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在雅舍
在重慶市北碚區梨園村18號,背靠西南大學運動場,面朝天生路主干道,有三間青磚瓦頂的平屋,掩映在黃桷樹舒展的枝葉下。居中那間,掛著一塊木匾,上書“雅舍”二字。這里是梁實秋抗戰期間在北碚的寓所,現在原址上重建了梁實秋紀念館。
雅舍原建于20世紀30年代,本是普通的民居,1939年梁實秋來到北碚,與吳景超夫婦共同出資購買,并將其取名為“雅舍”。
當年的雅舍共有六間,梁實秋居住其中的一室一廳。他在《雅舍》一文中這樣描述:“有磚柱,有竹篦墻”“篦墻不固,門窗不嚴”,足見其簡陋。雖然蔽風雨都成問題,但這并不影響它賓客盈門。冰心夫婦、老舍、朱光潛、王云五等常來造訪雅舍,或吟詩作畫,或彈琴對弈,熱鬧非凡。梁實秋過生日,善書畫的好友彭醇士乘興作《雅舍圖》,陳延杰題詩:“彭侯落落丹青手,寫卻青山犖確姿。茅舍數盈梯山路,只今兵火好棲遲。”
1940年,《星期評論》創刊,開設《雅舍小品》專欄,小品文《雅舍》發表,梁實秋以“子佳”為筆名,每周為刊物撰稿一篇,發表散文20篇。《星期評論》停刊后,梁實秋陸續在重慶《時與潮》副刊、南京《實際評論》等發表散文14篇。
梁實秋在雅舍度過了艱難困苦的7年時光,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精品美文,并翻譯了著名長篇小說《呼嘯山莊》。后來他將在雅舍寫作的34篇散文結集命名為《雅舍小品》,向人們展示他日常生活的所見所感。一經面市,反響很大,專集再版多次,經久不衰。
《雅舍小品》傳達的不僅是梁實秋個人感悟,更多反映的是在艱苦的抗戰歲月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至善至美的人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