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以年輕化敘事書寫傳統文化
古代禮儀、建筑、服飾等傳統文化元素被網絡作家頻頻用于創作之中。圖為根據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清平樂》劇照,再現了多彩的宋代文化。資料圖片
從1994年4月20日至今,互聯網接入中國已屆30年。30年來互聯網深刻改變了中國,同時也改變了中國文學,其中包括網絡文學的出現與繁榮。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發布的《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網絡文學作家、作品、讀者數量都呈穩健增長態勢,其中作者規模達2405萬人,作品數量達3620萬部,新增作品420萬部,用戶數量達5.37億人。
當回溯中國網絡文學30年發展歷程時,我們發現,無論是將1996年的金庸客棧及其開啟的“論壇模式”作為網絡文學的起點,還是從1998年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問世算起,或者再早些,將1991年的北美《華夏文摘》作為網絡文學的源頭,在類型故事和通俗小說的表征下,青春性/青春文化和中華性/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融合發展始終是迭代前行的中國網絡文學的鮮明標簽。可以說,30年來,一代代年輕網絡作家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滋養下,以磅礴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熱血和天賦鑄就的年輕化敘事,與同樣年輕的網絡用戶互動協作,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從早期BBS、論壇發帖及實體書分享的線上閱讀,到VIP收費訂閱、移動閱讀和多元化開發、全產業鏈消費/分發,乃至而今逐步邁進的智能傳播時代,30年不斷迭代的網絡文學作者對傳統文化進行了無間斷接力書寫與極其豐富的創造性呈現和創新性表達。不少網絡文學作者充分調動傳統文化寶庫和古典文學資源,結合時代流行元素,創作出海量蘊含傳統文化元素的網絡小說。從某種程度上說,網絡文學就是“青年文學”,網絡作家都是“青年作家”。得益于媒介與通信技術的進步,與前輩作家的文學創作不一樣,網絡文學的創作與傳播是即時性、互動式的,也就是說,網絡文學作者在創作的同時受到了用戶的即時反饋,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是在與用戶互動中打磨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化的書寫是用戶同步參與的。
其次,30年來的網絡文學作家們在各類小說類型、故事題材上全面擁抱傳統文化。擁有龐大粉絲群的網絡小說大多帶有傳統文化的深刻烙印,這些小說涉及仙俠、歷史、現實、言情、都市、軍事等類型和題材。我們不妨從幾部受到持久熱捧的作品里管中窺豹:今何在的《悟空傳》以現代文明思想重塑西游記里的人物形象;蕭鼎的《誅仙》以道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為基本立意;貓膩的《將夜》以孔子師徒為原型重構大寫的“人格”;蔣勝男的《羋月傳》引用了歷史教材里完璧歸趙、胡服騎射、商鞅變法等故事和《詩經》、楚辭的篇目等。
網絡作家之所以擁抱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得益于作為“根”“脈”“魂”的傳統文化的滋養,另一方面也與行業主管部門主流化、精品化的創作引導有關。《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顯示,非遺、國風題材和“國潮熱”是近年網絡文學創作中的熱點與亮點,以閱文平臺為例,僅在2022年就有超5萬名簽約作家主動將非遺元素化用到作品中。再如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與閱文集團主辦的“閱見非遺”第一屆征文大賽中,就有6萬多部非遺題材作品,涉及京劇、木雕、造紙技藝、獅舞等127個非遺項目。
再次,網絡文學以龐大用戶和粉絲群作為基礎,以原創故事IP作為核心“元故事”,打通了全媒體運營的泛文娛產業鏈,開辟了一條從線下出版、付費閱讀到影視、動漫、游戲、網絡電影、網絡劇、有聲讀物、舞臺劇、微短劇等產品形態的跨媒介敘事渠道。傳統文化因子在多元化傳播的矩陣式故事世界里達到了幾何級增長。有數據表明,網絡文學用戶80%以上為年輕人,30歲以下的超過60%,經常看電影電視劇、玩游戲、看動漫的網絡文學讀者分別占比61.7%、46.6%、31.7%,其中64.1%的游戲用戶玩過由網絡文學改編成的游戲,90%的讀者愿意為網絡文學周邊產品付費。
在一個快節奏、碎片化的媒介時代,網絡文學的大IP與長尾IP現象并存。網絡文學先是在付費用戶中形成口碑,引發話題討論,繼而形成趣緣社區和粉絲群,再以IP形式打造品牌,多元開發,由此形成了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粉絲經濟。以“一源多用”形成“馬太效應”,為整個網絡文學產業鏈帶來龐大的商業價值,同時也為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的傳播增值,拓展了價值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網文IP在影視、動漫開發過程中以視覺、影像很好地演繹了中華文化之美,比如動畫片《斗破蒼穹》里美到極致的“中國風”,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清平樂》《羋月傳》里呈現的上古奇觀、空間美學和宮廷儀軌等。
最后,網絡文學以跨文化傳播方式拓寬了傳統文化傳播半徑,真正做到了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網絡文學通過版權出海、模式出海、生態出海等模式,創造性地為當下跨文化交流、文明交流互鑒開辟了一條新路。出海作品如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的《天道圖書館》、書寫東方創世紀神話的《巫神紀》、以中式餐飲文化為依托的《異世界的美食家》等廣受好評。2023中國網絡文學論壇上,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發布了“網絡文學國際傳播項目”,入選該項目一期的4部網絡小說中,傳統文化題材就占了3部。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6部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入選大英圖書館。縱觀這些作品,內核都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畫春光》以瓷器文化為底色描寫了“玲瓏剔透萬般好”的瓷之精妙;《掌歡》狀寫了一道道傳統美食,展現了“色香味俱全”的食之美妙;《獵贗》以文物修復為題材,刻畫了“千波刀”“隨形補缺法”等技之巧妙。
不可否認,網絡文學作家對傳統文化的書寫也是一個不斷糾錯、不斷更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數字時代的網絡文化語境中,網絡文學在將傳統文化融入青年亞文化、二次元文化創作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非理性、情緒化等因素。這需要年輕的網絡作家擁有更強的文化辨識能力和傳統文化素養,用先進思想、科學觀念和現代審美對其進行分辨、過濾,去蕪存菁,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融中華性、青春性為一體的具有全球價值的網絡文學IP。
(作者:李安,系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專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