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里的三篇駢文
現在所說的“古文”一詞,在許多情況下相當于文言文,同白話文相對峙,例如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里,就采用這樣的概念。但是在白話文通行以前,也有“古文”一詞,那時指的是散體文,同駢體文相對峙。
古人寫文章,散體文的句子可長可短,也不講究對偶(當然其中也可以有個別的對偶句),非常自由;而駢體文的句子一定是整整齊齊的,上下兩句要成雙成對,而且要講究音節,至少應有相當的部分是如此。由于駢體文興起在后,散體文資格更老,于是人們就把散體文稱為“古文”。中古是駢體文最繁榮的時代,占據了文壇的主流;到唐朝,韓愈、柳宗元等人起來提倡“古文”,宋代的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繼續奮斗,終于使“古文”成了主流。他們這一方面非常活躍的文學活動被稱為“古文運動”,他們本人則成了“唐宋古文八大家”。
到清朝,出現了一部古文選本,題作《古文觀止》(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意思說最好的古文都被選在這里了。這個書名大有廣告氣息,不免有點標題黨式的夸張,但后來確實非常流行,直到現在似乎也還沒有某一更新的選本可以完全取代它。
可是《古文觀止》里卻選入了少數幾篇駢體文,按說這是很不合適的,概念不清,把兩種不同的文體混為一談了。可是這部書依舊流行。等到五四以后,白話文開始流行并迅速成了主流,而凡是用文言寫的文章,包括散體和駢體,全都稱為古文,這樣一來,《古文觀止》一書文體概念不清的毛病就被掩蓋起來,無形之中竟不成其為問題了。
盡管如此,我們在了解中國文學傳統的時候,還是要注意區分散體文與駢體文。
駢體文限制太多,比較難寫,歷史上駢體的好文章遠沒有散體來得多,當然仍不乏名篇。下面就拿曾經選入《古文觀止》的三篇——《陳情表》《北山移文》和《滕王閣序》作為例子,來欣賞駢體文的妙處。
誠懇的《陳情表》
《陳情表》原題《陳情事表》,后來省去一個“事”字。其作者李密(字令伯,224-287)是三國、西晉間人,他本在蜀漢當官,做過州從事、尚書郎、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還出使過孫吳。蜀漢政權被北方的魏消滅之后,他成了平民,就在家講學授徒。等到取代曹魏的西晉王朝建立后,鑒于他乃是一方名流、著名的孝子,地方上一再舉薦,于是朝廷特別請他出來當官——西晉王朝一貫標榜以孝治國。
李密因為要侍奉祖母,養老送終,不肯離開老家到洛陽去任職,但是西晉朝廷一再召喚他出來,先征他為郎,泰始三年(267)又征為太子洗馬,要他快來就任,態度比較嚴峻,這樣李密的精神就緊張起來了,趕緊寫了一篇《陳情表》,說明自己出來確有特殊困難,沒有別的意思,務請朝廷諒解才好。
《陳情表》寫得誠惶誠恐,一開頭便說自己真是苦命,生下來才六個月,父親就去世了,到四歲,母親被迫改嫁,離開李家走了。自己從小是由祖母劉氏養大的,現在祖母年紀大了,臥病在床,家里又沒有別的人照顧她,自己務必要留在家里侍奉湯藥,不能出去當官。
表中講自己的孤獨,說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形容現在自己的處境,則說是“詔書切峻,責臣逋慢??たh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從中央到基層,各級政府給予自己很大的壓力,而自己實在走不了。這里用了好些對仗排比的句子,把自己進退狼狽的情形形容得很是充分。
作為孝子賢孫,李密要待在家里侍奉年過九十的祖母,不能出來當官,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李密這里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他原是蜀漢的官員,現在的中央政府召他出山他卻不能做出積極的響應,這樣就很容易導致當權者產生一種誤解,以為他仍然忠于業已滅亡的蜀漢,不服從現在的朝廷,那就是政治態度大有問題了,于是李密特別聲明道:“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這些話都是真話,而且非得說清楚不可。古代的名士在政權更迭之際往往非得趕快表明態度不可,非和新興的政權合作不可。如果被認為別有用心,不肯與當局合作,那是很危險的事情。李密說這些狠狠貶低自己的話其實乃是為了保護自己。
李密是一個比較老實的人,他后來是到洛陽報到效勞的,史稱“祖母卒,服終,徙尚書郎,為河內溫令,左遷漢中太守,一年去官,卒。”(《文選·陳情表》李善注引《華陽國志》)
李密一生平平,也并不以文章著稱,但這篇《陳情表》“語出自然,遂以千古”(李兆洛《駢體文鈔》卷十六引譚獻評語),以至成了他留給后代最主要的遺產,曾被選入蕭統《文選》(卷三十七)。其中警句甚多,如形容祖母的年高體弱、情況危急的情形,有道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四句后來成了成語,在引申的意義上被廣泛使用。同樣的意思,如果用散句來寫,一定難以如此凝練有力,令人歷久難忘。
譏誚的《北山移文》
《北山移文》是南朝作家孔稚圭(字德璋,447-501)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曾被選入蕭統《文選》(卷四十三)。他的其他作品,人們大抵都不大注意。
“移文”的作用是聲討,略近于檄文。按一般的邏輯看,此文諷刺的對象應當是一個曾經隱居于鐘山并且大擺其隱士功架的投機分子——“周子”,他的真名現在不知道了。前人或以為就是那個與孔稚圭同時的名人周顒?!段倪x》李善注兩處引用與周顒有關的材料,五臣中的呂向注更具體地說:“鐘山在都(建康)北。其先周彥倫(顒)隱于此山,后應詔出為海鹽令,欲卻過此山。孔生乃假山靈之意移之,使不許得至,故云《北山移文》。”他們都認為此文矛頭對準周顒,批評他乃是一個假冒偽劣的隱士:先是裝腔作勢地隱居于北山即鐘山,后來則興高采烈地出來當官,所以當他重回首都途經這里時,大為生氣的山靈向他發出聲討的移文,不讓他進入此山。但考索古籍可知,這位“周子”除了也是姓周以外,同周顒沒有任何關系。
《北山移文》是很成熟的駢文。許梿《六朝文絜》(卷八)評為“此六朝中極雕繪之作,煉格煉詞,語語精辟”。作品以山靈的口氣為之,作者的諷刺就隱藏在這位神靈之移文的背后。山靈責問“周子”說,你隱居在我這里很好,為什么又終始參差,蒼黃翻覆?又說雖然你官當得不錯(“張英風于海甸,馳妙譽于浙右……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可是我就很孤單了。你不要跑來跑去嗎!山靈原是“周子”的好朋友,現在罵他無非是喜歡過去的他;而對他現在之喪失舊我、一身俗塵極其鄙視,不允許其人重入此山,要他滾遠一點。
全文嬉笑怒罵,形容盡致,句法靈活,不可多得。古今評論家對此文一致給予好評。閔齊華《文選瀹注》卷二二引孫鑛評語曰:“六朝雖尚雕刻,然屬對尚未盡工,下字尚未盡險。至此篇則無不入體。句必凈,字必巧,真可謂精絕之甚。此唐文所祖?!边@是說此篇在駢體文發展史上是承前啟后的一座里程碑。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七評曰:“篇中無語不新,有字必雋,層層敲入,愈入愈精。真覺泉石蒙羞,林壑增穢。讀之令人賞心留盼,不能已也?!边@是說此篇字句精工,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錢鍾書先生評此文說:“以風物刻畫之工,佐人事譏嘲之切,山水之清音與滑稽之雅謔,相得而益彰?!保ā豆苠F編》第4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
僅憑這一篇《北山移文》,孔稚圭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了一席光榮的地位。
天才的《滕王閣序》
王勃(字子安,650-676)的《滕王閣序》也是文學史上的名篇,它原來的標題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唐人習慣臨別賦詩,又往往有贈言,這種餞送序往往既有詩集序的性質,又包含臨別贈言的內容。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洪州都督閻公在滕王閣大宴賓客,他事先安排自己的女婿孟學士寫好一篇序,好讓他在眾人面前露一手;而著名的青年才俊王勃其時正護送他的父親到交州交趾縣(在今越南河內附近)去就任縣令,路經洪州,于是主人就提出請他來寫,這本來不過是一句客套話罷了,不料王勃毫不謙讓,“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唐才子傳》卷一),閻公也不得不承認“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唐摭言》卷五)。
《滕王閣序》最后有幾句說:“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意思說,在諸位寫詩之前,我先寫這么一篇短短的序言(“恭疏短引”);請求與會的各位(“群公”)按照以某一個字(“一言”)為代表的韻部寫一首詩,下面就請大家動手展示才華吧。語云“陸(機)才如海,潘(岳)才如江”(鐘嶸《詩品》卷上《晉黃門郎潘岳詩》條),王勃這里說“請灑潘江,各傾陸?!?,無非是極端客氣地表示對與會諸公的尊重?!峨蹰w序》是行將產生的一批作品的序言;王勃自己當然也得寫一首,就順便放在此序的后面。
《滕王閣序》同時又具有宴會將散、臨別贈言的意味。所以其中說“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又說“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餞送序這種文體在唐朝很盛行,宋人編輯的大型文學總集《文苑英華》收錄了大批的序,因為這方面文章太多,又細分為文集序、游宴序、詩集序、餞送序、贈別序等,其中單是餞送序就有十六卷(卷718-卷733)之多,《滕王閣序》列為餞送序的第一篇。
《滕王閣序》寫景很著名,有許多佳句,“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諸句,尤為古今所傳誦。文章中更多的篇幅則用來抒情,其中前面的一大部分是代替他父親抒情,后面一小部分是抒他本人的情。
當時王勃年紀輕、地位底,是這一次盛會中比較次要的客人。文章中說“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正是交代出這一因緣,所以他在文章中要首先代表他父親說幾句話,替仕途坎坷的父親來立言,所以才有“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這些話。
替父親表白后,王勃回到自己:“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边@里用終軍請纓、宗愨言志等典故,抒寫自己的豪情;又自比為司馬相如和伯牙,高自期許,都見出他開朗的性格。“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說的是自己陪同父親去上任,以便照顧老人家,盡自己的孝心。
等到王勃從交趾返回中原時,途中溺水,受驚而卒,年方二十七歲。
讀一點優秀的駢體文,可以大大豐富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十分有助于提高我們自己的辭章修養。請專家動手新選一部《駢文觀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