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風可以吹起一大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只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順從。”
《聽見光》是以從云南走向世界舞臺的青年盲人小提琴家張哲源的真實人生經歷寫成的非虛構作品。哲源自幼因先天性視網膜色素變性而深陷黑暗,起初,他憑借觸覺和聽覺來認知世界,憑借心靈和想象、意志和熱愛來尋找人生的光亮和生命的意義。這不單純是一個盲人如何克服種種不可能,進而學琴成長、展現生命奇跡的勵志故事,還包含了一個平凡生命在與他人、世界、時代和自我命運的相處中所展現的人性光輝。
哲源父母在他三歲的時候就離異了,他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但是爺爺奶奶冷戰一生。起初,他是那個被拋棄和遺忘的孩子,睜著眼睛,望著一切都是黑暗的世界,一盤一盤地聽爸爸買給他的磁帶,那配著古典音樂的童話故事就是他可以自由穿梭的另外一個世界。他可以從屋檐下燕子嘆息般的呢喃聲中,辨出小燕子出生了,“因為燕子媽媽叫聲不一樣了”。起初,大家不相信,后來的事實讓大家驚嘆不已——張哲源第一次能“看見”健全人看不見的東西。12歲時哲源遭遇同學們的惡作劇——被關在柜子里在恐懼中度過了4個小時,柜中隱約聽到的《G弦之歌》成為了他的生命之光,從此,他開始學習小提琴。
到了初一,盲啞學校的同學們開始學習按摩的時候,張哲源了解到按摩會讓手指變形,從而影響拉琴,并且盲人按摩幾乎是所有盲校學生未來的命運時,他選擇了退學,開始專心學琴。當盲校的同學們都在按摩店找到了工作的時候,哲源得到了一個沒有顯示屏的電腦,通過讀屏軟件開始博覽群書,對于歷史、哲學和文學的熱愛,他“聽到”了更大的世界。從青島青少年國際小提琴大賽回到昆明后,18歲的張哲源在云南昆明劇院成功舉辦了個人小提琴獨奏音樂會,并且按照和父親的約定,他從此開始“自食其力”。
2010年,張哲源考入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擔任小提琴手,同年,在亞洲殘疾人運動會閉幕式上擔任小提琴獨奏,并在接下來的兩年里,跟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前往全球30多個國家參加百余場演出。兩年后,哲源請辭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因為他想專心學琴成為小提琴演奏家,這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放棄國家級的藝術團工作租住地下室,晚上到酒吧拉琴掙錢白天跟隨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學琴。哲源身上所展現出來的音樂天賦和對音樂的執著熱愛,打動了劉培彥教授,但是劉教授也告訴他,學琴太晚,將來未必能如他所愿,成為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這與天賦和勤奮無關,與人的生理機能有關。
哲源想創造奇跡。在跟隨劉培彥、張笑笑老師學琴一年多之后,2014年哲源參加CCTV小提琴大賽進入全國六強,并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需要的時候重回藝術團,次年,考入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音樂學專業。大學本科學習期間,哲源一邊兼顧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演出工作,一邊準備雅思考試,同時,還師從小提琴演奏家陳曦和向澤沛老師學習小提琴。2018年,哲源獲得雅思考試平均分7分的好成績,并于2019年考取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音樂表演碩士。3年后,張哲源是班上唯一一個獲得優秀評級的碩士畢業生,并在謝菲爾德大學舉辦個人畢業音樂會。系主任薩拉教授主動推薦哲源到北方皇家音樂學院攻讀博士,但哲源選擇了回到祖國。
2022年4月,哲源被查出罹患尿毒癥五期……眼睛看不見,卻選擇了最難的樂器小提琴——他無法通過眼睛和鏡子,來讓弓子與琴弦垂直,無法糾正一錯再錯的身姿與手勢,但是他通過自己的嘴巴、鼻子、手指、耳朵和心靈,把他感受和理解到的這個有情而豐富的世界,通過琴聲講得如此深刻而貼切。用心靈看到廣闊的世界,用耳朵聽見生命的光,哲源在黑暗中走過了一條荊棘與玫瑰并生的艱辛之路。從翻譯盲文樂譜,到大量背誦樂譜,演奏技術艱深的小提琴曲——帕格尼尼隨想曲和伊薩伊的六首奏鳴曲,到成為馬思聰第三代傳人;從幾乎零基礎學英語,風雨無阻地去人民大學英語角練口語,到3年考雅思……哲源在不斷地推倒局限他生命的墻,甚至打破了13歲之后學琴無成就的魔咒。“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成就他的恰是因為他看不見卻并不放棄的堅強意志與柔韌心靈。因為看不見,哲源的外部世界一片黑暗,但是心靈和耳朵的通路卻光輝明亮。他的聽覺更靈敏,手指觸覺更豐富,這讓他13歲學琴仍然能夠取得巨大成就。
《聽見光》不止于驚嘆哲源的成績,而在于借助哲源的眼睛和心靈思考我們認知、理解、面對世界與困境的觀念、態度、方法——畢竟那些關乎自我追尋、關乎健全人格、關乎信仰熱愛的人生種種也正是我們每個人正在經歷和面對的。哲源把生命中的一個個不可能變為可能,不全靠勤奮,他有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源生命自由意志所展現的堅韌與豐富,讓我們生而為人,倍感驕傲與感動,也深受鼓舞與啟示。
這本書于2021年開始寫作準備,3年來多次前往云南采訪調研,采訪錄音資料整理成文有120萬字。這本書不僅包含了哲源的個人成長經歷,還有和他一起成長和進步的時代與社會;不僅描摹了哲源生命與人生的豐富與復雜,也側面書寫了性格鮮明的普通盲人和盲人藝術家群體;除了塑造性格鮮明的哲源家人,如姑姑、母親、父親、爺爺、奶奶,還有性格鮮明的當代音樂家群體,如向澤沛、呂思清、陳曦和寧峰。這些世界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免費給哲源授課,是幫助他、改變他的人。
此外,本書還多處正面書寫代表國家形象的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以及中國殘疾人事業,個人成長的背后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進步、發展與繁榮。據相關數據,截至2022年,中國盲人約有1800萬人,占據全球失明人口約21%,且每年新增盲人數量已經達到40萬以上,相信隨著國家的繁榮富強,生活在黑暗中的盲人都能聽到時代進步的足音。將來,會有更多的人了解、關心和幫助殘疾人群體,助力中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