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檔治不了“體虛癥”
剛剛結束的五一檔,挺有意思。
預熱之前,曾有11部電影躊躇滿志定檔,各家在短視頻平臺的宣傳與發布的定檔海報,讓人眼花繚亂,還挺讓人期待一個“特別能打”的五一檔。
誰知,真正開打了,三分之一,跑了。《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特技狂人》《怒海營救》《小倩》等多部影片先后撤檔。
2024年春節,《紅毯先生》《我們一起搖太陽》《天降財神貓》《八戒之天蓬下界》等多部影片曾前后腳撤檔,已閃過一次觀眾的腰。
有影評人調侃:中國電影迎來大撤檔時代。
關于撤檔理由五花八門。《我們一起搖太陽》主動承認檔期選擇出現重大失誤,還算坦誠。《紅毯先生》說這是一部“因為與觀眾的交流而變得完整的作品”,期待在更恰當的時間和觀眾共同完成這部作品,不知所云。和大多數撤檔電影一樣,《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含糊地歸結為“環境因素”。
熱門檔期大面積撤檔,大有成常態化的趨勢。為何?
說原因,其實也簡單,就是競爭太激烈,熱門電影扎堆,擔心競爭不過,就抓緊離場止損。前期線上線下宣發配合線下點映路演,來試水市場反應,已成不少出品方最常用的策略。一旦效果不佳,特別是口碑一般,拿不到排片,就考慮撤檔了。像《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就更直接了,上映一段時間,票房收入遠低于預期,撤。
熱門檔期,讓各家又愛又恨。即使明知自家作品不一定行,也不得不來碰碰運氣。這與觀眾熱門檔期集中觀影習慣密不可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的“熱門檔期”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據燈塔專業版發布的《觀眾購票決策的變化趨勢報告》顯示,2023年春節檔票房占到全年總票房的12.53%,暑期檔票房占全年的37.54%。僅這倆檔期,占到全年票房的一半多。
那些撤檔后的電影,后來咋樣了?《我們一起搖太陽》影片改檔后,突破2億元票房,《紅毯先生》就沒那么幸運,最終沒能跨越億元門檻。往前說,2023年春節檔撤檔的《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重新定檔后用了一個月才到1億元。
撤檔重映無爆款,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避開高密度競爭的各類“檔期”,當然能在“空檔期”彌補一定票房失利,少虧點,但無疑已經是自毀口碑。拋卻復雜的市場分析、競爭密度、類型影響、營銷策略種種,這里有一個最基本、最簡單、最核心的問題必須回答:電影的質量。
撤檔,本身就是出品方對影片本身質量的心虛。在影迷看來,這不僅是失信問題,觀眾的熱乎勁沒了,再重映興趣闌珊。熱門檔期,自帶流量,離開了熱門檔期,就是離開了票房井噴的火山口,洼地跳高去了。
影視文化市場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審美水準和日益增長的對好作品的需求,與疲軟的供給之間的矛盾。簡而言之,市場是有的,觀眾看電影的錢,也是有的,就看創作者有沒有本事,拿出好作品,硬氣地站著把錢掙了。
但質量問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僅“一頓火鍋”解決不了,十頓也不行。制作上的“體虛癥”,還得是日益精進慢慢補。
春節檔,五一檔,暑期檔,國慶檔,不管哪一檔,對于好作品,檔檔都是黃金檔。腰桿不硬,底氣不足,就那么幾個熱門檔期,一撤再撤,干脆撤出影視圈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