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替代網文寫手的未來已來?
在數字化和技術創新迅速變革的當代,人工智能(AI)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已成常態,但是在創意和文藝產業,AI技術的介入則有不少的爭議。華東師范大學的王峰教授和他的團隊是國內較早擁抱AI文學的團隊,最近,他們發布了首部人工智能完成的百萬字小說《天命使徒》。
《天命使徒》是一部利用國內大語言模型和人工編輯相結合的長篇小說,旨在探索AI在文學創作中的可能性和限制。該項目采用了“國內大語言模型+提示詞工程+人工后期潤色”的模式,其中AI的貢獻高達70%,剩余的30%由人工進行精細規劃和必要潤色。通過這種人機協作方式,項目團隊希望實現最小化的直接干預,以展示AI生成文本的自然風貌。
王峰團隊使用國產大模型創作的百萬字AI小說《天命使徒》的引子。(本文配圖 受訪者提供)
盡管《天命使徒》的文學質量還遠未能達到頂尖商業小說的水平,其創作過程本身就是對現有網絡小說創作機制的一大挑戰和進步。該項目不僅驗證了AI在處理大量連續投入的提示詞時保持輸出穩定性的能力,也為未來基于AI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和經驗。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應用普及,AI在網絡文學中的作用可能將從單純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合作伙伴,甚至可能成為獨立的創作者。這不僅能大幅提高寫作效率,還可能引領文學創作向更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天命使徒》不只是技術的展示,更是對未來網絡文學形態和創作過程的一次思考和預測。借此小說公開發表之際,澎湃新聞采訪了這部小說的主要策劃人,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王峰。
【對話】
希望網絡文學人人可寫,未來通過AI系統體驗寫作樂趣
澎湃新聞:這部小說AI的貢獻高達70%?如何界定這個比例的?
王峰:從工作上說AI占百分之七十,人工百分之三十,創意和大的結構是人喂給機器的,AI的作用是豐富細節。
澎湃新聞:可以簡單科普下《天命使徒》這部AI小說的生成過程嗎?
王峰:首先,我們設想了小說的梗概和人物,通過給AI提示詞的形式,讓AI來寫作,有時候AI也會優化我們的提示詞,我們最終選擇它寫得比較好的段落組合在一起,最后再進行一遍人工潤色。
澎湃新聞:這個過程的主要難點在哪里?
王峰:2024年之前,市場上的優秀大語言模型大多是基于英文的,而優秀的中文模型相對缺乏。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通過實驗找到適合的中文大語言模型。此外,與大型模型進行有效交互通常需要計算機工程的專業背景。幸運的是,我們團隊能夠應對這一挑戰,因為我本人具備計算機科學的學術背景和相關工作經驗,團隊中也有懂得機器語言的專家。在寫作實驗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個關鍵問題:在輸入關鍵詞時,必須為故事中的每個新人物提供清晰的身份背景。如果新人物首次出現時缺乏適當的介紹,他們的存在就會顯得突兀,無法與故事環境和其他角色形成合理的聯系。這一問題在實際操作中變得尤為明顯,而解決它需要在后期進行大量的人工調整。
另一個挑戰是,盡管我們輸入了一系列提示詞,AI生成的文本在不同段落之間的連貫性還是存在問題。段落之間的銜接有時流暢,有時生硬,這主要取決于AI處理和理解上下文的能力。我們最初的目標是驗證AI能否處理大量的提示詞,并生成相應數量的文本。例如,我們嘗試輸入2000至3000條提示詞,目標是生成約100萬字的內容。我們選擇從出口端開始優化,確保整個寫作流程的技術可行性。如果出口端處理能力不足,那么前端的所有工作都將白費。從理論上講,這個過程是直接的。一旦我們驗證了出口端的可行性,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優化前端的工作流程,確保整個寫作系統高效運作。
王峰團隊的提示詞參考寫法
澎湃新聞:你談到這部小說你打分61分,既然水平并不高,可能很多人會不理解,它的意義在于什么?
王峰:我完全理解并贊同一些杰出的作家認為人工智能不會對他們的創作構成威脅,甚至可能對AI寫作持保留態度。事實上,AI小說目前不太可能對那些已經成名的作家產生實質性影響。這些作家憑借其早期的創作優勢和成熟的寫作技巧,已經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人工智能在寫作領域要想達到與他們匹敵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預計,AI要實現與中等水平的專業作家相當的寫作質量,可能還需要10年的發展和完善時間。
澎湃新聞:為什么選擇百萬字的長篇,而沒有選擇短篇?
王峰:AI在創作上的主要優勢體現在其高效率和強大的生產力。盡管目前AI在創意方面尚需依賴人類的輸入,無法與人類的創造力相媲美,但其處理大量文本的能力是驚人的。我們選擇挑戰百萬字的篇幅,目的是為了測試AI在效率方面的極限。結果令人震驚,AI在短短一個半月內就完成了百萬字的創作,而一位成熟的網絡文學作家通常需要一整年的時間來完成同樣的工作量。
此外,當前市場上的生成式大模型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處理長文本的能力。我們之所以選擇長篇小說作為AI寫作的實驗對象,是為了直面這一難題,并嘗試提供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澎湃新聞:為什么選擇讓你的大模型去寫網文?而不是其他類型的小說?
王峰:當前,生成式大模型在寫作質量上尚有提升空間,它們可能還不足以應對某些類型小說的復雜性和深度,相比之下,網絡文學的入門門檻相對較低。此外,網絡文學領域已經有不少作者開始嘗試使用AI技術來輔助創作,這已成為一種趨勢。我們的目標是將這一現象公開化,并致力于推動網絡文學生態的變革。
澎湃新聞:如何能夠改變網絡文學的生態呢?
王峰:我希望網絡文學變成一個人人都能寫的小說類型,希望普通人都能使用AI寫作系統,體會寫作的樂趣。
未來不會使用AI的文字工作者可能面臨失業風險
澎湃新聞:你同時也是教育工作者,就你在一線的觀察,AI對于大學教育的影響顯現了嗎?
王峰:我們的傳播學院正考慮開展一項創新試點項目,即允許學生在撰寫論文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這一舉措是為了適應當前技術發展的大趨勢。鑒于許多學生已經在實踐中運用AI工具,我們計劃制定明確的規則:確保論文中由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的內容比例不超過20%。
澎湃新聞:老師能判斷出哪些是人寫的,哪些是AI嗎?
王峰:(笑)有經驗之后你能看出來,AI文風它是鮮明的,有套路的。所以我們設計指引要小心的。
AI創作的冗余、重復描述
澎湃新聞:你未來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王峰:我們的目標是提升小說的質量,這需要對人工智能模型進行深入訓練,并增強其計算能力。我們計劃在今年年底前開發出一個自動化系統,該系統將大幅減少用戶輸入的需求,降低人工操作的比重。通過這個系統,用戶將能夠輕松地完成一部20萬至30萬字的小說創作,目前,我們已經開始著手籌備這一自主研發系統的相關工作。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十年內,哪些文字工作者會失業?
王峰:在不久的將來,職業市場將高度重視創意能力,將其視為一項寶貴的資產。創意是獨一無二的人類特質,至今AI還未能在這個領域超越人類。因此,那些未能培養出創意思維的人可能會遭遇就業難題。同時,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熟練掌握AI的使用也將成為一項關鍵技能。那些未能適應并有效利用AI的個人,可能會在職場競爭中落后。
正因如此,我們的教育體系應當轉變,更多地鼓勵學生發揮創意,而非單純地依賴記憶和背誦。如果語文教育仍舊停留在傳統的背誦和記憶細節上,那么在快速變化的未來,這將是一條行不通的道路。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澎湃新聞:聽說你在華東師大開了大模型與創意寫作的課程?可以談談這門課嗎?
王峰:這學期,我已經開設了兩次關于大模型與創意寫作的課程。第一次是面向全校的通識選修課,第二次則是我們學院的專業選修課,大約有二十名學生選修。我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項實踐練習:撰寫一部5萬字的中篇小說。
我之所以要求他們寫5萬字,是因為目前的大模型技術在一次性寫作中能夠保持連貫性的字數大約在2萬到2.7萬字之間。學生們需要自己想辦法繼續寫作,必須進行人工干預。我想我給學生們提供的最大幫助是安慰和指導。他們原本期望智能寫作能夠完全自動化,但我告訴他們必須放棄這種幻想。
首先,創意必須是人工提供的,這是不可或缺的。人們需要給出基本的結構,然后在大模型生成過程中進行調整。生成完畢后,還需要人工進行后期修改。如果在修正過程中出現問題,要考慮后期能否修正,以及修正的工作量大小。如果修正工作量很大,說明需要優化創作路線;如果修正工作量不大,就可以接受現狀,只要建立起一個有效的工作流程即可。
我們的目標是不斷優化這個工作流程,逐步減少人工干預。學生們提交的作業包括最終成品和劇本殺作品,以及他們各自的工作流程。我明確告訴課程助手,學生的成品可以公開展示,但他們的工作流程是個人知識產權,必須保密,不得對外透露。
澎湃新聞:現實地說,AI寫作還有哪些局限性?
王峰:AI寫作有倫理的限制,有些話題它不寫,不回答。
王峰團隊使用國產大模型創作的百萬字AI小說的代表段落
未來的文學:經典精英作家寫作和人機合作寫作
澎湃新聞:在這么多的文學系的教授里面,為什么你是比較早擁抱人工智能小說的?
王峰:我本科專業是信息管理,這一領域與現代的數字人文學科緊密相關。我對文學和哲學充滿熱情,因此一直在尋找能夠同時涉獵這兩者的學科。美學成為了我的答案,我隨后攻讀并完成了美學研究生學業。我的學術旅程并未停歇,在博士階段專注于文學。獲得博士學位后,我加入了華東師范大學,擔任中文系教職,在那里度過了將近二十年的寶貴時光。直到2021年,我轉至傳播學院,繼續我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我的背景使我能夠架起文學與計算機科學之間的橋梁,這是許多中文系教授所不具備的。我擅長與計算機工程師溝通,能夠將技術語言和人文關懷結合起來,推動跨學科的對話與合作。
澎湃新聞:像你做的這個事情本身不知道在業內有沒有收到過負面的評價?
王峰:關于智能小說的質量評價,我聽到了不少批評的聲音。然而,在質量把控上,我采取了一種審慎的態度。我并不追求過分美化或人工雕琢至完美無瑕的作品,因為智能寫作技術仍在不斷進步和升級中。我的愿景是逐步推出改進后的單品和系統,而不是一次性打造一個看似完美的產品。
我理解,對于中文系的教授們來說,他們習慣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對智能寫作的成果自然有更高的期待和更嚴格的標準。大家對初期作品的質量不滿,這種反饋是很常見的,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但目前我們所做的只是一個實驗階段。我們的目標是通過不斷地實驗和迭代,逐步提升智能寫作的水平。
王峰團隊使用國產大模型創作的百萬字AI小說的代表段落
澎湃新聞:你和學生們對你的反饋主要是什么?
王峰:學生會問,老師咱們干長篇小說用途到底在哪?我說,整個社會閱讀需要。
超越傳統的作家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面對的就是年輕人,比如寫劇本殺什么的。
澎湃新聞:您認為AI小說將如何塑造未來文學的格局?
王峰:未來,文學創作將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作家創作,由精英作家獨立完成,這類作品往往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個人風格。另一類則是人機協作的創作模式,這種模式將隨著智能寫作技術的普及和成熟而日益增多。
我堅信,隨著智能寫作技術的不斷進步,其作品質量也將逐步提升。當這種技術足夠成熟,能夠輔助作家更高效地創作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會傾向于選擇這種融合人工智能的寫作方式。我相信這樣的未來,并愿意為此付出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