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協媒體采訪團走進臨潭 用文學之筆畫山水臨潭
臨潭,古稱洮州,位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結合部,是漢區和藏區、農區和牧區的融會處,也是內地和藏區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5月20日至26日,由近20位記者、作家組成的媒體采訪團走進中國作協定點幫扶縣——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深入當地書院、書畫館等各類文化場所和當地居民家中,用文學之筆畫山水臨潭。
隴上江南,拔河之鄉
從蘭州出發抵達甘南后,景色驀然一變,滿眼青綠,不時有水從山下流過,與想象中的黃土高原、荒涼的戈壁不同,甘南是一片綠洲,而地處臨潭北部的冶力關鎮,則可說是綠洲中的一片“江南水鄉”了。
冶力關鎮地處秦(嶺)-祁(連山)-昆(侖山)造山系結合部的西秦嶺褶皺帶,坐落在蓮花山下、冶木河畔,特殊的地質發展史造就了這里特有的丹霞地貌、巖溶地貌、滑坡堰塞湖、地質遺跡剖面、峽谷地貌、流水地貌以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質遺跡資源等。
依山傍水的冶力關小鎮
冶力關夏天的氣溫很少超過30度,采訪團的記者和作家有的從北京、天津來,有的從長沙來,出發時無一不是高溫炎熱,到了冶力關后大家都穿上了長袖和外套。當地詩人黑小白告訴記者,他曾經寫過關于冶力關的詩歌,描寫了夏夜飄雪,許多外地詩友對此描寫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但其實在冶力關一天內經歷“四季”是完全可能的,在最炎熱的夏季飄下雪花也不是怪事。
冶力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約1560年前,這里曾是吐谷渾(246年-317年)之孫冶利部落的領地,冶力關的名字也是由此得來。多民族在此聚居,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民俗風情。明清時期,這里是古洮州的一部分,一種名叫“洮州花兒”的民歌流傳至今,過去傳唱花兒的主要是勞動人民,如農民、牧民、工匠、獵戶等。花兒的題材廣泛,涵蓋民間生產勞動、民俗文化、歷史故事等。
《走,扯繩走!——“全國拔河之鄉·臨譚”拔河主題文學作品集》 作家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該作品集是中國作協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該集分散文篇、自由詩篇、格律詩篇三個小輯,共計35萬字,內容緊緊圍繞“拔河”主題,宣傳展示了臨潭“萬人拔河(扯繩)”國家級非遺文化、“冶力關杯”中國·國際拔河公開賽體育風采等
臨潭是“全國拔河之鄉”,其特有民俗元宵節“萬人扯繩(拔河)”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冶力關也不例外,這里的人們愛扯繩運動,不止一位臨潭作家書寫過這項流傳了百年的古老傳承項目。臨潭作家祿曉鳳告訴記者,幾百年來,人們憑借這項熱鬧的運動對抗高原的寒冷,對抗自然的陰晴不定,對抗時間的逝去,所以,拔河的意義遠遠不只是一項顯性的運動,同時還顯示了一種隱性的精神——臨潭人不怕困苦、敢于斗爭的精神。
文學的土地,詩意地游走
2024年7月,冶力關中國當代作家書畫館即將迎來開館一周年,該館是全國目前唯一一家以作家書畫為主題的常設展館,也是中國作協自1998年定點幫扶臨潭以來,持續開展文化幫扶的又一重要舉措。館名由“人民藝術家”王蒙題寫,首批收藏展示了馬識途、莫言、陳彥等近百位當代作家的100余幅書畫作品。位于池溝村的文心書院也是這里重要的文化陣地,其中3000余冊藏書均由中國作協定點幫扶捐贈。今年上半年,這個村級書院就已舉辦了3場讀書交流會,吸引了學生、教師、當地居民等數十人參與,豐富了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池溝村原本是深度貧困村,2015年起中國作協開始派駐第一書記,通過投入資金、謀劃項目、黨建結對、公益捐助、作家記者采訪創作宣傳等多種方式,助力池溝發展。2019年順利脫貧后,池溝村鄉村面貌變化巨大,目前已發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冶力關中國當代作家書畫館
5月22日,采訪團來到文心書院,與當地作家深入交流探討了“文學助力鄉村振興”等話題。據臨潭縣文聯主席敏奇才介紹,在中國作協的幫扶下,臨潭的文學創作隊伍發展迅速、愈加壯大,目前有中國作協會員7名、中華詩詞學會會員20余名,2019年開始,雙方在作家出版社啟動“中國作協定點幫扶臨潭文學”書叢,每年5本,目前累計出版圖書30部。
中國作協采訪團與當地作家在文心書院交流對談
青年作家連金娟表示,自己的寫作經歷正是鄉村振興以及中國作協扶持臨潭文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她來自一個叫王旗的山村, 因為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處于大山溝里的人很少外出。“我們所生活的那片土地上,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一度成為貧窮的代名詞。”當脫貧攻堅戰在故鄉打響之后,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覺得自己有責任去書寫、記錄這樣的變化,而中國作協的幫助則為她的文學道路打開了天地,讓她走得更遠,“老師們給予的點撥讓我的創作有了更大的進步,也幫助我們基層作者打開了寫作的視野。”
臨潭作家花盛的寫作開始于1998年,這也正是中國作協開始定點幫扶臨潭的一年。幾十年來,他常常游走于家鄉的山水間,這片詩意土地給了他許多創作靈感和素材,這片美好的土地就是他書寫的原鄉。
將文學的種子深埋進土壤
2023年11月19日,13名臨潭縣冶力關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從高原到江南水鄉,來到“2023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獎之夜”的現場,共赴一場“文學之約”,他們與茅盾先生的母校——烏鎮植材小學的孩子們合唱了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這場奔赴,亦如文學的“星星之火”種在他們心間。時隔半年,記者來到臨潭縣冶力關鎮中心小學,再次見到了這些孩子們。談到去年參加文學盛典的經歷,學生李小露談到,活動結束后,她主動閱讀了楊志軍的獲獎小說《雪山大地》,“我們就是雪山大地上的孩子,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就好像作者在我們身邊講述著家鄉的故事一樣,十分親切。”除此之外,孩子們還分享了《西游記》《三國演義》《昆蟲記》《城南舊事》《童年》等他們喜愛的書籍。談到自己的家鄉,原本還有些拘束的孩子們一個個都變得十分踴躍,冶力關的天池冶海、赤壁幽谷、親昵溝,以及這里的鹿角菜、蕨菜、地皮菜等美味為他們津津樂道。孩子們向所有人發出邀請:“我們的家鄉很美,那里的星星很亮,歡迎來我們的家鄉,寫我們的故事”。
臨潭縣冶力關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
5月21日至22日,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所屬文學出版單位與社會愛心力量組成慰問幫扶小分隊,在臨潭開展“文學助力鄉村振興·臨潭行”活動。兒童文學作家羅羅、《中國校園文學》副主編王昉帶來了《用童話喚醒孩子們的想象力》講座和《作文與文學》改稿會,同時給池溝小學和冶力關鎮中心小學學生捐贈了150冊《理查王和六顆巧克力星星》等圖書。綠水青山環繞下的濃郁書香給羅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談到,臨潭是一片熱愛文學與創作的熱土,擁有閃爍著文學之光的星空,令人著迷和向往。這里孩子的眼神清澈而純粹,他們心中有愛,目中有光,富有理想。文學的力量在這座縣城的每一個角落,在生活的每一個點滴中得以滲透和張揚,長成了根植心底的熾熱,煥發出五彩斑斕的光,滋養著這里的山川河流,豐盛著這里人們的生命,也吸引著五湖四海的客人。
中國作協、中華文學基金會和臨潭縣圖書館攜手舉辦的繪本圖書捐贈儀式
5月24日上午,中國作協、中華文學基金會和臨潭縣圖書館共同舉辦的繪本圖書捐贈儀式在臨潭文化廣場舉行。臨潭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英在致辭中,將此次活動比作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它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精神世界,更是中國作協長期以來對臨潭文化教育深層次、多維度支持的縮影,其深遠影響必將鐫刻在臨潭發展的歷史長卷中。此次共向臨潭縣5所幼兒園及1所培訓學校捐贈了4664冊精美的幼兒繪本,總碼洋逾10.8萬元。此次捐贈儀式,不僅是給臨潭縣兒童的一份厚禮,更是中國作家協會與中華文學基金會對文化傳承與教育發展承諾的生動實踐。
在山野間暢談文學與夢想
5月25日傍晚,一場名為“我的冶力關·當文學遇上高原”的直播活動在臨潭縣術布鄉鹿兒溝舉行,周瑄璞、秦嶺、宋明珠、高眾等作家圍繞近日深入臨潭各地采訪采風的感受展開對談,分享文學與鄉村發展深度融合體驗。
“我的冶力關·當文學遇上高原”直播
時隔8年第二次到來的周瑄璞驚嘆于臨潭近些年來的新變化、新氣象,“每個來到這里的人,都攜帶著自己的故鄉,大地就是最美的風景。祖國之大,美景之多,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文學的方式來讓自己的家鄉被更多人看見。”生于甘肅天水的作家秦嶺始終沒有放下對故土的牽掛,“一個鄉村的發展、變化、蝶變乃至陣痛,都是值得記錄和書寫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臨潭造就了一幅幅無與倫比、攝人心魄的山水畫卷,這其中蘊含著人文、歷史和社會的巨大變遷,下一步我們要關注自然風光背后的人文信息,將冶力關打造成當地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名片,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去年10月,為尋找創作素材,在中國作協幫扶干部的安排下,青年作家、《石油文學》副編審宋明珠住進了臨潭日扎村桑珠小朋友的家,桑珠帶她看了牧場里的牛,去山上吃了各種可食用的野菜,還帶她去了他的幼兒園。這十幾天的生活交集,成為她往后生命“泉眼”般的存在,“臨潭除了自然景觀外,還有很多人文的、歷史的以及能成為創作素材的故事。但是它不聲不響,就在這一片高原,靜靜地等待著你來發現。當有一天,創作者懷著最真誠的心來探索這里的時候,那么對作家和臨潭都將是一次雙向奔赴。”
(攝影:尹超、鄧潔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