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誰持彩練當空舞》 探索敘寫紅色故事的新路徑
1928年底,國民黨反動派調集重兵進攻井岡山根據地,紅四軍黨代表毛澤東、軍長朱德為了緩解井岡山的壓力,率領紅四軍主力部隊下山奔赴贛南,一路上遭遇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紅軍歷經多次失利后仍然百折不撓,在至關重要的大柏地戰斗中取得勝利,攻占了瑞金縣城,實現了毛澤東的戰略構想,為中央蘇區的建立初步打開了局面。
由青年導演李小軍編劇、執導的《誰持彩練當空舞》即取材于這段歷史,該片已于4月10日正式公映。影片可以分為兩大段落,其一為紅軍離開井岡山后的連續失利,這部分內容對當時的嚴峻形勢進行了真實展示,沒有避諱紅軍隊伍中一度出現的沉悶氛圍。但毛澤東、朱德始終堅信原定計劃的正確性,他們的信心、決心為紅軍取得最終勝利提供了保障。其二為大柏地戰斗的籌劃、作戰過程。大柏地之戰顯然是紅四軍主力轉戰贛南的一系列戰斗中最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場,在這場戰斗中,毛澤東端起槍親自沖上戰場。兩部分中間的內容,就是毛澤東在雪中面對兵力大幅度減員的紅軍將士所發表的演講。這場演講是本片的一場重頭戲,極具華彩意味。站在漫天雪花中,毛澤東胸有成竹,他通過一番情理兼具的演講,把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的必要性充分傳達給紅軍戰士,打消了一部分戰士中存在的消極情緒,毛澤東的領袖形象和人格魅力躍然銀幕之上。這部作品牢牢抓住紅四軍轉戰贛南的作戰過程這條主線,故事脈絡清晰鮮明,主次比例得當,還充盈著大量生動真實的歷史細節,可見主創者對當時敵我斗爭的嚴峻形勢建立了深入扎實的了解,這才能夠得心應手地對影片結構進行把握。紅四軍轉戰贛南的一系列戰斗,就場面的宏大而言,顯然不及《血戰湘江》《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席卷大西南》等影片所涉及的場景,但這一行動尤其是大柏地戰斗,也是在革命戰爭歷史中有著重要意義的篇章。影片正是通過對這一歷史時期的毛澤東形象的刻畫,以及對這段歷史的真實呈現,將毛澤東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更加全面、完整地在銀幕上呈現出來。
與主旋律影片往往通過宏觀視角講述劇情不同,《誰持彩練當空舞》中有大量劇情是通過賀子珍的視角展開的,凸顯了主創通過新穎的敘事手法展示當年歷史片段的獨特匠心。影片中的賀子珍,其實兼具紅軍隊伍中普通一員、毛澤東愛人兩重身份。毛澤東韜略過人、指揮若定的領袖風范,行軍過程的艱辛、戰斗的激烈,紅軍戰士之間的戰友情,戰士和群眾之間的魚水情等,觀眾通過她的視角一覽無余。片中很少對戰場進行全景展示,更多的是由賀子珍個人化的視角出發,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被牽引著走進了歷史,進一步增強了代入感。影片中賀子珍口吻的畫外音頻頻出現,對跌宕起伏的緊張劇情有所緩和,使得觀眾得以沉下心來品味歷史、揣摩劇情。
“誰持彩練當空舞”一句,出自毛澤東詞作《菩薩蠻·大柏地》。影片以回憶的方式展開,1933年,毛澤東、賀子珍回到了大柏地,兩人站在布滿了子彈洞的墻壁前,回想起當初的戰斗歷程。毛澤東望著雨過天晴后的絢麗彩虹和蒼翠遼闊的田野,撫今追昔,往日的戰斗場景涌上心頭,吟誦起“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的詞句。這種追溯往事的手法,為原本激昂壯烈的戰斗,賦予了歷史縱深感和沉思意味。片中,詞句的吟誦過程和毛澤東、賀子珍對當年大柏地戰斗的追憶,形成了巧妙的互文結構。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從詞句中溢出,不但為影片奠定了基調,還帶來了豐富的審美層次。影片結尾,雨后的贛南大地長虹高懸,田野蔥翠。這一壯美畫面既是對歷史的重現,也是對黨領導的革命戰爭勝利前景的預示。
《誰持彩練當空舞》的成功,為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帶來啟示:既要充分關注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時間節點,同時還要不斷回溯歷史細微處,探勘歷史進程中的每一處足跡,并深度結合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氛圍,努力探索更新穎的藝術手法,從而更強烈地喚起人們敬仰、緬懷先烈的思想情感,使得觀眾從歷史中汲取力量。
(作者系《中國藝術報》理論副刊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