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的家國情懷 ——評阿郎長篇小說《阿依姆姆》
藏族作家阿郎的長篇小說《阿依姆姆》,以三代人的生活為線索,生動書寫了青藏高原、川西北地區藏族人民近百年生活、生產以及精神面貌的巨變。但是,無論時代發生多么大的改變,無論經過多漫長的時間,阿依姆姆一家人對于家鄉的堅守是始終不變的。作品彰顯出人們在“巨變”之中一些始終不變的精神信念和美好品質。
果洛草原在馬步芳的破壞下,變得不再平靜。祖母,作為家中長者,選擇與家鄉共存亡,勇敢地面對敵人。她深愛著這片草原,從未想過離開。在敵人入侵時,祖母和貢布米亞部落的每個人都為保衛家園而戰。尕爾瑪南甲頭人更是以異常的英勇戰斗到最后一刻。他的精神和果洛草原同在,永遠鼓舞著草原的勇士們。這個故事彰顯了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人們與家園同生共死的堅定信念。祖母和尕爾瑪南甲頭人為家鄉而戰,為家鄉而死,無論是肉體還是靈魂都永遠地駐留在這片草原上。一些被迫出逃的貢布米亞部落的人與家鄉分離,無奈走上了流亡的路途。在作者筆下,離開家鄉的人仍然對家鄉有著深刻的感情。
阿媽深愛著果洛草原,盡管她被迫逃離并在塔瓦安家,但她始終牢記著草原和戰死的親人。臨終時,阿媽夢見自己回到果洛草原,這顯示了她對家鄉的深切思念。她去世前,叮囑孩子們要好好生活。云巴被迫離開家鄉,流亡印度30年,盡管他在那里生活富足,但他一心只想回到阿曲河畔的家鄉。他的思鄉之情在《遠方來信》這一節中得到了深刻描繪,最終云巴回到了草原,并安詳地在家鄉去世。作者通過云巴的故事,展現了超越單純思鄉的情感,將對家鄉與國家的愛融為一體。阿媽在塔瓦生活了半輩子也沒能忘記她的根、她的草原、她的家鄉,云巴即使在遙遠的國度聽見家鄉的歌謠也是淚流滿面,時間和距離沒有淡化他們對家鄉的情感。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時間和距離,那份情感顯得更加真摯。作者將這種強烈的思鄉情感呈現在讀者面前,給人以心靈震撼。
阿依姆姆接管家庭后,在金鼓草原上努力經營,幫助女兒成家,并支持孫子接受教育,成為草原上的佼佼者。隨著西藏和平解放,阿依姆姆的觀念也更新,成為首批定居房的居民。她雖深愛金鼓草原,但心中始終掛念著果洛草原,她代母親回訪了家鄉,完成了母親的遺愿。阿爸同樣在塔瓦和金鼓草原生活半生,但他臨終前希望魂歸故里。最終,他的骨灰被灑入阿曲江。作者通過他們的故事,展現了他們深厚的故鄉情懷。
家鄉是落葉歸根的地方。改革開放后,在現代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現代文化發展勢頭強勁的局面下,文學界發起了一場尋根的思潮運動,旨在引起社會對于尋根的思考。21世紀以來,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飛速發展,這一時期的藏族作家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與時代發展相關的痕跡。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此時人們不再盲目追求融入物質豐富的城市,一些作家也將筆墨聚焦那些離開城市、返回家鄉的人物,作品中的主要發生地也由城市轉移回家鄉。阿郎的《阿依姆姆》以家鄉草原為主要背景,書寫川西北藏族人民的生活變遷。隨著現代化的不斷發展,鄉村、草原上的傳統文化正在發生轉型,新事物不斷涌現,這是不爭的事實。兩個輪子的羊骨架、把牛奶變成奶粉的機器、使夜晚不再漆黑的電燈,這一切都使草原上的人們倍感新鮮。
綜合全書來看,作者的態度比較客觀和緩,其關注點不在于惋惜現代化進程對于草原傳統模式的破壞,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書寫著在變化中留下來的美好和巨變中的堅守。
(作者系廣東青年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