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江山一放歌——走進北京茅盾故居
今年是茅盾逝世43周年,因維護保養(yǎng)暫時關閉的北京茅盾故居近日恢復開放,同時展出的還有“萬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
1921年入黨;1930年代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1936年參與發(fā)表《文藝界同人為團結御侮與言論自由宣言》,號召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抗戰(zhàn)期間在黨的領導下赴新疆傳播馬列主義;1948年6月,在香港發(fā)表聲明響應“五一口號”;年底與其他愛國民主人士一起秘密北上,參與籌備新政協(xié);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文化部(現文化和旅游部)部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等職務……茅盾的一生被譽為“文學家與革命家的完美結合”。
近日,《中國新聞》報記者走進茅盾故居,對話策展人付丹寧和中國現代文學館從事茅盾研究的青年學者姚明,聽他們講述展覽背后的故事。
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后圓恩寺胡同13號的茅盾故居,緊鄰南鑼鼓巷主街。在這個小院里,茅盾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7年。故居為兩進四合院,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展示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現代文學巨匠的一生?
茅盾使用過的茶壺和洗眼杯 尹李梅 攝
茅盾小學寫的作文、《子夜》的手稿、茅盾生前使用過的茶壺和洗眼杯……策展人舍棄了海量的茅盾研究論文,而是用最貼近茅盾的文物資料,講述了很多細節(jié)故事。“展覽中有很多關于他的生活習慣、與家人相處的故事等內容,我們想為大家呈現茅盾‘有血有肉’的一面。”付丹寧說。
第二展廳圍繞著茅盾1933年出版的代表作《子夜》展開。它通過1930年上海一帶工商業(yè)、金融業(yè)資本家間的血腥較量,回答了“中國社會性質究竟如何”這一問題,指出中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姚明說,“《子夜》顯示了中國左翼文學實績,其寫作手法對后來的長篇小說也有深遠的影響。”
但對于很多觀眾來說,《子夜》的閱讀門檻很高。在付丹寧看來,茅盾小說中有大量的行業(yè)詞匯、文言和方言等,同時還多以特定歷史政治環(huán)境為背景,再加上常采用象征主義的手法,讀者很難進入他的文本。
本次展出的《子夜》手稿 尹李梅 攝
因此,在本次展覽中,策展人補充了很多《子夜》寫作過程中的故事,如瞿秋白幫助茅盾修改文章等,力圖還原出一個真實的年代,同時幫助讀者理解這部作品。
今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作為文博機構的茅盾故居,也一直在摸索如何成為公眾了解現代文學的窗口。
在姚明看來,這與傳承茅盾的文學精神——即堅持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和對后輩作家的扶持,是分不開的。眼光向下,目中有人,關注人民和時代的關切,提供群眾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服務;支持后來者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滿足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茅盾逝世前將稿費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中國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這一獎項,今天已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如今,在第三展廳一隅的書架上,擺滿了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為祝賀茅盾故居恢復開放,眾多茅盾文學獎得主特地送來祝福,這也吸引了更多文學愛好者前往“打卡”。“我們要把故居打造為人氣活躍的文學現場。”姚明說。修繕一新的茅盾故居正在將中國現代文學的獨特魅力呈現給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