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樹渴望參天》:“家長里短”里的家國情懷
孫衛(wèi)衛(wèi)的新作《小樹渴望參天》是一部關于“紅領巾”的兒童小說。故事圍繞一年級小學生劉梓睿渴望第一批加入少先隊為核心展開,通過劉梓睿、吳遠澤和馮嘉翌三個少年兒童形象,集中刻畫了當代小學生的學習生活風貌。
劉梓睿是積極入隊派,吳遠澤是佛系派,馮嘉翌比他們高一年級,屬于中間派,曾經(jīng)希望第一批入隊,又對結果并無太大的情緒。“三”是一個穩(wěn)定的數(shù)字,但三個人的關系卻容易處于波動中,作者正是借此來營造矛盾沖突的。故事的核心動機是劉梓睿,因而也是從他的視角展開的。他從一個略微任性的小學生轉變成了優(yōu)秀的少先隊員。在身份轉換過程中,他真正認同了少先隊員的榮譽感。其認同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在初始階段,劉梓睿對少先隊員的理解是比較片面的,只單單簡化為一種光榮的身份。至于光榮背后的意義是什么,他還無從了解。為此他展開了一系列的形式化努力,“背入隊誓詞,他只要背錯一個字,就要從頭再背”。他還認真“觀察路上同學的紅領巾”,想幫助他們戴端正。方老師在課堂上講了少先隊員的入選要求,“就像把一把無形的尺子放在講臺上,讓大家用這把尺子去衡量班上的每個同學,看看他到底夠不夠格”。最重要的是要“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從表面上,劉梓睿符合少先隊員的每一項要求。他是規(guī)則的遵守者。因此,當馮嘉翌要替他拉票時,他尷尬而又堅決地拒絕了。
事態(tài)的轉變出現(xiàn)在投票選舉的那一日,劉梓睿落選了,而他平素并不是很瞧得上的吳遠澤卻入選了。劉梓睿產(chǎn)生了嫉妒,他認為“吳遠澤各方面都表現(xiàn)平平”,在入學前一本繪本都沒看過,一個英語單詞都不會,不能代表班級形象。吳遠澤找他一起玩,他也借故拒絕了。受到打擊的劉梓睿上課也無法保持專心,頻頻走神,終于引發(fā)了老師的批評。回到家中,劉梓睿對動畫片也失去了興趣,“他覺得這一刻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沒有第一批加入少先隊重要”。同時,作為傳聲筒的馮嘉翌還帶來了一個不悅的消息。原來在入選前他曾鼓動吳遠澤給劉梓睿拉票,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吳遠澤并沒有“幫助”自己的朋友。文中的心理描寫十分細膩抓人,生動刻畫了劉梓睿在評選失利后的不甘,以及隨之產(chǎn)生的多思多疑。
加入少先隊是孩子們的光榮,孩子們會為此而努力,但他們還處在成長變化階段,思想和表現(xiàn)會起起伏伏。就像劉梓睿,面對具體問題時,嫉妒心開始顯現(xiàn),自信心產(chǎn)生了動搖,他看到吳遠澤的紅領巾也總是覺得戴歪了。實際上這正暗示著他內心對于朋友的偏見。孫衛(wèi)衛(wèi)在故事中用了敘事的障眼法,他讓讀者在一開始就代入了劉梓睿的身份,因而我們會主動忽視他性格上的缺陷。直到主人公的固執(zhí)進一步加深,我們才開始反思:劉梓睿所描述的吳遠澤是真的嗎?
隨之劉梓睿頂撞外婆,跟同學發(fā)生沖突,讀者這時才明白了作者的狡黠。劉梓睿和吳遠澤兩個形象形成了鏡像映照,前者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后者則是先抑后揚。馮嘉翌承擔著一個粘合劑和催化劑的作用,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到了最后,吳遠澤為救劉梓睿而負傷,關于他的身世之謎才得以揭開。他的父親是一名烈士,但他從不在外多言。這個善良的少年默默忍受著朋友的誤解和疏離,也無私地幫助著大家。就此,劉梓睿完成了思想轉化的最后一步,融會于心。他說出了故事的內核:“一個人要想進步,就要學會看到別人的長處和閃光點。”就如同林間的小樹,茁壯成長,不懼對比,不忘初心。三個好朋友重歸于好。
借助小學生加入少年隊的契機,孫衛(wèi)衛(wèi)完成了少先隊員榮譽感教育在當下的表達。這股榮譽感認同仿佛是一股浪潮,既洶涌澎湃,又潤物無聲,有家長里短的小煩惱,更潛藏著家國情懷的大敘事。寫好當代的“紅領巾”故事,需要結合少年兒童可理解的切入點。少先隊員不光是榮譽,更是責任和使命。在故事中它被具象化了,是朋友間的無私相助,也是奮不顧身的舍身營救。吳遠澤是這種精神的傳承,他承襲自那個烈士父親,更承襲自一百年來數(shù)代紅色革命先輩的經(jīng)歷。小樹渴望參天的夢想,是少年期冀傳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