、展示傳統文化的重要舞臺。
要激發校園活力,深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種子。在新時代征程中,年輕一代正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各地中小學開展的“青春國學”計劃等活動,讓中小學生在詩詞吟唱、創意寫作、美文品鑒、主題研學等體驗中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大學校園中,民樂、古琴、昆曲等傳統文化類社團也蓬勃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扎根于青年心田。
要秉持開放包容的博大胸襟。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我們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新的文化使命,啟示我們要站在文化的軸線上,把握歷史、現實與未來,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牢牢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文化自信引領文化強國建設,為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作者:周云磊,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