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編劇,趙文瑄張凱麗鄧萃雯主演《鱷魚》,“演繹超出了我的想象”
“每個演員都對各自的角色有深刻的理解,他們的演繹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莫言說,5月3日,莫言編劇,趙文瑄、張凱麗、鄧萃雯主演《鱷魚》在江蘇蘇州灣大劇院首演。本劇在蘇州、杭州完成“蘇杭首演季”后,將在南京、福州、煙臺、鄭州、廣州等地展開全國巡演,7月19日至21日亮相上海大劇院。
《鱷魚》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十年后推出的具有魔幻色彩的話劇劇作,圍繞主人公“單無憚”在生日派對上收到的賀禮“鱷魚”展開,不斷挖掘人性的深處。
央華戲劇藝術總監王可然擔任《鱷魚》導演,趙文瑄飾演單無憚,張凱麗飾演巧玲,鄧萃雯飾演瘦馬,女高音歌唱家么紅飾演燈罩,并在本劇結尾獻唱,相聲演員白凱南飾演牛布。
日本音樂家梅林茂為《鱷魚》原創音樂,服裝、燈光、舞美設計來自法國。打造數字“鱷魚”的技術團隊曾榮獲電影華表獎、金雞獎等。經歷2個月創排,劇組在蘇州完成了最后的技術合成與全國首演。
《鱷魚》首演后,莫言予以好評
首演后,莫言表示:“我非常激動,很多的情節是那樣的熟悉,又是那樣的陌生。這就說明我們的創作團隊,確實在這個劇本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創造。每個演員都對各自的角色有深刻的理解,他們的演繹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一部好的戲就是人生的一面鏡子。它讓我們每一個觀眾都能在這個鏡子面前照見自我,照見自己的高尚,照見自己的純潔,也照見自己的和劇中某些人物類似的一些弱點。這樣一種觀摩,這樣一種欣賞,就不僅僅是欣賞藝術,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人生的觀照。”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丁羅男看完《鱷魚》后說,“整臺演出很好地體現了莫言在劇本里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導演以各種舞臺手段,布景燈光、音樂音效以及中心道具——魚缸里越來越大的‘鱷魚’,形象地演繹了這一悲劇。趙文瑄、張凱麗、鄧萃雯等優秀演員更以出色的表演,將人物的內心進行深挖。觀眾在他們時而憂郁,時而激昂,時而又不乏滑稽夸張的表演中,得到了感染與啟示。”
上海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子認為,“《鱷魚》展現了國內原創舞臺劇并不常見的題材。反面人物如何擺脫面具化、扁平化套路,這是舞臺創作中人物塑造成功的關鍵。在忠實于莫言劇本的基礎上,央華戲劇集結中法制作團隊,成功地將這一題材搬上舞臺。在《鱷魚》中,‘鱷魚’成為人的欲望的象征,成為探測人性復雜灰度的精密儀器。劇中笑點頗多,結局卻發人深思,讓人笑過之后自我扣問,人人心中都有的欲望,是否也放任如鱷魚一般無限地生長和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