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蟄存先生的名號和“四窗”
建中兄著作等身,我讀過其中兩種,深有感懷:一、《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沈建中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二、新出版的《北山樓金石遺跡》(《北山樓藏碑見知輯目》等三種,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前者常在手邊,時有摩挲;后者剛拿到書,紙墨猶香,展卷觀賞,燦爛奪目。兩書都是極見功夫的厚重之作,編著者花費了絕大的力氣,后來人難以繞過。作為當年從學者中的一員,我以前對先生的認知,只是個人接觸的單一角度。讀了建中兄的書,對先生一生的成就和性情,才有了比較完整的理解。先生的治學,范圍廣泛,而且幾經變化,初學者難以望其涯涘。今試從先生的名號和晚年自述的“四窗”入手,以辨識其學問和性情的大體方向。
施蟄存先生的名號,主要如下:學名德普,名舍,字蟄存。號梅影軒主、碧桃花詩室主、蟄庵、無相居士、北山(《編年事錄》,1頁)。由此衍生數十個筆名,大都以此為綱領。試分疏如下:
學名德普,名舍,字蟄存。語出《易經》乾卦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庇帧段难浴吩唬骸耙婟堅谔?,時舍也?!比∶邽橄壬母赣H,根據《編年事錄》引來訪者文,先生自述:“這個名字判定了我一生的行為準則:蟄以圖存?!保ㄍ?,2頁)
先生出生于1905年12月1日,農歷乙巳年十一月初五。生肖蛇,故取象龍,過去之人,常以屬蛇為小龍。乾卦六爻有六龍,排行二,故取九二。《易》九五天而九二地,“蛇是地上的龍”(同上,2頁),故取乾九二爻辭。學名德普,取九二《象》,隱含“施”姓。名舍,取《文言》九二,為存身之所。
蟄存,取《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信即伸,蟄即屈,虞翻注:“蟄,潛藏也,龍潛而蛇藏。陰息初,巽為蛇。陽息初,震為龍。十月坤成,十一月復生。姤巽在下,龍蛇俱蟄。初坤為身。故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辈粌H對應蛇年,而且對應十一月。于姓、名、字皆完全相應,可見取名者舊學修養之深。后來觀之,此姓名的取象,暗合先生一生的發展,不能說沒有神奇的成分。
于《系辭下》荀爽又注:“以喻陰陽氣屈以求信也。”侯果注:“不屈則不信,不蟄則無存,則屈蟄相感而后利生矣?!币嗉磻獣r而變,入冬存身,啟春驚蟄,以致用于人世,要在《象》的“時”字。于“時”的體認,尚不在趨吉避兇,而是人的一生,“總是要做點事的”(1940年4月21日楊剛致施先生函,《編年事錄》,443頁)。此語低調而堅定,先生晚年常言,既是那一代學人的風骨,也是“德施普也”的內在要求。
繼續看其他的名號:蟄庵,直接由名字化出。而無相居士,用《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于名字似乎無關,而仔細體會,依然有內在聯系。無相者,不住于相。先生的學問,有著多方面的成就,并不停留在某一領域,相應此名號。于生活而言,他一生多遇坎坷而識見通透,與人交談,往往流露清澈的洞見,也相應此名號。先生早年曾涉獵佛經,比如在1933年讀《佛本行經》,亦即《佛本行贊》(《編年事錄》,233頁)。晚年在信中說,“現在我改名‘舍’即‘啥’?!?,啥也’,我只有給別人東西,沒有取別人東西?!保ā毒幠晔落洝罚?頁)“施,啥也”,“啥”疑當作“捨”。古語“舍”(《說文》亼部)“捨”(《說文》手部)為兩字,含義不同,到現代簡化成一字。此處或為辨認字跡之失,若以滬方言說話,“啥”“捨”音近,聽者也容易致誤。以佛學觀之,“施,捨也”,亦即布施?!督饎偨洝吩疲骸捌兴_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與《周易》 “德施普也”一致。
梅影軒主、碧桃花詩室主,為先生中學時代所擬,后來不再使用。梅冬而桃春,為先生少年時的文藝之心,引導他走上文學道路。這兩個號,或對應他的小說詩文創作。小說集中在早期十年(1926—1936),初試筆,才氣發揚,為世所驚艷。而詩文則延續一生,晚年的《浮生雜詠》八十首,深沉雋永。輟筆未寫的二十年“可喜、可哀、可驚、可笑之事”(《附記》),或暗用《老殘游記二編》序言,五十年間“可驚、可喜、可歌、可泣之事”。
使用時間最長的筆名是北山,書齋也因此被稱為北山樓。2011—2012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施蟄存全集》(不是先生作品的全部),此書共十卷,而冠名“北山”者,竟然有四種八冊之多,占據絕對多數。此號既是先生實際生活的寫照,也是他性情和思想的表現。
“北山”典取南朝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文意是諷刺偽隱士,相應先生性情的潔身自好,志趣高遠。二十世紀的中國,各種各樣的風波不斷,有很多后來遭遇不公待遇之人,自己早年也曾以不公待人。自始至終保持清白的只有少數,先生應該是其中之一。以“北山”為號,并非志在居隱,先生根本上是入世的,積極地做了很多事。當年老友邵洵美落難時,先生曾仗義資助。此事先生從未言及,后來還是從邵的女兒口中說出的(《編年事錄》,793頁)。
具體取號北山,來自抗戰時期,先生任教于廈門大學。學校坐落北山腳下,因以為號。回上海以后,在動亂的十年中,他居住于向北的小屋,而此時的北山樓,是在陽臺上搭建的只有幾平方米的小屋,多年積累收藏的碑帖即存放其中。而真正對應北山之學的,應該就是北窗,這就涉及流傳甚廣的“四窗”之說。
“四窗”之說,最初來自偶然的機緣,1984年先生出院后,在會客閑聊時即興說起。先生原先的作息一直在朝北的亭子間,工作、會客常常就坐在抽水馬桶上。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落實政策,才重新搬回原來的南間,那里是落地長窗,敞亮了很多?!八拇啊钡恼f法新穎可人,后來為報紙記者采用發表(1985年11月5日《書訊報》,葛昆元《“我一生開了四扇窗子”——訪華東師大中文系施蟄存教授》,《編年事錄》,1166頁),不久流傳開來,成為先生一生成就的簡要概括。然而,根據建中兄的提示,社會上流行的版本,還不是先生的原話。
流傳的“四窗”之說,大致為東窗新文學創作,南窗古典文學研究,西窗外國文學翻譯,以及北窗金石碑版考釋。而先生比較確切的原話,可以參考丁言昭的記錄:“我的文學生活共有四個方面,特用四面窗來比喻:東窗指的是東方文化和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西窗指的是西洋文學的翻譯工作,南窗是指文藝創作。我是南方人,創作中有楚文化的傳統,故稱南窗。還有,近幾十年來我其他事情干不成,把興趣轉到金石碑版,這就又開出一面北窗,它是冷門學問?!保?988年7月16日,香港《大公報》,丁言昭《北山樓頭“四面窗”——訪施蟄存》,《編年事錄》,1251頁)
對比兩種說法的不同,主要是東窗和南窗的易位。我理解先生的原意,東窗和西窗是中國(包括東方)和西洋的對比。南窗為創作性的發散,也暗指南方人;北窗為保存古物的收斂,也象征冷門。而流行說法以南窗為東窗,關注的是最初的文學起步。施先生早年的創作,由詩而小說,寫出《將軍底頭》《石秀》《鳩摩羅什》等一系列佳作,影響于時。以此為起始點,也順理成章。
若東若南,雖然有誤讀,似不必糾正。先生未認可此說,然而以他的豁達,或當一笑置之,不以為忤吧。建中兄“代前言”提及(《北山樓金石遺跡》一,14頁),當年《北山談藝錄》印行時,最初樣書的封面,將先生名字中的“蟄”誤印為“蜇”,出版者大驚道歉,立即換封面改正。先生卻不以為意,覺得太浪費了。莊生云,“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保ā稇弁酢罚?,名字寫錯都無妨,“四窗”本來帶有戲言的成分,誤傳又有什么要緊?先生一生被人誤傳的事例還少嗎?
而北窗之學的搜集整理,最初來自興趣愛好,以后出于不得已(“近幾十年來其他事情干不成”),終于成為學問的歸宿。建中兄《北山樓金石遺跡》的附錄有八種,可見北窗之學的形成過程,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連。尤其是附錄八,提及《施蟄存集古文錄》的選編設想,若完成將有十二卷之多,更見此學的深邃和廣大。而北窗與北山或北山樓,在時間上、空間上乃至性情上,形成了奇妙的對應。
兩說之異同,還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先生原話中提到東方文化,可見他的視野所及,并不僅僅關注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更廣闊的內容。在二十世紀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東西方文化的比較,是學術界的主要潮流之一,先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在先生的姓名中,包含“德普”和“蟄存”?!跋U存”已行而“德普”未顯,不能不說跟時代有關,《易》九二畢竟還有“天下文明”呵,當關注更深遠的指向。而南窗之學,與楚文化傳統的對應,值得深入挖掘。至于“西窗”的內容,在目前的《全集》中還沒有展示,將來如何安排?先生譯述西學,幾經曲折,對其中的起伏變化如何認識?也需要周到的考慮。
四窗之說,還不能完全概括先生的主要成就。除了可以作為海派文化的代表以外,他至少還有一重身份,就是一生所從事的編輯事業。先生早年以主編《現代》雜志而聞名,影響文學的潮流。晚年編輯《詞學》叢刊,以及《外國獨幕劇選》,也推動文化的發展。在指導學生就業時,他往往推薦編輯出版方向。由于先生的引領,有好幾位學生去了出版社,作出了杰出的成績。而建中兄自居先生的“學徒”(《北山樓金石遺跡》一,“代前言”),主要的貢獻也在編書。我當年畢業時,先生希望我從事編輯工作,只是由于陰差陽錯的種種機緣,我走上了另外的道路。
說到自己,師恩難忘,前言往行,點點滴滴在心頭。在畢業離校前,施先生對我談起過兩點:一、寫文章,應該從小文章寫起。二、一個人的主要社會關系,不應該在自己的工作單位內。這應該是先生人生經驗的總結,我雖然沒有做到,但至今時常想起,回味其中的意思。在畢業后一段時間內,每次見到先生,先生喊著我的名字,說,你寫的東西呢?拿來給我看看。先生逝世已二十年,話音依然在耳邊,是鼓勵,是鞭策,警示我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