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洞庭人家》改稿會在京舉行
5月7日,“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洞庭人家》改稿會在京舉行。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胡軍、總編室主任孫吉民、總編室編輯原文竹、營銷宣傳編輯胡博遠、劉豈凡,賀紹俊、白燁、劉大先、宋嵩等專家學者,《洞庭人家》作者余紅,責任編輯、作家出版社創意合作編輯部編輯朱蓮蓮等參加改稿,會議由胡軍主持。
長篇小說《洞庭人家》講述了改革開放初期,洞庭湖邊的宋家人由漁民成為菜農,為了生計默默打拼,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故事。以許玉珍為代表的父輩,任勞任怨、勤勞樸實地深耕細挖宋記食品,以宋明澤為代表的先行者經過部隊的鍛煉轉業還鄉,帶領洞庭鎮人不斷探索與進取,在改革與轉型的矛盾中不斷突圍與前進,歷經沉浮、不屈不撓,帶動周邊三區五鄉共同發展,使湖區煥然一新。以宋運廣、宋安琪為代表的新一代則緊跟新時代潮流,守正創新,與湖區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洞庭人家》通過宋家一家人的命運展現了40年來整個洞庭湖區的發展變化,題材獨特,內容豐富,歷史縱深度強,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山鄉巨變題材作品。
專家們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逐一提出作品中有待繼續打磨之處。比如創作主題不夠突出、鮮明,創業情節過少,一些言情味過濃的情節沖淡了主題;女性角色仍待完善;枝蔓情節略多,線索不夠清晰;前慢后快,節奏有些失調;人物繁多,面目不清;小說人物的言行、衣著,家里的擺設還不夠符合時代;人物語言文藝化比較嚴重,欠缺真實感;重要情節鋪墊不夠,節點出現略突兀等。
專家也提出了進一步修改完善的建議。比如鄉村風景描寫是本書的一大優點,而湖景又是區別于山景、田景、林景的頗具特色的風景描寫,可以在整本書中貫穿這一優勢;延續開篇扎實豐滿的風格,擴充細節;多設置伏筆,增加小說的精彩度;突出創業線,淡化感情線,提煉出更為明確的鄉村振興主題;調整相關情節,把詩意化、浪漫化的愛情線變得更具合理性;平衡敘事重心,添加高潮,捋順、增強小說的節奏感;簡化人物設置,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等。
交流環節中,作者余紅坦言,《洞庭人家》融合了她自身的生命經歷和情感,也是想獻給過世母親的一部作品。她想通過書寫宋家四代人的命運變遷和創業歷程,展示出國家這四五十年的改革開放的大越變、大歷程,訴說出在這個過程中湖區人民生活中的點滴和各個方面的豁然新變。她表示,小說前后已經改了五稿,可能還有許多問題,自己更多的是滿腔熱情,到底寫得好不好還非常需要專家的指導和建議,接下來她將認真思考修改方向,優化作品,把自己想表現的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光輝用文學的方式表現出來。
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胡軍對改稿專家細致的點評和有效的針對性意見表示感謝。他表示,這些具體和專業的建議將幫助作者沉淀下來修改作品,也有助于出版社進一步總結經驗,助力“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推出更多出色的新時代文學成果。
(照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