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檎:局部最優解
曾經撿過兩只小貓。不說“救”,因為沒養活。發現的時候,它倆趴在路中間,大概剛出生不久,沒睜眼,身上還是濕的。我在網上看到過,說這時候不要碰,說不定貓媽媽在什么地方躲著,你一碰,粘上人味兒,母貓就不認它們了。吃完午飯,回屋耍手機,刷小視頻,感覺像被裝了監控,主頁推薦全是貓。到底忍不住下樓,母貓還是沒來,不知道出了什么問題。兩個小東西快不行了,眼睛上面爬滿蒼蠅。幾乎可以確定,在母貓出現之前,它們將先被汽車軋死或者讓大太陽曬死。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個推論是我為自己開罪的唯一證據——至少讓它倆多活了幾天。
有天早上下暴雨,人行道積水沒過腳踝。穿拖鞋趟水,挺好玩兒,不過對草叢里那些小型動物來說,無異于洪水滔天。經過一處緩坡,發現水里有只黑鳥,品種不詳,像只煤球,兩只爪子摳著地磚縫,勉強沒被沖走。我把它撈起來的時候,身上熱乎乎的,不停發抖。還在想找個什么地方安置它,突然聽到頭頂上一片鳥叫,那情形簡直可以用壯觀形容,行道樹上竟能藏那么多鳥,總有上百只,罵罵咧咧,像是警告我不準偷走它們的同伴。我心里不高興了,這鳥我不去撈,早晚讓水沖走。可這事兒沒法跟它們解釋,我趕緊就近把鳥放到花壇邊沿兒上,走了。此后幾天路過,發現那鳥還在,毛晾干了,但不再飛。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碰過,它被鳥群拋棄,整天孤零零地在人行道上走來走去。
前陣子看新聞,說跨江大橋上來了只猴子,就坐在橋欄桿上,不少人慕名打卡。那橋我去過,跑步的好地方,連接本市兩個主城區,橋面離江好幾十米高,這種地方哪來的猴子?可是視頻里鐵證如山,網友們帶著香蕉牛奶看望它,東西塞在懷里,都快抱不下了。打開評論區,討論集中在兩個方向。除了猴子來源,就是如何處理。有人主張動物園收養,可抓捕是個問題。橋面桁架結構復雜,猴子東躲西藏,不好逮,萬一受驚,再躥上機動車道,引發交通事故誰來負責?網友建議麻醉,想想也不行,猴子因此墜江,也挺無辜的。那就不管它吧,過往行人有意見了,哪天被撓了還得打疫苗……截至我寫完這段文字,猴子在橋上已經住了有個把月,不知道現在怎么樣了。
城市里一只意想不到的小動物,往往能把你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回到《米奇妙妙屋》,故事源自我在裁判文書網看到的判例:流浪貓咬人,投喂人擔責。乍看之下覺得不可思議,了解過后才發現,解決流浪貓的問題相比前面三個例子,幾乎是小學運用題比之于世界未解之謎。你該如何定義一只流浪貓?養貓人眼中的“毛孩子”,法律條文里的無主物,小區物業的清理對象,孩子家長避之不及的安全隱患,它們是萌寵也是寄生蟲攜帶者,它們消滅鼠患同時也捕殺鳥類……
某種意義上講,動物進入城市,便具有了城市性,就像一個人的多重社會身份。伴隨對流浪貓的態度,我們也隨之被定義:“鏟屎官”、生態學家、鳥類愛好者、城市管理方。人和貓之間產生奇妙的互文,爭論因流浪貓而起,但矛盾的根源似乎又與貓無關。問題在哪?記得小時候跟公雞、大鵝打架,泥地里大戰三百回合,事后禽鳥歸林,我進屋洗澡,相安無事。多年以后,當擂臺來到城市,情況似乎變得復雜起來,很難講,是它們闖入城市,還是城市囚禁了它們。
運籌學里有個概念,叫“局部最優解”,說的是在種種制約條件下,當下能夠做出的最好選擇。理論指出,局部最優解并不指向“全局最優”,意思是說即便你在每個十字路口都做出正確選擇,也不一定能夠收獲完美人生。理論和公式總是簡單的,直面生活,往往連最優解都很難做到,遑論全局。如果再一次遇到路上的小貓,雨水中的黑鳥,大橋上的猴子,我的選擇肯定依然不盡如人意。就像小說里的喬麥,在故事最后,我使用作者特權,按住了她想要觸摸流浪貓的手,我自私地讓小貓逃進這個城市的夜色,這當然是一種逃避,但也是我對這個故事所能做出的局部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