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譜寫“勞動者之歌”
核心閱讀
近十年來,一批以勞動者為主角的影視作品競相涌現。表現“勞動者之歌”的影視作品塑造了新時代的勞動者形象,傳達了對勞動價值的尊重和肯定,賦予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以重要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為影視人物畫廊增添時代新人的藝術形象。
億萬勞動者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力軍,新時代影視創作將鏡頭對準勞動者,講述他們的時代故事。近十年來,一批以勞動者為主角的影視作品競相涌現。他們是創造超級工程的大國工匠,是投身基層建設的下鄉干部、農技專家,也是立足崗位默默奉獻的普通勞動者。影視作品譜寫“勞動者之歌”,在鮮活呈現勞動者形象、生動講述勞動故事、藝術化傳播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的同時,展現出新時代文藝的特質,為文藝創作如何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帶來啟示。
用基層勞動者的故事構筑中國故事的底色,聚焦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重要面向,影視作品聚焦國家工業化進程背后普通勞動者的奮斗,體現“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的新風貌,反映當代勞動者的精神追求。紀錄片《超級工程》《大國重器》《大國工匠》等,不僅展示了十余年來中國在工程、高科技領域的突破,而且呈現了掌握這些核心技術的技術專家和大國工匠的硬實力。紀錄片《港珠澳大橋》讓我們看到,技術工人用匠人精神解決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突破先進技術的壟斷和封鎖,不斷積累提升自主發展能力的中國經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鏡頭對準讓國寶煥發生機的文物修復師,這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技術勞動者,從事著淡泊名利的文物修復工作。每一件文物上面都凝結著一代又一代修復匠人的心血,這種穿越古今的修復師與文物的交流滲透著“以我觀物、以物觀我”的格物精神。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偉大進程中,駐村干部和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工作者深入農村,把優勢項目、現代文化、綠色發展理念等帶到欠發達地區,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狀況,他們的創造經驗和人生故事被影視作品書寫。電視劇《山海情》展示了東西部協作的鄉村現代化經驗。電視劇《縣委大院》呈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與清正廉潔的政績觀。在電影《十八洞村》《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山海情》《大山的女兒》《幸福到萬家》等作品中,基層勞動者通過教育、文旅、造林等不同方式推動鄉村發展,給鄉村帶來活力,激發基層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鄉土中國”發生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在不同的現實考驗面前,許多普通勞動者愛崗敬業,以高度的敬業精神負重前行。如電影《中國機長》《烈火英雄》《攀登者》《峰爆》《中國醫生》《萬里歸途》《三大隊》、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巡回檢察組》《警察榮譽》《麓山之歌》等等,體現了飛機駕駛員、消防隊員、登山運動員、鐵道兵、醫務工作者、外交人員、政法工作者等各行業勞動者的職業倫理和奉獻精神。很多創作來自真實生活,如《中國機長》根據2018年川航航班備降成都事件改編,機長劉傳健駕駛的飛機在萬米高空遇險,他憑借著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專業技術,最終讓飛機安全降落,保障了全體乘客和機組人員的生命安全。《萬里歸途》的撤僑故事取材自2011年緊急撤僑的事件,故事中臨危受命的外交人員宗大偉主動放棄回家的機會,“逆行”穿越戰火,護送同胞安全返回祖國,宗大偉這一藝術形象是眾多外交人員盡職奉獻的縮影。《三大隊》同樣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主人公程兵12年鍥而不舍的追兇歷程,折射的是基層民警捍衛法律和正義的決心與付出。
這些基層勞動者的故事構筑了中國故事的底色,故事里所傳遞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塑造新時代的勞動者形象,反映時代發展、呈現美好追求
作為一種重要的創作類型,現實題材影視劇講述普通人的平凡人生,用生活的酸甜苦辣呈現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電視劇《裝臺》《風吹半夏》《人世間》《大江大河》等現實題材作品,以普通勞動者的視角呈現個體生命與時代同行。
《我和我的祖國》用7個普通人的故事塑造了“我”和祖國的情感聯結,如《前夜》中為1949年“開國大典”研練電動升旗裝置的工程師、《相遇》中為1964年“原子彈爆炸”隱姓埋名的科技工作者、《回歸》中為1997年“香港回歸慶典”服務的香港警察和鐘表匠等,電影成功詮釋了《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曲所表達的個人際遇與祖國命運相生相伴的深情厚誼。《大江大河》三部曲以改革開放為線索,呈現了農村青年把握機會,借助改革的春風,一步步成為國企管理者的奮斗故事,也展現了中國企業在市場化改革中遇到的挑戰和蛻變。《人世間》借周家兄妹人生故事的起起落落,呈現普通人在歷史洪流中把握時代和自我命運的故事。
表現“勞動者之歌”的影視作品塑造了新時代的勞動者形象,傳達了對勞動價值的尊重和肯定,賦予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以重要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為影視人物畫廊增添時代新人的藝術形象。
塑造在平凡崗位上堅守的平民英雄。如根據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老阿姨》,呈現老一輩共產黨員艱苦奮斗、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電影《守島人》根據“時代楷模”王繼才、王仕花夫婦的真實事跡改編,他們32年如一日守護祖國邊陲小島開山島,與惡劣環境做抗爭,為了國家利益,以島為家,把人生獻給祖國的邊防事業。講述“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真實故事的電視劇《功勛》展現這些一線工作者們在不同崗位上鉆研業務、服務人民的崇高精神。無數“忠誠、執著、樸實”的勞動者為新中國的發展建立了不朽功勛,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用大愛精神充盈時代,他們的“新”不僅表現在職業和崗位上,更體現在人生追求與精神氣質上。
塑造新時代勞動者的形象。如電影《奇跡·笨小孩》講述小人物依靠拼搏逆天改命的“奇跡”,電影續寫了深圳作為創業城市的文化想象,突出了“新深圳人”的創業精神,為這座改革開放之城賦予精神價值,彰顯深圳是一個只要奮斗就能創造奇跡的地方。還有一批帶有時代特質、青春氣息的創業職場劇,如《在遠方》《安家》《理想之城》《我在他鄉挺好的》《幸福到萬家》《白色城堡》《青春之城》《去有風的地方》等。《幸福到萬家》《去有風的地方》兩部城鄉題材的作品頗具代表性。二者講述的都是新時代返鄉創業者的新故事,讓我們看到新時代的城鄉互補給普通勞動者帶來的福祉。《幸福到萬家》中的何幸福走出鄉村又回歸鄉村,用在城市增長的知識才干回報鄉村。《去有風的地方》中,辭職后來云南短住的許紅豆意外邂逅放棄高薪回鄉創業的謝之遙,在鄉村得到心靈的治愈,獲得了人生重新出發的力量。這當中,勞動不僅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且成為自由生命的一種表現,勞動者在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中實現了更加全面的發展。
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用汗水澆灌夢想、用實踐磨礪本領,勞動者把大有可為的事業變成大有作為的成就。塑造勞動者形象是文藝創作對新時代的反映,也是文藝創新的突破點。影視作品譜寫的“勞動者之歌”告訴我們,正是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的創造、創新,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美好。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