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氣文氣助力文化體制改革
之江文化中心是杭州的新地標,也是全國體量最大的省級公共文化設施集群、現代復合型文化綜合體,它由博物館、非遺館、圖書館、文學館等不同性質的四館組成。它在啟用之初就強化頂層設計,創新“政府主導、國企擔當、市場運作、多元互補”的一體化運營模式,明確由浙江省文投集團負責整體運營。為發揮省屬國企運營平臺功能性和市場性融合優勢,之江文化中心創新多方協同聯動管理模式,改四館“各管一攤”為“共議共謀”,從服務保障、造節策展、宣傳推介、資源共享等方面構建協同聯動機制,讓內容與傳播同頻共振。通過多方資源共享,跨域、跨級、跨界協同21家政、企、事、校單位形成協同合作網絡。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物業服務僅需421人,比正常運維量精簡了三分之一以上……從各打“小算盤”到融合“算大賬”,專業的運營和保障團隊,多樣化的需求分析和產業引進,聯合式的品牌效應讓之江文化中心從“網紅”做到“長紅”。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設施建設碩果累累,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圖書館、文創園、文化街區、文化禮堂、黨群服務中心等,一批肩負著文化傳承與發展使命的公共空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不乏備受矚目的“網紅打卡地”。但是,“網紅”會“過氣”,“打卡”會“一陣風”,新鮮勁一過,訪客寥寥的“新館效應”似乎成了很多地方公共文化空間難以突破的魔咒。資源聚合不足、文化標識不亮、主體協同不強、事業產業聯動不深等痛點,直接暴露了文化場館“建設容易運營難”的現實遭遇。一場系統、深入的文化體制改革呼之欲出,顯示出一定的迫切性與必要性。
“聚人氣”,為文化事業和產業再添活力。從公共文化空間破題,各地在省市、城鎮、社區等不同層面用公益性場所、經營性產業等形式,把文化的氛圍感“拉滿”。在上海,2018年首創全國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通過發掘“美”“好”“新”的典范案例,推動公共文化空間向“品質高、美感強、體驗好”躍升,為此浦東新區群眾文化藝術館不斷引入各類大戲,實現每周五、六上演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的專業演出;室外的藝術廣場則打造市民舞臺,每周六下午輪番上場各街鎮的團隊演出,讓百姓演給百姓看。
“重文氣”,為文化事業和產業積蓄底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共同構成璀璨的中華文明,也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文化資源是公共文化空間的載體之一,各地依托本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讓地域文化和現代文明融為一體,探索建立了不少有“文氣”的地方文化空間。以西南聯大先鋒書店為例,它位于云南省蒙自市南湖公園東側,毗鄰湖面,是一處極具西南聯大特色、紅河歷史風貌的文化地標。該書店根據空間布局,將圖書閱讀、休閑服務、文化活動等功能融入,激活西南聯大精神誕生地的旅游資源,促進南湖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建設,使之成為全新的公共文化客廳。此外,活化利用優秀歷史建筑正成為一種自覺。比如,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葉氏民居這座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古建筑內,其中的非遺展陳與歷史建筑相映生輝、相得益彰。
“一體化”,為文化體制改革指明新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注重系統集成、注重突出重點、注重改革實效。在文化體制改革中,注重系統集成就是要把建設運營“一體化”落到實處,以之江文化中心為例,其核心就是做優改革公約數,用“除法”思維,把資源集約的分母變大,把成本公約的分子除小,“一體化”運營引入了市場機制和社會化運營,從而實現了“4+1”比“4+4”效用好的結果。注重突出重點就是要豐富“文氣”的內涵,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要把歷史文化傳承同高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注重改革實效,既要解決“夠不夠”的地區差異,也要解決“好不好”的供需矛盾。要進一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提升“人氣”、含蘊“文氣”,進一步推動“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的理念見真章、見實效。
(作者:屈群蘋,系浙江省委黨校文化發展與文化浙江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省“八八戰略”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