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重返生活真實現場,尊重生命本來模樣
我們為什么需要文學?除了通過他人的生活感知外面的世界,從中得到思考和領悟,我們更渴望能被理解,被感動,從而獲得一種力量。明白這點,就能很好理解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為何至今熱銷,因為他不但講述了那個年代黃土高坡上發生的事,更把溫暖關懷給了筆下的人物,而這份溫暖最終傳遞到了讀者身上。我們處在一個人人忙碌的年代,很多人來不及好好吃一頓早餐,更無暇去思考、理解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需要文學。在某一個喘息間隙,借著文學,借著里面鮮活的人物,借著他們的喜怒哀愁,去感受生活,去思考人生,最終給予自己力量。好的文學能幫讀者完成自己和內心的溝通,雷默的《斷舍離》就是這樣的作品。
小說一開始就給出了矛盾。女友不喜歡小孩,而男方恰恰相反。女友不喜歡小孩是小時候見過表叔、表嬸為超生東躲西藏、狼狽不堪,更因表叔、表嬸為生男孩而送掉女兒。男友不敢直面這個矛盾。雷默用“那時候兩個人處在熱戀期,寬容失去了應有的分寸,意見相左時總會下意識把讓對方不快的想法隱藏起來。”“郭嘉心里有點怵,害怕一談論這些問題就把筱青嚇跑了。”等幾處描寫就勾畫出男友逃避型人格傾向的心理特征。
這樣的開場矛盾會讓人誤以為隨后會進入實質矛盾階段,事實上他們融洽地結婚了,還養了一條狗。這是一個重要設定,妻子的母愛被寵物狗喚醒,又因狗毛過敏患上哮喘。丈夫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妻子越來越依賴他。妻子愿意生孩子不是嘴上說的膽子會大,而是她知道丈夫喜歡孩子,這是她對丈夫的愛。生育后,妻子被自己的孩子徹底地收服,對兒子的付出超過了丈夫的付出。
雷默描摹這對都市男女在戀愛、結婚、生育后的種種狀態,多維度還原了真實生活現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妻子青睞小米洗地機,丈夫想把家電全部換成米家智能家電,他們和很多當下的年輕人一樣,喜歡新事物,也愿意過透支的生活。“米家”“小米”品牌的出現,給我們的就是當下故事的熟悉感。我一直認為小說應該適度出現有代表性的品牌,因為品牌中的某一個產品具有時代指向性,沒有人可以脫離時代而存在,在反映在小說中就是一個作品的背景和底色。
兒子五歲時,因為一次疏忽,感染了肺部。丈夫這才想起兒子出生前,他曾在水仙島送子觀音前許愿,他擔心這場病是因為沒有還愿導致的。夫妻決定兒子病好后就去還愿。“愿成則還愿”是中國百姓的樸素心理。這是小說中關鍵的一個設定,它延續了前半部分的真實感,又順勢開啟后半部分故事的演進,精巧至極,又很雷默化,在一個毫不起眼的地方打開缺口,然后讓小說從日常性敘事向荒誕變形的方向發展,帶入閱讀之后,你又會反應過來,這似乎是我們日常中最容易忽視的東西,雷默只是通過小說的方式把這些東西給放大了。
雷默在真實地理環境中虛構了水仙島,但島上的信仰是真實的。雷默一步步將這對夫妻推向殘酷現實。還愿時,慧根頗深的兒子被德高望重的方丈看中,幾經變故,天性向佛的兒子自愿出家為僧,夫妻舍不得兒子,又擔心勉強留住,日后會有更大的災難。
閱讀至此,每一個讀者,尤其是有孩子的,都會問自己:換我,會做怎樣的抉擇?生出天選之子,對父母而言,是幸運,還是“劫難”?擁有靈童慧根,對兒子而言,是幸福,還是不幸?如果對父母而言是“劫難”,對兒子而言卻是幸福,那又該如何抉擇?
雷默將理性的哲思與可以虛構的,可以感性的文學融合,讓文本虛實結合,生出一種神性的品質。因為前一部分對生活現場的真實描寫,我們愿意相信這個故事,所以會糾結主人公后一部分的抉擇。事實上,無論選擇哪個,都不會兩全其美。這就是生活。
小說最讓人深思的部分是“父母”與“孩子”。兩人雖新婚組建了家庭,但父母眼里他們還是孩子,他們很少做飯,時常點外賣,雙方家長定期送來吃的,又幫忙打掃衛生。廣泛意義上這是父母的愛,但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父母對他們邊界的一種冒犯,因為兩人都覺得兩邊大人破壞了小家的平衡。當他們成為父母,年幼的兒子自愿去水仙島出家時,他們無法阻止后不得不同意,妻子仍然以居士之名出現在兒子身邊,兒子不厭其煩,因為母親侵犯了他想要靜心學習的邊界。我們相信在雷默沒有寫的那個留白中,一定會有他們家長得知孫子(外孫)要出家時,火急火燎趕往他們家的場景……
《斷舍離》沒有懸念,也沒有“倒敘”或“插敘”,它只是簡單的“娓娓道來”,卻能讓人一口氣讀完,這足見雷默的文學素養及功底。眾所周知,這位郁達夫小說獎獲得者善于用樸實、簡短的語句勾勒人和事本身的模樣,傳遞真實情感,還原生活本來的現場。都說人與人的溝通中,真誠是最大的必殺技,而作品和讀者的溝通中,真誠同樣是最具感染力的要素。因為文學的本質是一種人文精神,深刻的人文關懷是文學最大的魅力。
雷默在《大樟樹下烹鯉魚》寫出過“當烹魚人做出真魚時,人心是假的,當烹魚人做出假魚時,人心卻是真的”哲學式思考。《斷舍離》是他更貼近生活與時代的作品,相信每一個看完《斷舍離》的讀者都會豁然開朗。愿這份領悟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豁達:尊重生命本來的模樣,包括你自己和你所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