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產業進入“千億時代”,科幻文化蓬勃發展—— 書寫科幻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萬千氣象
4月27日至29日,以“科學夢想、創造未來”為主題的2024第八屆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石景山區首鋼園舉行。作為2024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之一,本屆科幻大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圍繞科學技術、科幻創作和產業培育等主題,組織了四大板塊、數十場活動,旨在聚焦科技前沿態勢,搭建科幻產業合作交流平臺和社會倡導載體,助力科幻文化、科幻產業繁榮發展。
科幻產業:產業體量加速增長,業態融合趨勢明顯
在第八屆中國科幻大會開幕式上,一批科幻產業最新成果集中呈現。開幕式上發布的《2024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1132.9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大關,同比增長29.1%。
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科幻閱讀產業營收31.7億元,同比增長4.3%。數字閱讀平穩增長,有聲閱讀增速加快。科幻影視產業營收115.9億元,同比增長38.8%,其中院線科幻電影總票房115.5億元,同比增長14.5%。科幻網絡劇和微短劇數量明顯增加,中短視頻創作數量顯著增長。科幻游戲產業營收651.9億元,同比增長15.4%。科幻文旅產業營收310.6億元,同比增長106.7%。報告指出,中國科幻產業正在加速增長,各業態間融合發展趨勢明顯。未來各地優勢資源將進一步轉化為協同發展的強大動能,科幻與未來產業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助益。
中國科普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王挺介紹說,從2016年的約100億規模到2023年突破千億大關,8年時間里,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增長了約10倍,“科幻產業迎來黃金機遇期,絕大多數板塊都在向上生長、向好突破”。
為推動科幻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立于2021年、目前已有66家成員單位的科幻產業聯合體,在開幕式上共同發起《關于進一步促進科幻產業發展的倡議》。倡議提出傳播科技向善理念,展現未來科幻之美,推動深化產學研用的科幻產業生態和服務體系,探索科幻國際合作新模式等。
開幕式上,改編自劉慈欣《地球大炮》和王晉康《生命之歌》的兩部同名科幻短片首次亮相。科幻影視產業研究所和高校科幻聯盟同期落地揭牌。科幻影視產業研究所由導演郭帆擔任所長,旨在為青年科幻電影人提供交流平臺,推動科幻影視產業發展。高校科幻聯盟由高校及科研院所從事科幻研究的專家學者、學生社團等共同組織建立,以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優勢,助力中國科幻創新人才培養,打造科幻特色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生態。
科幻文學:頭部力量堅挺,新生原創佳作頻出
為激發科幻產業的創新活力與持續發展動能,作為此次大會的重磅活動之一,第二屆科幻星球獎頒獎典禮在首鋼園一高爐舉行。本屆科幻星球獎分為科幻技術獎、科幻文學獎、科幻作品獎和突出貢獻獎四個類別,每個類別分別設立冠軍獎、優勝獎及入圍獎,其中科幻文學獎系本屆首設。天瑞說符《我們生活在南京》、寶樹《我們的火星人》、顧適《擇城》分別獲得科幻文學獎最佳長篇、最佳中篇和最佳短篇小說冠軍獎。劉洋《井中之城》、未末《星際求職者》及日本作家藤崎慎吾《深海大戰1、2》獲最佳長篇小說優勝獎,陳梓鈞《對抗樣本》、萬象峰年《賽什騰之眼》、江波《賽博桃源記》獲最佳中篇小說優勝獎,夏笳《靈隱寺僧》、超俠《巨人的城市》、任青《夜行環線》獲最佳短篇小說優勝獎。在科幻作品獎方面,電影《流浪地球2》、電視劇《三體》《明日生存指南》分獲最佳科幻電影、最佳科幻劇集和最佳科幻啟迪作品冠軍獎。日本小說家、翻譯家立原透耶獲突出貢獻獎。
“每一篇作品都獨具匠心,令人難以割舍,因此評選的挑戰不在于選擇佳作,而在于忍痛淘汰那些同樣出色的作品。”科幻星球獎榮譽主席王晉康表示,從入圍及獲獎作品來看,中國原創科幻文學前景光明,潛力巨大。
在中國科普作協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年會暨學術論壇、2024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年會暨成果發布會等活動現場,吳巖、戴錦華、黃鳴奮、姚海軍、陳楸帆、李廣益、三豐、陳玲、王衛英等與青年學者一起,共同探討了科幻研究的挑戰與機遇、科技熱點與科幻研究趨向等話題。大家表示,近年來,科幻作品越發顯示出對人類科技文明及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啟示意義。在“科幻+”文化生態和產業發展趨勢下,科幻研究更應注重觀照人在與技術的關系中處于何種位置,并以此涵養問題意識,深耕理論創新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協理事長周忠和強調,科幻不僅要關注技術的發展,更應該從當前的教育、文化發展等角度出發,在創作和研究中傾注更多人文反思。
“科幻名家經典書系”、百年科幻系列、“科幻之路”系列等重磅科幻新書在科幻大會期間舉行了新書發布儀式。有關專家認為,科幻新書持續為科幻文化及產業提供優質內容IP,也助推了科普科幻產業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新的想象方式與靈感創意。
科幻“出海”: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風”的科幻故事
2024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年會暨成果發布會發布了《中國科幻海外傳播報告(2018—2023)》和“三體”IP出海觀察報告。兩份報告顯示,隨著中國科幻產業蓬勃發展,對外傳播的產品形態愈發多元,海外媒體關注焦點從科幻文學拓展至科幻游戲、科幻影視、科幻網絡文學等方面。《三體》仍是目前中國科幻文學海外傳播的頭部作品,其綜合傳播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小說。
“多數受訪者更喜歡在中國科幻作品中看到中國歷史文化元素。近八成受訪者表示,看完《三體》后想要進一步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文化旅游和歷史等方面的內容。”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認為,中國科幻的海外傳播,對于塑造中國文化和科技形象、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積極影響。
海外傳播報告顯示,2018年至2023年是中國科幻“走出去”的重要起步期,在傳播熱度提升、傳播內容多樣化、科幻IP的運營打造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下一步,中國科幻的國際傳播還需繼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科幻資源稟賦,講好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科幻故事。具體措施包括:強化IP開發和運營,夯實科幻產業發展基礎;把握中國科幻的國際傳播機遇,拓展海外推廣渠道;開展精準化國際傳播,推動中國科幻加速“出海”,用“中國方式”“中國態度”向世界呈現優秀的中國科幻作品,提升國際影響力。
在京港澳科幻融合論壇上,來自京港澳三地的科幻作家、科技從業者代表200余人共同探討如何開啟未來科技與科普教育的新篇章。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表示,內地與港澳地區的科幻文學相互輝映、相互激勵,不僅促進了雙方科幻文學創作與教育的繁榮發展,也為中國科幻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創意。以科幻為名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合作交流,也將推動中國文學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科幻業態:多方攜手,促進科幻賦能新質生產力變革
科幻大會期間,圍繞科普科幻教育、科幻文學融合發展、未來產業與新質生產力等為主題的圓桌論壇相繼舉行,科幻作家、科研工作者、科幻產業從業者在交流討論中暢談對科幻賦能未來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期許。
在由中國作協社聯部、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科普時報社主辦的元宇·未來論壇暨后人類時代科幻文學及傳統文學論壇上,中國作協社聯部主任李曉東、科幻作家王晉康和劉慈欣、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泉根、《人民文學》副主編陳濤、知存科技創始人王紹迪圍繞“科幻文學表現無限的新質生產力”展開對話。大家表示,新質生產力關鍵是創新,科幻文學正具有培養想象力、開拓技術與思維邊疆的社會功能。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給科幻想象力提出了新的挑戰,科技變革將持續激發人們探索未來的激情。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在總結時表示,當前傳統文學和科幻文學呈現出深度交融的狀態,新質生產力正從各個方面和各種意義上賦能新時代文學,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應運而生,新型生產工具和新型勞動者隊伍走上舞臺,為科幻文學創作提供了無窮的遠方和想象。科幻文學應當彰顯新時代文學新的品格和面貌,書寫記錄科幻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萬千氣象,勇敢表達新質生產力帶來的關于人類和科技發展的思考。
“通過科幻文學,我們不僅能預見未來可能的科技變革,更能激發讀者關于這些變革如何影響人類生活的深入思考。”在科普科幻教育論壇上,劉慈欣提醒科幻作家關注新科技帶來的新挑戰。他談到,隨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航天科技等技術的發展,科幻文學的素材與深度不斷豐富,科幻作家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更高要求。與會者表示,科普科幻在啟迪科學意識、傳播科學文化、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顯示出巨大潛力,未來將有更大作為。
“科幻作為一種文化表達和傳播形式,正在為文旅產業和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施戰軍在科幻助力文旅產業及鄉村振興論壇上表示,科幻主題文旅項目不僅可以營造文旅產業的良性生態,還可以引領公眾通過科幻的視角關注科技對社會的影響,進一步激發科學興趣、培養科學素養。與會科幻作家、法律專家與文旅產業、政府代表談到,科幻事業的繁榮是未來文明的一種映射。希望科幻文化引領鄉村振興新思路,推動科幻與文旅產業、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為其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據悉,中國作協指導和參與了第八屆中國科幻大會多項論壇交流活動,致力于搭建傳統文學作家與科幻作家對話的橋梁,推動科普科幻文學繁榮發展。邱華棟對此表示,科幻文學是思考未來的一種重要方式。中國科幻的發展依托于城市的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在此基礎上,一代代科幻新作家正在涌現,中國科幻文學發展正當其時。中國作協將持續對科幻文學和科幻產業進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