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鉛筆與膠片交織的日子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倘有人突然冒出這句話,或許多數人都無法瞬間給出答案。假設在書店暢銷區,有這樣一本同名的“成功學”圖書,那些對“兜售雞湯”“販賣焦慮”持反感態度的人多半也不會選擇翻讀。
然而,當同樣的句子,成為一部宮崎駿的電影,反響就有所不同了,至少那些宮崎駿的動畫迷,會第一時間走進影院。現實生活中,《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確有其書,是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在1937年創作的一本小說。宮崎駿上小學時在教科書上與之初見,后在書店閱讀并購買。2017年,他宣布用此書名拍攝一部新作后,這本早年就很有影響的小說在日本翻紅。
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劇情不太復雜,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真人的少年,深陷喪母之痛,難以融入父親與繼母組成的新家庭、新環境,在蒼鷺的帶領下,真人在其幻想的異世界得到治愈、獲取力量,堅定地重返并融入現實生活。電影中,迷惘的真人碰倒一摞書,撿書過程中,他意外發現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扉頁有生母給他的贈言,翻讀這本書時,真人的淚水打濕了書頁。
宮崎駿的母親常年臥病在床,無法擁抱他,這成了他一生的遺憾。在這部電影里,他設置并強化了一個情節,即少年真人與年輕時的母親在異世界相向奔跑、深情擁抱。電影里的想象彌補了現實中的疼痛與缺憾。
宮崎駿電影的人物多有原型,這部電影也不例外,比如,蒼鷺的原型是與他有著40多年友誼的工作伙伴、吉卜力工作室董事長鈴木敏夫,真人的舅公的原型是他的摯友、2018年離世的導演高畑勛。吉卜力工作室正是由他們三人共同創立的。此外,與以往電影一樣,多少會有些隱喻,比如鸚鵡、鵜鶘等都有所指。
其實,即便拋開原型、隱喻抑或情節,宮崎駿電影的畫風也有治愈的力量,這大概也是很多年輕人喜歡其電影的重要因素。《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很多畫風,都是清新、純美和浪漫的。嫩綠的草地、清凌凌的小河、澄澈的海洋、蔚藍的天空以及乳白色的小精靈“哇啦哇啦”,無不養眼怡心。或許,在這樣的視覺撫慰下,人們更能從喧囂中抽離,安靜下來,看看自己,想想走過的路,憧憬未來的征途。當然,活出怎樣的人生,語言抑或暢想是決定不了的,還得看每個個體的行動。
電影的名字是個問句,但好就好在,電影的內容并沒有說教,也沒有答案。今年已83歲的宮崎駿本人用其在動畫電影里辛勤勞作的一生,詮釋了他自己想活出的人生。《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紅豬》《千與千尋》等電影作品,都是他關于情感、生死、善惡、人性的思考與流露,總能激發觀眾內心向善向美的本能。“即使這個世界并不完美,但我還是會勇敢擁抱它”,這句話大概是他所有作品的精神內核,與泰戈爾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頗有些相像。
“與能用紙、鉛筆和膠片制作電影的最后時代相遇,是我的幸運”,2015年,獲得第87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宮崎駿在頒獎典禮上有過這樣的表達。如其所言,宮崎駿的人生,是鉛筆與膠片交織的人生,他帶著奇崛的想象與深邃的思想,用鉛筆手繪,進而轉化成光影,在早期的熒屏(碟片放映)和如今的銀幕上與中國觀眾相遇,他將自己所說的幸運通過作品傳遞給更多人。
這部斬獲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的電影,在海報上寫有“人生電影,告別之作”,據說這是宮崎駿的最后一部電影。此前,宮崎駿曾多次宣布隱退,但都是一次次隱退,又一次次復出。他也曾說:“一個人一生能畫的線的長度是有限的,那就是繞地球七圈半,我早已經畫超了。”有不少影迷仍然期待這位白胡子、白頭發、戴黑框眼鏡、臉上常掛著笑容、童心未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老人家繼續“撒謊”,一直畫下去,在《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之后不斷推出新作。
我是晚上去看這部電影的,影院里坐滿了年輕人。走出影院,天色完全黑下來,這些四散的年輕人,有如夜空或明或暗、或近或遠的星星。他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他們能活出怎樣的人生,完全取決于他們自己。畢竟,漫長的人生路,還得靠他們自己走下去。
(作者系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