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時代里的平凡生活
近年來,一批反映火熱現實生活的精品劇集集中涌現,給觀眾帶來精神滿足和審美愉悅。這些作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主要表現為與時代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代表性作品有《大江大河》系列、《縣委大院》《青春之城》等,契合當前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等時代主題。另一類則帶有較為濃郁的歷史氛圍和懷舊色彩,像《人世間》《漫長的季節》等,通過對一個時代的深情回望,讓不同的觀眾看到曾經拼搏或者正在拼搏的自己。
然而,影視劇在現實主義創作領域雖然已取得長足進步,但若將這種創作放置在如火如荼的時代發展和勇于創新的行業環境中考量,精品力作數量仍顯不足,“懸浮”“虛假”等問題依然存在。有些作品披著現實主義的外衣,展現創作者主觀臆想出來的“普通人物”“日常生活”,呈現出“偽精致”的不良傾向。比如,在畫面制作方面,試圖通過厚重濾鏡、夸張美顏、虛化背景為作品蒙上一層夢幻效果,實際上卻充斥著千篇一律的“塑料感”和“影樓氣”。人物選擇方面,普遍關注富豪、精英等少數人群,將普通人當成襯托“主角光環”的背景板。故事設置方面,總是讓一群俊男靚女在豪華的高檔公寓、星級酒店、別墅庭院中“演繹”普通工薪族的生活日常,將“過日子”同“秀恩愛”“曬票子”畫等號。這些作品熱衷于給生活披上一襲“華美的袍”,乍一看光彩奪目,仿佛滿足了觀眾對“美好”“幸福”的一切幻想,實則有皮無骨,難以真正映射出普通百姓豐富而寬廣的煙火日常。對此,不少網友無奈發問,為什么有的國產劇越來越沒有“生活”了。這一現象值得從業者深思。
為什么會出現“偽精致”的現象?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一方面,有的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盲目地縮短制作周期,迎合畸形審美,用色彩的賣弄、背景的虛浮、妝造的粉飾、場景的夸張來掩蓋思想內涵的貧瘠或藝術創新的乏力。這種處理不僅把審美標準化、單一化,濾掉現實、虛化生活,有損作品的真實質感,還隱含著人們對奢侈生活的獵奇和對高端消費的想象,助長了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風氣,滋長了渴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捷徑心態,不利于引領大眾在社會生活層面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另一方面,這類創作集中涌現,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近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但美好有別于奢侈,若簡單地將好日子與堆金積玉的物質條件畫等號,則難免使作品因缺乏內在層次和精神挖掘而流于淺薄。
如何用精品創作的思路從根上扭轉“偽精致”作品,新時代里的平凡生活究竟當如何呈現?首先,讓真正能夠展現時代風貌的普通百姓當主角。書寫生活的美好、國家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不能光表現百姓吃得飽、穿得暖,淺層地描繪城市有多亮麗、樓層有多高,而是要用藝術語言、精彩故事巧妙回答每一個平凡人物過得好不好,是否得到公平對待,個體價值能不能實現,個體需求能否被尊重等問題。比如,《警察榮譽》塑造了四個性格迥異、背景不一的警察。李大為性格開朗,聰明淘氣;趙繼偉從農村來到城市,有很多不適應;作為烈士子女,父親的榮譽和警隊同事的關注使夏潔產生一定心理壓力;楊樹則作為警隊的重點培養對象,被派到派出所鍛煉一年。從工作到生活,從心理訴求到人生規劃,這些年輕警察在派出所的日常瑣碎中得到歷練成長,并日復一日,維護一方安寧,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有所提高。這種處理方式詮釋出“何為警察榮譽”的主題,以真情實感表現警察這一行業在煙火生活中所閃現的精神之力、人性之光。
其次,在更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找靈感。據相關數據統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概僅占全國面積的0.3%。可見,北上廣深雖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縮影,但遠非全貌。創作者理應對大城市的繁榮圖景予以觀照,但也不能囿于一地。《去有風的地方》《我的阿勒泰》《春色寄情人》等便以清新自然的方式告訴大眾,生活中不僅有城市里的奮斗者,也可以有小鎮中的開拓者、田野上的守望者。新時代的萬千氣象,本就是由一個個小故事、小夢想匯聚而成的。中國那么大,還有更加多樣的生活狀態、更加豐富的精神世界、更加精彩的人生故事,值得被看見、被感受、被濃墨重彩地描摹。
時代在進步,觀眾的審美標準在提升,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也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當前現實題材已成為電視劇創作主流,收視成績位居前列。這證明,觀眾對反映真實生活的作品始終懷抱期待。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有關部門倡導記錄新時代,鼓勵創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開掘選題,對未來國產劇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宏觀環境、行業政策、市場空間等多方利好的背景下,創作者定能緊緊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挺立在高天厚土之間,以滾燙的、赤誠的、反映新時代生活真諦的好作品奉獻人民。
(作者:楊陽,系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