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生活是我藝術的源泉 ——堯山壁訪談錄
    來源:《當代人》 | 堯山壁 蘇有郎  2024年05月17日07:33

    蘇有郎:您1962年大學畢業,畢業后本來是留在大城市當大學助教,可是您三次申請下鄉,甚至把戶口都落在農村,請問您當時是出于什么考慮?

    堯山壁:我上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國家抽調大批干部和大學生到農村參加整風整社運動。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農村不光是艷陽天,也有風雨雷電,老百姓臉上也不光是簡單的笑容。但當時不少文學作品,小說、詩歌,都比較簡單化、表面化,不能深刻地反映現實生活中農民的命運,所以也不生動、不典型。我想真實地反映農村生活,希望到農村去。回到學校后,又學習了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主席說得就是好,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畢業時,留校當助教,我連著寫了三次申請到農村,學校不批準。我就給田間寫信請助。田間當時是河北省文聯主席,知道我的創作情況。正好校黨委書記戈華是田間在平山冀西抗戰時的戰友。于是說服了學校,把我改派到邢臺地區。邢臺縣縣長王永淮是全國勞動模范,問我想去哪個部門,我說去縣文化館,文化館可以長期下鄉,接觸農民多。報到第二天,我步行120多里到西部山區石槽大隊,安排我住在全國著名林業模范孫清貴家。房東老太太領我到一個屋,我這個炕喬羽都住過。一口氣住了一個月,我發現農村缺少宣傳材料,回到文化館,辦了一份鉛印小報,起名《好社員》,采、編、印、發行都是我一個人干。

    1963年邢臺發大水,一片汪洋,我報名參加抗洪救災。縣委給每人發了一根竹竿,蹚水探路。當時寫了不少街頭詩,在《邢臺日報》和《河北日報》上發表。這一年,我還在《詩刊》《河北文學》等報刊發了一大批作品。我一直在農村待了十年,從1962年一直到1972年。先在邢臺縣,又隨四清工作隊先后到南和、任縣、沙河、臨西下鄉,過年都不回去。在臨西住了五六年,插隊落戶,把戶口落到臨西,天天與農民畫等號。深入農村使我受益匪淺,了解了群眾的思想、語言,改造思想,改了學生腔,確定了我一生的文藝觀,寫出小戲《轟雞》。這使我深切體會到作家必須深入生活。我還參加了當時全國青年作家代表大會,并做了大會發言,發言題目叫《在生活中學步》。

    蘇有郎:您早年寫詩,一直寫了二三十年,卓有成就,被稱為古典加民歌這一詩派的代表詩人,后來為什么改行不寫詩了?您對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是如何自我評價的?

    堯山壁:我從中學就開始寫詩,比較幼稚。到邢臺農村后,學習田間、張志民等詩的風格,變化很大。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詩概念化、口號化比較突出。因為我上過大學,經過名師指點,受過顧隨、田間、張志民等大師指導,知道詩應該怎么寫。人們對我的詩的評價是:構思新巧,善于比喻。當時的《解放軍文藝》雜志是為數不多的雜志之一,詩歌組組長是李瑛,發我的詩很多。那一時期出版了三部著作,即山區建設三部曲《山水新歌》《渡江曲》《金翅歌》。

    我是按照毛主席“新詩要在古典詩詞和民歌基礎上發展”的理論來實踐的。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西風東漸,詩界開始受西方文藝思潮的影響,出現新的形勢下的形式問題,我跟不上形勢了,只有轉移陣地。

    蘇有郎:您二十出頭就因小戲《轟雞》一鳴驚人,為什么后來不在這方面用勁兒了?

    堯山壁:我從小愛好戲劇,那時農村只有舞臺戲一種藝術,小學時看過很多出戲,中學參加業余劇團,潛移默化學了一些戲劇套路。1965年初,邢臺地區叫我寫個小戲。我想起在北上汪村下鄉時的一個真人真事,一天就寫好了。時任總政文工團團長、劇作家付鐸頗為贊賞。

    1966年1月,河北省搞中小戲匯演時,把《轟雞》放在開幕式上演出。后來又參加華北地區匯演,獲得一等獎。這部小戲是我戲劇創作的處女作,也使我出了名,到處有人叫我寫戲,包括上海歌劇院。那時劇本創作“三結合”“三突出”,討論劇本“三堂會審”,沒法寫。戲劇題材可遇不可求,我寫過呂玉蘭,寫過雁翎隊,都沒寫好。寫劇本,是團隊行動、綜合藝術,一個人弄不成。

    蘇有郎: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寫了《理發的悲喜劇》,這是您的散文處女作,也是您散文創作的名篇。那時您已人到中年。這么好的題材,為何沒有早點兒寫出來?

    堯山壁:從搞寫作的第一天,我就知道我的父親母親一輩人應該寫。好多人說,可以寫成長篇小說和劇本,容易成名。寫小說、劇本需要虛構,添油加醋,需要愛情啊等各種情節。我覺得母親很偉大,不愿意虛構,這是其一;第二,覺得自己思想和藝術認識還不成熟,怕把題材寫砸了,再寫就寫不好了。母親的事跡本身就挺感人,常年在心中縈繞。我寫《理發的悲喜劇》時,正在廊坊師院辦作家班,主要工作在晚上和傍晚,白天時間較富余。開始寫我母親,寫了好幾天,一邊寫一邊流淚,稿紙都洇濕了好幾張。四十多歲,思想成熟了,認識清楚了,母親的偉大,不僅僅是對我的愛,更是對村民、對大眾的一種博愛。我們村里小孩大人都找母親看病、接生,離不開她。經過寫詩、寫劇本,自己的藝術修養進步了,可以寫了,流著淚一氣呵成。寄給《人民文學》后,很快就發表了。接著又寫出《母親的河》寄給《中國作家》,也很快發表。這兩篇作品被選進中專和高中課本。臧克家專門給我寫了一封信給予鼓勵,說寫得好。此后,我又以母親為題材寫了《一架織布機》《老棗樹》等十多篇。

    蘇有郎:您在散文創作勢頭正盛時,卻突然做起行政事務工作,費盡心力創建了作家班、河北文學院等大量開創性的工作,占用了您大量寶貴的創作時間。這段時間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是怎么做的?

    堯山壁:那是1982年,時任河北省作協主席李滿天突然找我,讓我主持作協工作,任常務副主席,我說是捉大頭。李滿天說不是捉大頭,是抓“壯丁”。那時作家們都不愿意從事行政工作,梁斌放棄天津市副市長不當,李滿天放棄湖北省文化廳廳長不當,來當專業作家。八十年代講文憑、講學歷,省作協搞創作的只有我有文憑。李滿天說,你不干誰干。我是沒上套,往后捎,上了套,不用揚鞭自奮蹄。做了好幾個月的調查,發現河北作家整體文化水平低。還有,河北作家只熟悉農村,不熟悉城市。青年作者隊伍軍心不穩,有的在準備考大學,有的在考函授。我想來想去,便想到與大學聯合辦作家班。辦成這事是很不容易的,要有招生指標。聽人說有成人高考指標,我就找有關領導愣磨來一個班的成人高考指標。弄這個指標可謂費盡周折,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難盡,我在《作家班》里有所敘述。作家班,為全國首創,共招收了170名作家,后來大都成為河北文學的中堅力量。作家班改變了很多寫作者的命運。

    三十五歲以上的作者,我們成立了河北文學院,對作家進行集中學習,請兩年創作假,脫離崗位,專心創作,成長起一大批作家,像王立新、韓冬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蘇有郎:您的創作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樸素、幽默、生動,雅俗共賞,您怎么理解雅與俗的關系?

    堯山壁:我一生遇到兩位大師。十六歲在邢臺上高中時就認識了趙樹理,是大俗。上大學時碰到顧隨,是大雅。我一生都在雅與俗之間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工作時有幸遇到了喬羽。喬羽給我講,要寓文于野,寓雅于俗。后來發現,汪曾祺也是這個路子。

    蘇有郎:您有一雙穿四十八碼鞋的大腳,這雙大腳是怎么形成的,走了多少路?

    堯山壁:我母親年輕時裹小腳,后來放開了,人稱解放腳。到我這個年代,就全放開了。我四五歲時,就光著腳丫子跑垅溝。上初中時離家二十五里,一個星期往返一次;上高中時離家九十華里,一個月來回跑一次,都是步行,無形中鍛煉了一雙好腿腳。參加工作后,又整天上山下鄉,河北省所有縣和比較大的村鎮都去過。還去過沙漠、沼澤、大山、草地。八十歲爬上了天河山,七十多歲的人攆不上我。在中國,除了西藏以外,所有的省份我都去過。創作講究閱歷,走的地方多了,見識多了,碰見人多了,就走到了生活深處。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腳力和思想。

    蘇有郎:您被人稱為“辛勤園丁”“長跑健將”,創作達七十年之久。退休后,您創作更是呈現噴涌狀態,在數量和質量上,您是如何兼顧的?

    堯山壁:我是1965年26歲時就當上了省里專業作家的,實際上一天都沒當過,后來發生“文化大革命”,接著又搞行政,當了十年編輯,并沒有享受過這個待遇。所以一到退休年齡,就趕緊申請退休了,成了“專業作家”。退休后,寫了許多題材,重點寫了“紅、綠河北”。“紅河北”,即歷史題材,抗日戰爭,這緣于父親的因素。我從北端蔚縣,步行走到南端涉縣,歷時五十多天,走遍了八百里太行山,寫出《慷慨悲歌的熱土》。關于“綠色河北”,1985年就寫出了一萬多字關于塞罕壩的報告文學,發表在《長城》和《中國作家》上。后來我先后組織一百多位作家深入采訪河北環保工作,出了《綠色暢想曲》。2017年,我完成了長篇報告文學《綠色奇跡塞罕壩》,先后獲得第三屆孫犁文學獎、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后出版了英文版,參加了倫敦圖書博覽會。

    還有一本《百姓舊事》,寫河北的風土人情,旨在把文章的文學價值上升到史學價值,用春秋筆法,寫到歷史的深處、社會的痛點。這本書在社會上影響比較大,被評為河北省最美圖書。邵燕祥說:“你這寫的是民間歷史。”

    退休后,基本每年出一本本版書,《百姓舊事》《流失的歲月》《不滅的星辰》等。《不滅的星辰》主要反映老一輩作家、藝術家的人生,傳播革命文藝的經驗,留下珍貴史料。

    蘇有郎:有人說,在中國文學界您是最講文藝倫理學的作家,用很大的精力寫老一輩藝術家的人生。您是如何看待文學傳承的?

    堯山壁:這個問題我要說。我成長過程中碰到許多老作家,除了顧隨、田間、李滿天等老師,還有很多老前輩對我影響很大。我在1960年寫了一組愛情詩,當時是禁區,報刊不能發,田間在抽屜里一直壓了三年才發出來。臧克家總共給我寫過七十多封信,對我的作品給予批點。郭小川一封給我的信中寫了五千字,就像老師批改小學生作業一樣進行指點。我受到許多老藝術家的恩情。受惠于前,施惠于后,這是我成立作家班,為無名作家寫評論的根源。退休后,我就想把這些老藝術家的事跡寫出來,流傳于后世,宣傳好的文藝傳統。文學界是需要尊師重道的,我受老前輩的恩惠,然后傳下去,這是應該的,是一個社會需要推崇的。

    蘇有郎:您一生喜歡戲劇,請問戲劇理論對您的文學創作有什么影響?

    堯山壁:我從戲里學了很多構思技巧和語言功夫。田漢說,戲劇的結構講究的是龍頭豹尾豬肚。這個理論對我影響很深。開頭要醒目,吸引人。說透了就是起承轉合。我寫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結構都注意這點,自覺不自覺遵循這個理論。戲劇界有位被稱為“通天教主”的王瑤卿,他寫劇本有個秘訣:想想人兒,想想事兒,提提味兒,琢磨琢磨俏頭兒,安安玩意兒。就是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塑造人物,要通過事件。“提提味兒”,就是提高精神境界、提高意境;“琢磨琢磨俏頭兒”,就是俏皮話兒,就是語言,就是抖包袱,就像說相聲;“安安玩意兒”,就是翎子功、翅子功。寫文章時,我自覺不自覺地把這一套貫穿到里面,形成了習慣。

    作者簡介:

    堯山壁,本名秦桃彬,1939年生于隆堯南汪店。1962年從河北大學中文系畢業。1965年任河北省文聯專業作家,1986年任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出版詩歌、散文、文藝理論著作56部,《堯山壁文存》8卷。曾獲冰心散文獎、孫犁文學獎、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華北文藝理論一等獎等。有《母親的河》《陶醉壺口》《理發的悲喜劇》等入選語文課本。

    蘇有郎,《邢臺日報》文藝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人民日報》《中國作家》《文藝報》等發表作品多篇。采寫和編輯的報告文學曾獲中國新聞獎、孫犁文學獎、河北文藝振興獎。著有《國樹》《鐵血后衛董振堂》《蘇有郎紀實散文》等。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国语蜜臀 |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尤物|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9|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一区| 色播精品免费小视频| 久久只有这才是精品99| 成人伊人精品色XXXX视频| 国产精品盗摄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男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事 | 91情侣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99re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精品毛多多水多| 国产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蜜|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北岛玲在线精品视频|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玖玖玖在线观看| 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久热这里只精品99re8久|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不卡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国产精品午夜小视频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专区| 无码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