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海島的存在是一個個神秘事件
我一直對海島保持著很大的興趣,它們的存在是一個個神秘事件。億萬年的時間長度中,海侵、海退、火山噴發等各種地質運動,復雜地塑造著這些海上的陸地。2022年,為了創作《渤海傳》,我自駕環渤海九次,海島是我考察的所有跟渤海有關的事物中的一部分。
在我造訪過的一些海島中,有一個非常具有歷史感的小島。對陌生地域的考察采風往往伴隨著不熟悉而帶來的慌促,我到達碼頭時已經是下午三點鐘,那天下午僅剩一班輪渡可以把我送到島上,并且在停航之前返回陸地。由于時間緊張,我并沒打算在島上停宿,猶豫一番,還是選擇對它進行短暫的造訪。我匆忙購買了輪渡票,一路小跑趕到候船廳。進去之后,卻發現船票找不到了,于是又跑出去尋找船票。我并不知道它遺失在哪里,神奇的是,跑出候船大廳后,我在碼頭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發現它安靜地躺在白亮亮的地面上。我撿起它,重新跑回候船大廳。
由于要趕返回岸上的最后一班輪渡,我只能租了一輛面包車,走馬觀花地在島上環游了一個小時。但就是這一個小時,過后讓我魂牽夢繞,以至于必須寫一個小說來表達我的情感。于是就有了這篇《裁縫的客棧》。這個小說中,女主人公在島上悠閑地棲住多日,也算是彌補了我沒在島上住下的遺憾。我給這個小島取名槐島,一來因為我喜歡槐花,二來這個小島上的確生長著很多槐花。它還生長著一種樹,非常美麗,我拍下照片,回家之后通過形色軟件得知它叫火炬樹。島上還有成片生長的玉米、紅薯、菩提樹,給我留下了驚鴻一瞥的記憶。
我給小說虛構了發生于唐代、清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當下,這四個時間段里的三個故事,讓它們既平行敘述又互相勾連。其中發生于唐代的戰爭故事,也是我從小島及距它不遠的一座古城得來的靈感。清代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曾在那座古城和小島上發動過戰爭。我在一個黃昏進入那個方方正正的古城,它的安靜祥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里在漫長時間跨度里發生的兩代人的情感故事,完全出于我的虛構。但其間主人公流離于山東和小島之間,卻是真實的移民遷徙史的縮影,我從載我環島行的韓姓司機口中,了解到他們家祖上遷移小島的只言片語,這些只言片語給了我靈感。
裁縫,客棧,這兩個載體,也是我的虛構。我太喜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市場上經常能見到的那種裁縫鋪,女人坐在里面,嘎達嘎達地踩著縫紉機。而客棧,也是集納神秘信息的地方。一個跨越時空的小說,在我的技術處理偏好中,如果沒有客棧,似乎是我不能容忍的。
這就是《裁縫的客棧》的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