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地冊子》共讀回顧:閱讀,走上觀念的飛地
止庵,作家、學者,著有《令顏》《受命》《惜別》《畫見》《神拳考》 《周作人傳》《樗下讀莊》《老子演義》等。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聯合B站up主光明森林club,組織了一場《插花地冊子》線上共讀活動。
現將共讀過程中精華內容整理成文,是對活動做一回顧,也希望與未參加活動的讀者一同分享讀書、交流的快樂。
問:為什么給這本讀書回憶錄取名為《插花地冊子》呢?
答:我挺喜歡“冊子”這個名字。“插花地”就是飛地,飛地就是乙地里有一塊甲地的地,那塊就叫飛地。對我來講,“插花地”其實就是異端的意思。
使用“插花地”這個名字,實際上是想表達我的一些想法和觀點,它們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傳統的規范或標準。我在這本書中對書籍的評價、對作者的觀點和看法,都帶有一種非傳統的色彩,與主流觀念有所不同。
問:止庵老師的《插花地冊子》全憑記憶寫下許多書名和情節,請問老師讀書是否會寫日記,寫書的時候會拿出來核對嗎?
答:《插花地冊子》這本書,某種意義上是我寫的其他跟書有關的文章的補充。自1994開始,我陸續撰寫了《樗下隨筆》至《苦霧抄》一系列隨筆集,大約有十四五本,約600篇文章。這些文章詳細地記錄了我對書籍的見解和感受,因此,在《插花地冊子》中,我并未過多展開論述,而更多地是呈現了一些結論性的觀點。
雖然我有寫日記的習慣,但日記中并未詳細記錄讀書的經歷。另外,我還有一些筆記,它們原本是為了撰寫文章而準備的,內容零散,有的僅是一句話,有的則是一段或幾段文字。這些筆記最終成為了《插花地冊子》的素材。在編寫過程中,我并未一一核對書名,后經多次出版,在曉征老師的幫助下,訂正了一些書面上的錯誤。
需要注意的是,《插花地冊子》并非一本注重論證的書籍,它更多地是我的讀書回憶錄,充滿了對書籍的印象和感受。如果讀者希望深入了解我的觀點和論述,可以閱讀我之前發表的文章。
問:老師的閱讀量驚人,花了很多精力在文本分析和寫作練習上,但是現在似乎處在非虛構寫作的時代,最近比較火的作品,比如《我在北京送快遞》,還有李娟的散文等等,或許不需要有很高的閱讀儲備,一樣也可以寫出感人至深的文字。想問老師如何看待當下閱讀和寫作的關系?
答:我不認為存在非虛構寫作時代和虛構寫作時代的區分,非虛構寫作很早就有了,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的對話體作品雖帶有虛構成分,但基本以蘇格拉底的語錄為基礎,屬于非虛構范疇。此外,色諾芬的《遠征記》等作品同樣屬于非虛構。在中國古代,《論語》等典籍也是非虛構作品的代表。因此,我并不認同存在一個特定的非虛構寫作時代。
對于讀書與寫作的關系,我認為它們之間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寫作可以涉及任何題材,無論是否讀書,都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有些人即使讀書不多,也能憑借天賦和才華寫出佳作,甚至超越那些讀過大量書籍的作家。同時,也有作家通過閱讀大量書籍,將其融入自己的寫作中,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例如,魯迅就是一個讀書廣泛的作家,他的小說深受外國短篇小說的影響。而蕭紅雖然讀書不多,但她的《呼蘭河傳》同樣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對于非虛構寫作而言,讀書同樣重要。以我的《插花地冊子》為例,該書截止于2000年,但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我其實閱讀了大量的非虛構作品,如《鄰人之妻》《被仰望與被遺忘的》等等,這些作品在《插花地冊子》中并未體現。通過閱讀這些優秀的非虛構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到什么才是好的非虛構寫作。
在出版界,我時常看到一些非虛構作品,但它們往往缺乏深度和廣度,更像是簡單的報道。相比之下,外國的優秀傳記作品是非虛構寫作的重要典范,它們的文學價值遠超我們目前的非虛構作品。我們的傳記作品在材料搜集和整理方面往往不夠精細,存在虛構和編造的情況,這從基本功上就顯得不足。
因此,我認為無論是非虛構還是虛構寫作,都應該多讀書,了解優秀的作品和寫作方法,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知道什么樣的作品是真正好的作品。
問:和老師同時代的作家,例如莫言、余華、麥家,都因為經歷過時代的巨變而書寫苦難,請問止庵老師是否也用文字消化苦難呢?
答:對于同時代的作家,我的閱讀確實不多,所以無法評論。我認為讀書應該成體系地進行,零零散散的閱讀效果并不顯著。若要對某位作家或其作品做出評價,必須系統地閱讀其所有作品,了解其在寫作上受到哪些人的影響,甚至對其同時代的作家作品也要有所涉獵,這樣才有資格發表觀點。因此,在當代文學領域,我投入的精力有限,我的閱讀大致止步于王小波和王朔,之后的作品則閱讀得較少且零散,雖有所涉獵,但不足以支撐我做出評論。
關于苦難這一話題,我這一代人大都經歷過。苦難或大或小,但幾乎無人幸免。我認為,苦難無法通過文字來化解,文字只能作為我們表達苦難的方式。苦難真正能夠被化解,只有通過遺忘和時間。寫作可以取材于苦難,但它并不能消除苦難本身。
以我個人經歷為例,我曾寫過一本書,名為《惜別》。這本書是我母親去世后寫的。她于2010年離世,這本書在2014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年。在寫作過程中,我確實期待能夠通過文字減輕一部分悲痛,但作品完成后我發現這完全是徒勞的,悲痛并未因此減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十年后的今天,我確實沒有當初那么悲痛了。這證明了時間的力量,它能夠使我們接受那些原本難以接受的事情,所以文字不能化解苦難,但時間可以。
問:請問止庵老師有沒有佳片推薦?
答: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微博,上面有很多關于我看電影的記錄,我花費了大量時間觀看電影,并曾計劃寫一些關于電影的文章。然而,最終只在《罔兩編》中收錄了九篇長文,這些文章主要是關于電影和基于改編的小說原作的對比。我原本計劃寫成一本書,但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因為寫電影評論非常耗時,需要一幀一幀地回放電影,分析臺詞和動作。與書籍不同,電影無法隨時翻閱,且不能僅憑印象隨意評價,所以我最終沒有繼續寫下去。
我記得我寫了九篇文章,第十篇原計劃是關于《色戒》的小說和電影比較,連草稿都已經完成,大概有兩三萬字。然而,由于我母親去世,搬家時,這份草稿不幸丟失了。盡管如此,我還是參與了一兩個關于《色戒》小說和電影比較的活動,并分享了我的看法。
我的觀影愛好可以分為消遣和欣賞兩大類。由于我晚上不工作,以免影響睡眠,所以每晚我都會看電影。家里有電視,但我從不看電視里播放的電影或電視劇,而是將電視機作為投屏工具,通過手機投屏來觀看。此外,我也會去電影院看電影。從1980年代開始,我就熱衷于看電影,無論是瑞典、美國、法國、英國、日本還是西班牙的電影,我都曾涉獵。有時一天內會在三個電影院連看六部電影,這種經歷讓我看了很多電影。
欣賞類的電影,我看過的有安東尼奧、小津安二郎、費里尼和伯格曼等導演的作品,還有我最近看的伍迪·艾倫的作品。消遣類的,我更喜歡情節引人入勝的,英劇、美劇、德劇和日劇我都看。這些劇集在我的微博上都可以找到,日劇與歐美劇集風格迥異,各有特色,都值得一看。
問:老師認為是閱讀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更有價值?對于詩歌的閱讀有什么建議?
答:關于虛構作品與非虛構作品的選擇,我個人更喜歡讀虛構作品。非虛構作品,如思想類或歷史類書籍,其內容可以轉述給他人,但文學作品則不同。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與作者的感受,如果不親自閱讀,僅憑概要或轉述是無法完全傳達給他人的。因此,我認為虛構類作品具有不可替代性。
關于詩歌的閱讀,我們可以將其分為新詩和舊詩兩類。舊詩嚴格遵循格律規范,如七律、七絕等,每個詞牌都有其特定的格式。有些作品可能不完全符合傳統規矩,這會引起讀者對于詩歌評價的差異。例如,宋代詞人王沂孫、吳文英等人的作品,在古今評價上可能存在差異,這是因為古代與現代對于詩歌的審美標準有所不同。然而,我認為這些差異并不影響我們個人對于詩歌的喜好和閱讀。
至于新詩,由于其沒有固定的形式規范,讀者與作者之間往往難以達成共識。有時,你認為是詩的作品,他人可能并不認同。因此,在閱讀新詩時,我們更多地依賴個人對于詩歌的感悟和理解。以中國現代新詩為例,盡管郭沫若、艾青、郭小川、穆旦等詩人也許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他們的作品并不符合我的個人口味。我更關注詩歌的意境、詩味和詩意。
問:請老師講一講《如逝如歌》?
答:為什么把《如逝如歌》附在《插花地冊子》的書后,是因為這篇文章有一些自傳的成分,但表達得相當隱晦。或許它本應獨立成冊,確實曾有出版社提議將其出版為詩集,但它的篇幅不夠一本完整的詩集。我創作過許多詩歌,但其中大部分我認為沒有必要集結成冊。我出版的第一本書正是詩集,那是在1993年,它代表了我寫作能力的一個方面,也是我審美追求的一種體現。在這本詩集中,有些詩歌的寓意較為隱晦。
我深受中外詩人的影響,其中中國古代詞人吳文英和王沂孫的作品對我影響尤深,《如逝如歌》便是受到他們二人影響的產物。此外,我還喜歡李賀和賈島的詩,他們的作品也對我產生了影響。我還閱讀了不少翻譯過的外國詩歌。雖然詩歌從根本上說是不能翻譯的,因為詩歌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在翻譯過程中往往會丟失大部分優點,只有意象和結構能夠得以保留,其他元素往往難以傳達。
盡管如此,我還是會閱讀翻譯詩,并將其視為譯者與原作共同創作的作品,并不會完全相信它就是原作的真實面貌。外國詩人中,我深受圣瓊·佩斯和艾利蒂斯的影響。
現在,我在寫作時追求一種質樸的風格,盡量避免使用過多的形容詞渲染。這并不意味著我缺乏寫出華麗、漂亮文字的能力,通過《如逝如歌》我能夠證明這一點。然而,在撰寫文章時,我傾向于保持這種質樸的風格。我曾提出“詩文有別”的觀點,認為詩和文是兩種不同的表達形式,各有其獨特的魅力。這一觀點源自廢名,廢名認為詩的好處就是不隔,而文章的好處就是隔,就是作者與所寫內容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無論隔與不隔我都能做到,我能證明這一點就行了。
問:在止庵老師的詩里經常可以看到女性形象。如:老嫗、長在樹上的女郎、神女、裸女、歌女、魔女等,請問老師寫這些女性形象是出于怎樣的情感表達?
答:這些詩歌的創作實際上深受我前面提及的古代文人的影響,除了之前列舉的幾位詩人,如吳文英、王沂孫,還有李商隱、姜夔等。古人常將女性作為一種意象,用以代表一個人所追求、熱愛和珍視的東西,這已成為一種傳統。在閱讀古詩時,我們會發現這樣的表達方式屢見不鮮,如“容華耀朝日,誰不惜令顏”便是一種寄托。再如曹植的《洛神賦》,也體現了這種傳統。我在此也承繼了這一傳統,將女性作為一個情感或關注的對象來表達自己的希望與寄托。
問:止庵老師現在偏好讀什么類型的書呢?
答:這么多年來,我的讀書偏好其實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保持著與1980年代相似的偏好。那時,我身邊的朋友們都熱衷于閱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放下了書本,而我則一直保持著這份對閱讀的熱愛和習慣。我始終關注著一些特定的作者和作品,對于那些當時還未翻譯完整的作品,我會耐心等待,待其完整后再進行閱讀。因此,我形成了一個讀書計劃,雖然有些書籍可能無法完成,有些則會被其他書籍所吸引,有些則值得反復重讀。
現在,我仍舊保持著原來的讀書偏好,對于感興趣的書籍,我總是會認真讀完。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有一個特定的方法想要與大家分享。選擇一本書往往并不容易,但一旦選定,我會先讀它開頭的幾十頁,與書籍進行一種“磨合”。在這個過程中,我需要去接受書籍的內容和作者的思路,而不是試圖讓書籍來適應我。這就像是與書籍進行一種對話,我試圖去理解作者的意圖和邏輯。
在我看來,讀書就像是一次旅行。作者為我們設定了一個目的地,并引導我們前往。我們不能要求作者帶我們去看他們未曾提及的風景,就像我們不能要求一個旅行導游帶我們去他們不知道的地方一樣。同樣地,在交友過程中,我們也不能要求朋友去做他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限制,我們需要理解和接受這些。
因此,在讀書時,我會盡力去追隨作者的思路,看他往哪個方向走,并觀察他走得有多遠,是否達到了他自己的預期。我不會給他提出一個不同的標準或期望。我相信,只有這樣,我才能真正理解書籍的內容,并與作者進行深入的交流。
問:老師,您是否不喜歡“講理的”“雕琢的”文章?可是《論語》不也是講理么,您為何對《論語》特別青睞呢?
答:首先,我從未表示過不喜歡講理的文章。實際上,我非常喜歡講理的文章,我自己寫得也算是講理的文章。隨筆本質上就是一種講理的文章。
我喜歡《論語》,正是因為它是講理的,孔子在《論語》中,以平和、自然的態度,與弟子們進行日常的交流,闡述他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
相比之下,雖然《孟子》同樣講理,但孟子的言辭有時顯得較為急切,缺乏孔子那種從容不迫的氣度。而《荀子》的講理方式則過于中規中矩,過于追求邏輯和條理,反而失去了某些靈活性和生動性。
除了《論語》,我還特別喜歡《莊子》和《韓非子》。我認為魯迅的批判精神與韓非子有相似之處,而周作人的文風則更接近《論語》的平和,我兩位作家我都非常喜歡。
所以我并非不喜歡講理的文章,關鍵在于講理的方式。講理的文章首先要有實證精神,即要關注現實,講述真實的事實。其次,要講邏輯,因為只有通過合理的推理和論證,才能讓人信服。
問:老師好,我最近在閱讀村上春樹,想聽聽您對于村上春樹的看法?我去年讀了三島的作品,大眾對他的評價兩極分化的嚴重,但是對村上春樹普遍評價很高。我個人更喜歡三島,并沒有那么喜歡村上春樹,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答:《金閣寺》是一本極為易讀且引人入勝的書。它出自三島由紀夫創作生涯的鼎盛時期。全書敘述清晰,內容充實,幾乎涵蓋了所有能夠觸及的方方面面。三島由紀夫的筆觸堪稱神來之筆,他的寫作思緒如泉水般噴涌而出,流暢而有力。盡管閱讀譯文會損失部分原作的韻味,但我們仍能感受到三島由紀夫那獨特的創作熱情。因此,我強烈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
關于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我想特別提及《豐饒之海》系列。這個系列包括《春雪》《奔馬》《曉寺》和《天人五衰》四部作品,它們應被視為一個整體來閱讀。這四本書實際上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輪回。正是這個主題賦予了《春雪》和《奔馬》截然不同的美感,前者展現了陰柔之美,后者則呈現出陽剛之美。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個系列,我建議大家按照順序閱讀這四本書。
至于村上春樹的作品,我個人的喜好并不十分強烈。我讀過他的很多作品,但總覺得他已不再像傳統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更具有國際化的特色,因此,如果你喜歡他的作品,其實也可以在其他國家的作品中找到類似的風格。此外,我對他早期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挪威的森林》,并不太感興趣。而他中期的作品如《海邊的卡夫卡》等則寫得相對較好,但后期的作品又顯得有些匠氣過重,缺乏足夠的力量。不過,他的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倒是讓我頗為喜歡。總的來說,我并不是特別推崇村上春樹的作品。
問:下周我們要開始讀《卡拉馬佐夫兄弟》了,請問老師有什么讀前建議嗎?
答:《卡拉馬佐夫兄弟》這本書我是40年前讀的,但至今我仍對它記憶猶新。當時,我大學畢業,有兩個星期的空閑時間,我就用這段時間從頭至尾認真地讀完了《卡拉馬佐夫兄弟》。讀這本書我投入了整整兩個星期的時間,因為它內容豐富,思想深刻,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匆匆讀完。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意義重大。他的文學和哲學思想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盡管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俄羅斯乃至全世界的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啟發了許多哲學家,但他自己并沒有專門的哲學著作。他主要是通過《卡拉馬佐夫兄弟》,特別是其中的“宗教大法官”這一章節,展現了他對哲學問題的深刻見解。所以大家在閱讀這部分時可以特別留意。一個文學家對哲學界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確實是一個罕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