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女人中,你最不需要擔心的就是她
我相信應該會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好奇,《我的阿勒泰》這部散文集是如何被改編成劇集的?從這部劇集立項,到殺青,到放出預告片和劇照,以及入圍第七屆戛納最佳長劇集競賽單元,到北影節首映,直到最終播出,這個疑問始終存在我的腦海中。直到我一口氣看完全部八集,這個疑問才終于得以消除。
電視劇《我的阿勒泰》劇照
《我的阿勒泰》劇集,和李娟的散文集,有非常大的區別,可以說,劇集其實只是借用了散文集的背景,時代的、地域的、風俗的和幾個核心人物的設定,以及若干細節,而整個故事,基本是重起爐灶。劇中很多地方,似乎和李娟的散文有關系,但并不能一一對照。神奇的地方就在這里,追劇的時候,你總覺得,這些場景是李娟寫過的,在散文集里出現過,即便是書中沒有的情節內容,似乎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這足以說明,李娟的散文提供了足夠多的可能性,而編劇也吃透了阿勒泰的精氣神,因此,在此基礎上所進行的創作和再創作,都是順理成章的。
比如,作為核心人物的張鳳俠,基本就是以李娟媽媽為原型的,她出現在李娟的全部散文里,從《我的阿勒泰》直到《遙遠的向日葵地》,都有李娟媽媽的身影。劇集里的張鳳俠,沿用了李娟媽媽的大部分形象要素,在阿勒泰的牧場地區開流動小賣部,潑辣豁達,對金錢既斤斤計較,又大方洞明,以一己之力,為李娟和李娟奶奶,也為深山里的牧人,營造了一個小小的烏托邦。書中李娟的姥姥,在劇集里變成了張鳳霞的婆婆,她有阿茲海默癥,有時清醒,有時糊涂,帶來很多笑料,但清醒的時候,她的話語間又充滿了人生智慧。
散文集里記錄了一段“記賬要賬”的經歷,這是電視劇第一、二集最核心的情節推動力。觀眾跟隨著李文秀要賬的腳步,逐漸始熟悉這片土地,也認識了這塊土地上的人,和他們行事為人的方式。比如,李文秀去鄰居女人那里要賬,結果認錯了人,導致鄰居特別傷心,因為她沒有欠賬,也不是有欠賬習慣的人,李文秀去討賬,讓她很沒面子。另一位鄰居,則為自己的名字被叫錯而耿耿于懷,要求李文秀道歉,直到張鳳俠打圓場說:“你是債主,你說了算”,并要求李文秀誠懇地向各位鄰居道歉,但一道過歉,事情就翻篇了,大家又重新吃在一起、笑在一起,因為,牧場地廣人稀,人和人的關系無比珍貴,必須要小心維護。
至于劇中的巴太和高曉亮,都是為了劇情需要而全新塑造的角色,盡管這兩個人身上也閃現著散文集里某些人物的身影,但都沒有這么戲劇化。比如高曉亮采木耳,就是改編自散文集里《木耳》那篇,而《木耳》篇中對于人的貪婪的描述,最后凝聚在了高曉亮身上,也將整個故事推向了高潮。因為劇中的故事都是真實發生的,電視劇通過豐富的細節描述,準確地傳遞出了散文的氣質,也就將故事講述得足夠生動。
而《我的阿勒泰》劇集最成功的改編,其實是對女性視角的強化,以及對“女性”這個身份的描述。寫新疆的作家很多很多,王蒙、周濤、劉亮程,但他們都是從男性的、歷史的視角,或者自然的、生態的角度出發,而李娟的散文,毫無疑問,是典型的女性視角。她為阿勒泰也為新疆,引入了一個漢族的觀看者的形象,并且把這個形象投射到了新疆的山山水水和人情風俗上,這在新疆的書寫者中是獨一份的。盡管在李娟之前,也有女作家寫過新疆,比如張曼菱,現在的民族作家里,也有不少女性,但身兼外部觀察者和久居者等等幾個身份于一身的,恐怕只有李娟一個。
《我的阿勒泰》的出品方,性別構成比較平衡,但具體到主創,就是以女性為主,導演滕叢叢和編劇彭奕寧都是女性,主演也大多是女性,幾個男性角色的戲份,都不如女性多。劇集貫徹并強化了原著的女性視角,并用這個視角為我們解說和審視阿勒泰地區的風俗人情,“女性”才是這個故事的講述者,也是觀察者,更是表演者。張鳳俠的自在精靈形象自不用說,阿麗瑪扮演的托肯的故事,更是具體地呈現了邊疆地區女性生活場景:“我們女人要做飯、洗衣服,還要看孩子,想出去一趟都沒有時間。我跟你哥說過很多次,去小賣部給我買搓衣板,直到死也沒帶回來。”
但不論這些女人來自哪里,有什么經歷,《我的阿勒泰》對她們的態度,都是平和的,珍視的,滿懷感情,也滿懷贊美。她們生活在嚴苛的自然環境之中,用勤勞的雙手賦予生活以詩意,給自己和周圍人以無盡的關照,成為漫長冬季和艱難行旅之中,唯一的溫馨。所以,村主任在看到張鳳俠遠去的背影時,慢慢說出:“全世界的女人,你最不需要擔心的就是她了。”和她們相比,男性都像是游牧世界里的游牧者,雙重的游牧身份,同時又心神恍惚,脆弱迷離,沖動易怒,固執保守。
所以,《我的阿勒泰》從散文變成劇集,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這個視角的建立,和對這個女性烏托邦的歌詠。有了這個認識,它才得以成立,其余部分,也才得以凝聚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