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這邊,山那邊》:書寫山鄉巨變的史詩之作
翻讀長篇報告文學《山這邊,山那邊》,有一種驚喜之感。這部作品不僅是深入生活扎根鄉土的典范,更是山鄉巨變書寫的典范,以及新時代文學寫作的典范。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雖然主題宏大,但角度新穎,構思獨特,以小見大,將“小”與“大”很巧妙地結合了起來
我對這本書的創作過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始于1995年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山這邊,山那邊……》一文。從發現現象到寫成這篇文章,再到最終成為一本書,每個階段都是一次飛躍。寫這篇報道時,需要敏銳的眼光、獨特的思考和新穎的視角,作者在兩個不同省份的相鄰村莊間發現了他們在發展、觀念上的差異,并在對這兩個村莊的對比中,發現了思想解放的力量,這篇文章引起了兩個省的重視,反過來促進了兩個村莊的發展。而經過近30年的多次采訪,這本書已經成為展現我們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直至現在的改革進程的史詩性作品。從最初的報道到如今的成書,可以說是一次質的飛躍,讓我們看到了一山之隔的兩個村莊間的競爭、比較,以及最終的融合。同時,也反映了兩個省政府扶持政策的融合,以及它們融入長三角的過程。這部作品詳盡而典型地描繪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全貌,是一部以獨特視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宏偉進程的著作,值得我們深入學習。
魯迅先生曾說過“選材要嚴,開掘要深”。這部作品正是選擇了一個獨特的題材,并通過近30年的深入挖掘,呈現出了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全景,雖然它寫的只是兩個村莊,但在其背后,則是兩個縣、兩個市、兩個省,以及我們中國的整體改革進程。改革的動力,以及思想解放的力量,在這本書中有著充分的體現,作者在這兩個村莊的書寫中寫出了“中國故事”。如果有外國人想要了解新時期、新時代的中國,這本書可以說是值得推薦的優秀著作之一。它不僅為報告文學樹立了典范,也為新時代文學,特別是山鄉巨變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我們從中可以學習如何以新聞記者的敏感捕捉社會現象,如何以思想家的眼光“小中見大”,以及如何以藝術家的獨特構思布局謀篇,最終成就書寫山鄉巨變的史詩之作。
(作者系《小說選刊》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