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產網絡劇《我的阿勒泰》:開啟文旅劇精品創作新局面
“阿勒泰那片廣袤無垠的草原一定能接住我所有的憂愁和煩惱。”在不久前收官的迷你劇《我的阿勒泰》評論區,有這樣一條短評獲得眾多點贊,熱度居高不下。這部由李娟同名散文集改編而成的文旅劇“新物種”,展示了阿勒泰的自然與生活風貌、北疆人文民俗和牧民們的樸素堅毅,以散文詩式的敘事風格,開創了國內散文改編影視作品的精品化創作先河。
文旅劇中的“詩和遠方”
在受眾需要極快節奏、極高信息量的短視頻時代,《我的阿勒泰》選擇奇襲“轉身”,用散文風格的輕敘事,以文旅劇的新形態、新嘗試突出重圍。劇集播出首日CVB數據登頂,以10.671%的收視份額遙遙領先,在豆瓣斬獲8.6分的高分,實現收視和口碑雙豐收。
人煙稀少、駝隊穿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牧場;粼粼湖水與皚皚雪山;古老語言和異域面龐……劇中勾勒的廣袤北疆圖景,切中了都市人的當下期待,留住了觀眾的視線,讓觀看行為不自覺慢了下來。
原著的散文體裁,給予影視還原生動的細節參考,同時也增加了改編的難度。劇中梳理出了奔赴夏牧場、李文秀的成長體驗兩條潛在敘事主線,將游牧生活碎片進行整合。
在彈幕里、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對《我的阿勒泰》的傾注俯拾皆是。劇集給足觀眾第一視角的代入感。主人公李文秀,在城市工作屢屢碰壁后回到老家阿勒泰,是都市人返鄉的縮影。回到阿勒泰的她像是外來者般觀察和感受周遭,再逐漸與之發生深度勾連。這樣的設定下,《我的阿勒泰》敘寫的是一種“生活在別處”的體驗,讓觀眾看見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感受另一維度的生命重量。此外,讓人倍感動容的,還有這看似不真實的治愈場景,卻真切地源于現實。這是文旅劇“新物種”的獨特魅力:一切投射于熒屏的心理寄托,都有著最真實且真切的抓手。它不僅提供了人們想象阿勒泰和李文秀的空間,也打造了一條走進阿勒泰、成為李文秀的通道。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
今年3月,《我的阿勒泰》入圍最佳長劇集競賽單元,成為首部入圍戛納電視劇節主競賽的華語劇集,在國內上線前就已備受矚目。品質國劇的出海,讓世界一覽中國新疆的壯麗風光的同時,看見各民族在這里的深度交流融合。阿勒泰從草原走向世界,在海外釋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迥異的思想文化和風俗習慣在劇中質樸直接地沖撞,熱烈情愫流動其間。借由一個個鮮活人物的小切口,釋義深厚的地域文化,打開了國際傳播的創新思路。
網絡劇《我的阿勒泰》完結了,阿勒泰最美的季節才剛剛開始,“阿勒泰”后勁十足。據去哪兒數據顯示,自《我的阿勒泰》播出以來,阿勒泰地區在全平臺搜索熱度上漲超一倍。途家民宿數據顯示,4月中旬以來,阿勒泰民宿預訂量波動上升。“五一”假期過后,平臺阿勒泰民宿預訂量持續走高,與“五一”期間基本持平。阿勒泰地區也表示將推出新的旅游線路,讓游客可以游覽電視劇中的張鳳俠小賣部、孤獨的樹、夏牧場,到青河縣青格里狼山感受野狼生態文化。
近年來,“影視+旅游”成為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嘗試越來越多,多部熱播影視劇帶動了取景地的旅游業。文旅劇的精品化之路,不僅深度推動著當地文旅融合,也為類型化創作延展出全新的想象空間。
不設限的創作“實驗”
《我的阿勒泰》在技術運用方面走在了行業前列,盡可能真實地還原阿勒泰的自然風光。作為業內首部打通“原生HDR”拍攝制作流程的迷你劇,它充分利用4K超高清拍攝、杜比全景聲音效設計等先進技術提升視聽表現力,為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觀看體驗。
《我的阿勒泰》這一富有實驗意味的優秀作品孵化,依靠的是高效的京產網絡劇工作機制。散文詩式的《我的阿勒泰》的嘗試,再一次印證了京產網絡劇在題材和風格上的開放性和包容度,以及在創作創新層面的可能性和想象力。這種創作導向的轉變,將有利于催生出更多優秀的差異化視聽文藝精品。
當影視劇以文學為養料,實驗性地擁抱散文體裁,大眾心理、國際認知、市場選擇,都離“阿勒泰”更近了一步。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