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重主題變奏講述新疆故事 ——評圖爾貢·米吉提長篇小說《王三街》
閱讀新疆作家圖爾貢·米吉提的長篇小說《王三街》,是一個使人興味盎然而又不時陷入沉思的過程。《王三街》延續了維吾爾族文學善講故事、節奏緊湊、風格明快的傳統,容含了對家國命運的深沉思考、對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賦予了小說敘事以多重主題和豐富內涵,是一部講述新疆故事的優秀之作,是新疆文壇也是少數民族文學的可喜收獲。
《王三街》的重要意義,首先在于中華民族共同體主題。故事主人公是王先生和他的養子王三。王先生是早年從天津到新疆做生意最后定居阿克蘇的漢族人,看到維吾爾族的鄰居肉孜卡爾萬沉迷賭博,曾經勸導他不要再賭,好好打理手上的營生,重新開始自己的事業。肉孜卡爾萬在賭場孤注一擲輸掉家產后,王先生讓他們一家搬到自家的院子里住,并雇用他的妻子夏熱皮罕,以此方式資助他們一家。后來,肉孜卡爾萬夫婦不幸染上瘟疫,臨終前將還是嬰兒的孩子托付給了王先生。王先生和妻子將這個孩子取名王福星,因王先生夫婦還有兩個親生兒子,所以王福星在家里叫王三,他在王先生夫婦的撫養和教育下幸福地成長。王先生的兩個親生兒子在天津成家后過起了各自的日子,王三是唯一始終守在王先生身邊的兒子。王先生親自為兒子登門求婚,讓兒子與出生于維吾爾族人家的提拉汗成親。兒媳婦提拉汗嫁進來后,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王家人是由漢族和維吾爾族組成的,這些描寫體現了民族團結與民族和睦,但放置于更為縱深的視野,更是中華民族一家親、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動呈現。王三及其家族來自真實的生活原型,更是對小說這一重要主題有說服力的補充。
其次是作品的倫理主題。這部小說對倫理問題有甚為獨到的探討,這些探討伴隨著小說人物的塑造與故事情節的推進。經過長達三個多月的長途跋涉,王先生帶著三個孩子從阿克蘇回到故鄉天津。親生兒子石城和石康在天津長大成家后,竟疏遠了父親。盡管和大兒子兩家宅院之間僅隔著一條街,但是兒子卻從來不愿到父親住的院子里來轉轉。父子間的感情變淡,曾像松柏一樣結實牢固的家庭,如今卻像枯萎的芨芨草一樣散落四方。此時的王先生意識到自己年輕時對父親所做的一切,都由自己的孩子回報到了自己身上。小說這樣寫道:“當時,他也經常在外面闖蕩很少回家,甚至后來遠離家鄉,浪跡天涯,沒有在家中為父親盡孝。父親去世自己都不在身邊,兄弟姐妹們賣掉了老院子,把作為家族老屋的、具有古典建筑風格的莊園丟了,家也散了。這世間的事真是玄妙無常,你既會得到一切,又會失去一切,得失盡在瞬間,沒有什么是你可以永遠擁有的。”王先生滿懷孤獨、痛苦和絕望,他認識到“雛鳥翅膀長硬了就會飛向遠方,幼虎成年了便要離開自己的父母獨自去狩獵,這是大自然亙古不變的規律”。與他沒有血緣關系的養子王三卻毅然跟他回到了新疆,承歡膝下一直到給養父送終。王三和王先生的關系,顯然是王先生所認識的“規律”中的例外。對現代人與現代社會來說,一種健康的、正常的倫理關系、倫理秩序如何可能,如何建立?小說針對倫理問題表現出一種反思意識。
三是作品的人性主題。小說刻畫了復雜的多面人性。王先生的兩個親生兒子成家后對父母感情淡漠,卻在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民族大義問題上表現出色:大兒子石城在日軍占領天津后帶領家人移居香港,二兒子石康與日軍搏斗壯烈犧牲。而出身屠夫和園丁的庫爾班·依那也提始終堅持“飯食的樂趣在于勞動,生活的樂趣在于干凈”這一原則,忠誠地履行著王先生回天津省親之前對他的托付:“在天津,自己家族的骨肉同胞在父親去世后賣掉宅院,生怕王先生去分錢而遷居到別的城市,而眼前這個和他毫無血緣關系的人,卻在八年的時間里一直默默無聞地為他守著店……當他看到迎接他的人就是庫爾班·依那也提,而客棧被打理得井井有條時,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崇高的品格、可貴的誠信,在小人物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這樣的人物形象與性格塑造體現了作家對理想人性的希冀和信心。
四是作品的革命主題。王三很早就聽說過共產黨,對他們所從事的抗日救國、謀取人民幸福生活的革命事業的相關報道非常關注。他當警察后在監獄里聽到被囚禁的共產黨人唱的歌曲很感興趣,對正在獄中服刑的共產黨人林基路極為崇敬。他明白關押在這里的犯人中真正危害社會的犯人只占少數,更多的是那些像共產黨人那樣一心為了救中國、舍身為人民謀取幸福生活而奮斗的革命者們。在獄中有一次,王三和林基路意外互相對視,“從林基路堅毅的眼神中看到一種勇敢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信仰的力量,王三由衷地欽佩這個陽光、激情四射的熱血青年。王三感覺自己的身體仿佛遇到了一股烈焰,瞬間熱血沸騰”。聽了王三講述的身世,林基路萬分感慨:“世間所有的人,如果都不敵視彼此,而是以禮相待、熱情友好,沒有相互壓迫、剝削,人人平等,生活那該有多好啊!我們所進行的革命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小說最后寫到1950年阿克蘇解放,王三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新中國的解放之光才使這里的各族人民獲得了自由幸福,老百姓的厄運才得以結束。一無所有的窮人也獲得了昂首挺胸生活的機會。”阿克蘇解放后,王三盡自己所能,助人為樂,將自己名下的部分商鋪、土地、果園等移交給了地方政府。他覺得自己雖不能像那些英雄們舍生忘死為了解放事業犧牲自己的生命,但是可以通過把自己所擁有的財富獻給政府這一義舉,表達自己熱愛人民、熱愛家鄉的情懷,這些敘寫彰顯了作品的革命主題。小說通過王先生家庭和王三個人的遭遇命運,折射了新疆那一個時段的歷史,揭示了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才能使新疆、使阿克蘇各族人民過上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歷史大勢。
《王三街》表現了鮮明的現實主義手法。作者沒有對主人公王三的形象加以拔高,也沒有刻意復雜化,而是以生動樸素的敘事,依循生活的邏輯對人物形象進行本色化的處理,人物形象的統一性、真實性與典型性由此得以確立。
以上或許尚未窮盡《王三街》的主題,它還隱含命運主題、生死主題等,其內涵的豐富性仍有探索空間。圖爾貢·米吉提是一位深諳小說使命的有抱負的小說家,他試圖在《王三街》中給讀者展示這個世界的許多個面相。正如巴赫金所說:“我們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里,長篇小說想向我們展示這個世界。”
《王三街》以維吾爾文創作,通過翻譯家玉蘇甫·艾沙的翻譯,讓更多的讀者得以閱讀和欣賞。譯者的譯文通達流暢,精彩地傳達了原著的神韻,對作品在更大范圍的傳播功莫大焉。
(作者系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