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周冰:網絡文學的數據性及數據批評
    來源:《中國文學批評》 | 周冰  2024年04月25日08:46

    摘要:網絡文學處于全面數據化的網絡空間,依賴0和1來表征,是數據錄入、數據存儲、數據計算和數據表達的綜合復雜呈現,具有明確的數據屬性。但近30年的網絡文學批評卻存在著數據缺失“綜合癥”現象,不僅導致批評無法面向網絡文學的火熱現實,而且引發了一系列的弊病。以數據為中心,在網絡文學的底層安放“裝置”,搭建批評的基座,建構數據批評新范式,并不是與印刷批評絕對割裂,而是在接續、更生的基礎上,引入數據思維與視野,強調文學性與數據性兼顧、從定性走向定量與定性結合、從人走向人—機協同、從單一的學科批評走向跨學科的場域化、實證化批評。數據批評并不排斥傳統網絡文學批評的文化闡釋,而是要以數據思維、模型為文化賦能。它不是功利性的數據崇拜,也不滑向計算主義或數據主義,而是為了更好地析出數據的經驗、邏輯;更不是片面的數據分析、技術分析,而是對數據保持充分警惕基礎上的、體現技術與人文相結合的批評。

    關鍵詞:網絡文學 數據計算 批評

    經過近30年的蓬勃發展,網絡文學已逐漸告別早期的“草根”形態,進一步邁向“主流”與“正統”,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與它從“邊緣”向“中心”走勢不相稱的是,網絡文學的批評探討似乎還比較“小眾”,缺少富有影響、可以實操的批評成果。

    本文所說的批評主要指的是學院派的網絡文學批評。一方面,學術界大抵都認識到網絡文學批評的重要性,看到了數媒賦能給文藝帶來的革命性變化,進而試圖在對紙媒評價限度的超越上,尋找新的評價視角、立場、方法,確立新的批評標準,建構適合網絡文學自身的評價體系。另一方面,學術界的這些批評“區隔性”明顯,往往局限在“圈子”內部,自說自話、自我觀瞻;學院派的批評出圈、真正走進網絡文學第一現場的學理性批評言說還比較有限。在這樣“兩難”的語境下,網絡文學批評既需要“口號”式的“宣傳”,廣而告之,以求增強批評的廣度、熱度、力度,更需要提出一系列可以描述網絡文學特性的概念、理念,如“網絡性”“交往性”“社會性”等,以求增強批評的針對性、有效性、在地性。在媒介革命與融合的數字時代,新的文學確實有必要尋找新的觀照方式,不如此,不足以揭示其有別于傳統文學的評價標準,建立符合網絡文學特征的評價體系。那么,網絡文學的本質特征是什么?除了現有學術界常談到的文學性、商業性、網絡性等,還可以使用哪些概念來理解網絡文學,是否可以由此延伸出一種新的批評范式?在我們看來,回到網絡文學發生的技術與媒介語境,重申網絡文學的“數據”特性,或許將是一條富有啟發性的途徑。

    一、數據與網絡文學的數據屬性

    依據《現代漢語大詞典》,“數據”指的是“進行各種統計、計算、科學研究或技術設計等所依據的數值”。而所謂的“數”,則是“數目,劃分或計算出來的量”“幾,幾個”等意思,“值”數學上主要指“依照數學式演算所得結果”。顯然,數據來源于數、值、量等概念,其由數、量等演變而來,它的發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在現有的研究中,人們一般將數據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數的產生,人們對數、量的懵懂認知和判斷;中期數學的發展,科學數據的形成;現在信息互聯網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大數據的誕生。從數到大數據的發展歷程,不僅顯示了數據在內涵和形式上發生的重大變化,而且帶來了人類對數據的新認知和新理解,引發了一場觀念、方法上的“數據革命”。

    如果說早期人類有關數的認識主要是在采集、狩獵中累積起來的素樸感知,近現代人類有關數據的理解主要是在科學研究、實用測量、數值計算中的范式推進判斷,那么當前有關數據的觀照則是在人工智能、云計算、可視化呈現中的革新性理念??梢钥吹降氖?,傳統的數量、數值逐漸轉換增殖為以0/1為“內核”的圖文信息資源,建基于數據之上的各類型數據庫、算法、可視化等大行其道,而人類行為和社會活動也正越來越多地被數據化,被挖掘、跟蹤、計算、分析、預測,產生新的價值,形成新的智慧。數據成為新的資源和要素,并被賦予了一種“權力”,促成新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全方位地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把握。

    網絡文學正誕生于熙熙攘攘的數據化語境與氛圍中,無論當前學術界如何溯源網絡文學的發展歷史——是1991年北美漢語網絡文學、1996年金庸客棧的論壇模式,還是1998年BBS上連載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等,都無法改變一個基本的事實:網絡文學因數據而生,又因數據而在,它具有天然的數據屬性。它以作者、讀者的信息錄入為數據源,以文學數據庫為應用平臺,以專門性的文學網站為數據應用門戶和數據服務提供商,并試圖通過對各類型文學數據的歸檔、管理、抽取、轉換、挖掘、應用,實現有別于傳統文藝的數字審美意識形態功用。在某種程度上,網絡文學處于全面數據化的網絡空間,依賴最簡單的0和1來表征,仰仗數據技術與數據庫平臺來實現,是各類型文學數據行為的復雜性編碼、計算、處理、架構與呈現,在本質上可將其看作一種“活態性”的數據平臺型文藝范型,體現的是科學技術對文學的影響與規訓。

    網絡文學數據特性至少在四個層面上呈現。其一,材料層的數字0和1二進制機器語言構成。數字0和1構成的二進制位數“bit”既是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根本,更是網絡文學的基礎、材料,是它的電子數碼語言。網絡文學依賴數字“比特”進行表征與敘事,數字0和1是網絡文學數字信息的DNA與基本構成,網絡文學的“大廈”正是依此構筑而成。其二,地基層的數據源。數據源是網絡文學比特數據的擴展與實現,主要是各類型數據行為如電腦寫作、用戶點擊、讀者評論等的比特數據集成,數據源是否豐富、多樣等決定著網絡文學“大廈”根基的牢固程度。其三,應用層的數據庫與平臺。這主要指的是各類型文學網站、APP后臺等通過技術搭建的不同特性數據庫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數據整合平臺、數據存儲平臺、數據處理與服務支撐平臺、數據應用平臺等,它們承擔著對數據源進行管理、存儲、抽取、轉換、加載、挖掘、計算、分析等功能。應用層決定著網絡文學的“大廈”如何安全、有效、精準地運作等。其四,界面層的數據顯示。這主要指的是應用門戶上的數據界面顯示、各類型數據的報表服務提供。比如,縱橫中文、番茄小說的界面顯示,各作品的封面、閱讀頁,或者各類型的月票榜、打賞榜,讀者的搜索顯示、交流帖子、朋友圈等。界面層是數據使用者所看到的網絡文學最直接的呈現,是網絡文學的“前臺”與面相,其直接關系用戶體驗、粘連度。

    所以,談論網絡文學,固然是在談論作者、作品、現象等,但誰能否認不是在談論網絡文學數據?網絡文學有著文學應該有的語言、敘事、審美,有著正常文學作品所具有的文學性,但它更是數據,是各類型數據的集成、化合、運算、表達,它在文學性上涂抹了數據性,并使得文學性和數據性互為表征。從根本上來說,支撐當前網絡文學繁榮的是數據生產與數據產業。對網絡文學而言,數據生產是其存在的“王道”,它是用戶的數據生產性行為與結果,既包含平臺的數據庫建構、數據規則錄入、數據界面搭建等,亦包括作者的寫作實踐、讀—寫互動、編—寫互動等,更包含讀者的點擊、選擇、閱讀、付費、討論、分享、二次創作等。數據產業則是網絡文學走向繁榮發展的關鍵,它是建基于用戶數據生產基礎上的進一步數據分析、加工和處理,是跨媒介的數據流轉,可看作網絡文學數據生產的再生產。網絡文學數據生產能力與數據產業轉化的強弱既是檢驗文學平臺優秀與否的試金石,也是衡量一部作品質量好壞、升降沉浮的重要標準。

    由此,數據溢出了原本的自然數量意義,更多地邁向了資源要素配置,它貫穿了網絡文學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成了一種文學性的經驗形態。從這樣的角度來衡量,網絡文學的生產與擴大再生產充滿著數據導向,依循數據理路,多由數據決定,是典型的工業化數據產業?!叭缃瘢瑸榫W文源源不斷貢獻內容的,已經不再是印刷媒體時代的個人創作,而是進行數據收集、信息處理的工業化生產?!北热?,一個專門性的文學網站,假如數據技術“一般”、用戶數量稀少、無數據“好”的作品,該網站產業發展可能性較小,很快就會成為明日黃花。而對一部作品而言,如果其收藏、訂閱、打賞數據較好,則將有機會進入網站排行榜,獲得主頁推送、熱點推送等,從而曝光率增大,成為閱讀的“風尚”,獲得IP改編等。再深入一點,我們可以把當下網絡文學的某些時尚類型,像凡人流、洪荒流等,看作某一類型的數據跟風,贅婿文、總裁文、飛盧風等則是數據經驗的模仿。也由此,網絡文學的各類型數據成了政策制定、用戶畫像、發展預測的“關鍵物”。比如,起點中文網的各類型年度分析報告,經常利用用戶的數據生產行為,對用戶進行數據畫像,分析年度的閱讀偏好、審美特點,給后來寫作者以借鑒。再如番茄小說網,通過算法與大模型,進行精準的偏好小說推送、廣告投放等。

    因此,當我們從數據的角度切入網絡文學,表面上看我們似乎在一步步遠離文學與文學性,但在本質上我們回到的卻是網絡文學的“初心”,通過數據來觀照網絡文學的生產與再生產,透視文學網站、作家作品、產業形態,分析和尋繹一種有別于傳統文學的“美的規律”,并試圖在數據關聯、共現間達成對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反思與問詢。但問題的關鍵在于,網絡文學這樣的數據特性是否被評論界充分認知,并進行相當地實操?

    二、網絡文學批評的反思與數據“敞開”

    網絡文學批評是與創作相伴生的,但它們之間的發展卻并不平衡,網絡文學創作走的是一條“爆發式增長、‘馬鞍形’上揚之路”,而批評則是“在低調起步、艱難前行中日漸發聲的”。人們對網絡文學的普遍印象是創作的熱鬧、產業的繁榮、批評的邊緣與弱勢,似乎很少有批評能“走心走腎”,既獲得網絡作家認可,又能對創作進行引導。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印象?創作與批評的鮮明反差是原因,“網絡文學批評形態的內在區隔”是原因,評論的碎片化、可適性也是原因。那么,有沒有更根本的原因?在筆者看來,對網絡文學數據屬性的忽視“難辭其咎”。

    回顧網絡文學批評的歷史,其演進大抵經歷了三個階段:其一,“技術”理論的援引。網絡文學初興時,從西方引入數字文學相關概念、理論,觀照網絡文學的“技術”新質,黃鳴奮的《數碼藝術學》、歐陽友權的《網絡文學本體論綱》、陳定家的《“超文本”的興起與網絡時代的文學》等即是此類。其二,西方理論的“在地化”與作家作品分析的強化。網絡文學進入商業寫作和類型化發展后,早期的超文本理論、“數碼”、“比特”等技術性概念明顯地淡出,而與此同時,“傳統”的媒介理論、敘事理論、英美新批評等與網絡文學的實際相結合,落實在了類型研究、作家作品的分析等方面,代表性研究如周志雄的《網絡文學的發展與評判》、邵燕君的《網絡文學經典解讀》、單小曦的《媒介與文學:媒介文藝學引論》《入圈:網絡文學名作細評》等。其三,面向“技術”的批評回歸。面對移動互聯技術的突破、虛擬現實技術的成熟、AI大模型的賦能等,評論界似乎再一次省悟到網絡文學終歸是一種“技術生產”,于是“技術路向”又開始抬頭,回歸趨向明顯,雖然整體上還比較“微弱”,但卻有種燎原之勢,代表性研究如黎楊全的《中國網絡文學與虛擬生存體驗》、儲卉娟的《說書人與夢工廠:技術、法律與網絡文學生產》、王玉玊的《編碼新世界——游戲化向度的網絡文學》等。

    問題的關鍵在于,早期的“技術”理論多為“橫向”移植,存在“水土不服”等問題,技術背后的“數據”屬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掘就被擱淺。作家作品和類型的討論卻又大抵局限于個別、少量、“經典性”文本,常常存在著以偏概全、既敞開又遮蔽的特點,各文本背后的“數據”價值并未被充分重視。而“技術”批評的再次回歸,雖從“數據”的角度作了不少創新性貢獻,但又才嶄露頭角,尚沒有形成一種強勢的批評話語,其熱點、方向性也有限。對網絡文學而言,數據是本體、存在依據,是“生命線”,但對大多數批評而言,數據僅僅是材料、方法、手段等批評之“技”,不過“技”卻無法走向數據評價論的價值、理念、思維之“道”。

    因此,近30年的網絡文學批評,網絡文學的數據性是被遮蔽的,批評思維上的數據轉換、批評方法上的數據應用等都還比較有限,更進一步的數據批評實操更是“滄海一粟”,由此導致批評不僅無法有效面向網絡文學火熱的數據現實,而且引發了批評的數據缺失“綜合癥”,促使批評的弊病愈發嚴重。比如,批評的標準錯位,用“印刷文學”標準評價網絡文學;批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法從數據整體性角度批評;批評遲滯、空洞,不能有效回應創作;批評各自為戰,缺少共識性的批評“基座”等。這些問題弱化了網絡文學批評的影響力,加劇了批評與現實創作的疏離,導致了批評的區隔性與淺表化弊病,正如有學者擔憂的,“目前的網絡文學批評,恰恰在理論的融通上捉襟見肘,產業、媒介、文學、觀念、受眾變遷……等等,都高踞網絡一角,單獨言說哪一個,都只能是盲人摸象、管中窺豹”。面對這樣的網絡文學批評現實,我們亟待以數據為中心,在底層安放“裝置”,搭建批評的基座,真正地走向批評的敞開。這一做法的價值與意義至少有三方面。

    第一,有效化解“量”的難題。網絡文學批評的一大陣痛是閱讀,批評者需要面對眾多的作家、海量的作品、超長的小說、紛雜的用戶評論。比如,2021年,“全國45家主要網絡文學網站全年新增作品250多萬部,存量作品超過3000萬部”, 2022年網絡文學市場規模3893億元,同比增長88%,網絡文學作家數量已超2278萬,涵蓋57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92億。一些作品的字數如下:貓膩的《慶余年》398萬字,忘語的《凡人修仙傳》771萬字,老鷹吃小雞的《全球高武》835萬字。一些作品的用戶評論數如下:辰東的《完美世界》超過60萬條,會說話的肘子的《大王饒命》超過150萬條,愛潛水的烏賊的《詭秘之主》超過200萬條。這些數字讓人生畏,如果要確切地對某一類型的作品進行批評,或許皓首窮經亦難完成。但假如不閱讀完畢,批評的可適性將大打折扣。作為應對策略,樹立批評的數據思維,合理利用數據化技術手段,進行相關文本的數據抓取、集成、分析等,無疑將使批評更為合理。比如“一葉故事薈”軟件,它能夠“10分鐘,多角度觀察文本特征”,“一眼找到全文關鍵信息”,“一目了然地洞察全文的情節起伏變化”?!耙蝗~故事薈”借助于它,我們可以輕松地讀完上述那些“巨量”作品,了解主要人物、故事梗概、情節變化等,批評自然會“得心應手”一些。

    第二,開拓新的批評問題域。從數據的角度來審視,當前的網絡文學批評主要涉及的是文化層面,大多停留在界面層的數據顯示上,地基層的數據源、應用層的數據庫卻鮮有涉獵。但問題在于,網絡文學正是通過數據錄入、數據結構、算法分析、數據分發等來實現,表層的文化呈現只是數據的運算結果,不討論結果背后的數據處理如何能夠達成深度理解?從這樣的角度來衡量,當前的批評只是揭示了網絡文學數據特性之冰山一角,更廣闊的以數據為中心的批評問題域還停留在海平面下。比如算法偏見問題,如果我們將算法偏見理解為“對某些個人或群體、信息內容等產生不公平結果的系統性和可重復性錯誤”,那么在網絡文學領域就時刻存在著這種偏見,其表現在網站的排版設計上、作品的升降沉浮上,更表現在閱讀的推送上。算法偏見似乎是作為數據的網絡文學在呈現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為算法說到底是人創造的,但是由于當前網絡文學普遍的商業性氛圍,算法偏見加劇了網絡文學的數據崇拜,導致了同質化、數據歧視與遮蔽,從而使得小眾寫作、邊緣寫作等一定程度上處于弱勢地位,不利于網絡文學的創新。其他類似的問題,如數據的采集是如何影響生產的,算法又是如何生成、運行的,是否存在著一種算法審美,該如何看待數據正義與倫理,“數據鴻溝”又表現在哪些方面,文學產業是否就是數據產業,批評界還沒有完全將之納入觀照視域,進行深入思考。

    第三,切實回應技術的挑戰。網絡文學已進入智能化發展時期,技術的進步塑造出了軟件輔助寫作、人工智能生成,尤其是以ChatGPT和“文心一言”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展現了“AI生成”的巨大潛力,勢必會帶來網絡文學的革命性變化?!叭斯ぶ悄苤诰W絡文學的特殊優勢在于,它不僅是媒介和載體,還是創作工具和內容‘生產商’,隨著算法不斷迭代創新,預訓練模型和多模態開發促成AIGC技術能力質變,人工智能將獲得更通用和更強大的文學生產和傳播能力,其改變的不僅是文學創作方式和存在方式,還將改變整個網絡文學生態?!北热?,百度小說的AI革命。百度小說融合AI,可以實現“AI校閱、AI潤色、AI查閱”,“能為創作者提供海量創意,AI大綱、AI設定、AI續寫能力”。例如AI續寫,“作者只需要提供創意想法,輸入創作指令,AI就會延續作者思路進行創作,生成的內容不但更貼合作者構思,并且可實時修改、無限次創作”。一個典型的案例是,百度小說作者“繪夢人”通過百度作家平臺AI輔助完成的反詐題材短篇小說,“在上線5日吸引超10萬讀者,作者分潤預計達5位數”。問題在于,AI是如何實現這些功能的,它背后的運算邏輯是什么?在這一過程中,是否存在著數據丟失、數據侵權、數字剝削?AI的崛起,是否內蘊著一種危機,昭示著網絡文學主體性的喪失、“終結”的臨近?面對人工智能的來勢洶洶,網絡文學批評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價值、審美、文化等上,而必須憑對技術的了解與把握,回應技術的挑戰,而從數據的維度切入無疑是最便捷、最有效的進入方式,因為人工智能在本質上就是數據和數據的運算,它與網絡文學有著同構性。

    網絡文學產生于互聯網平臺,技術打造了它發展的基本格局,其創作、傳播、消費都是以數據方式進行,“數據是網絡文藝的天然母體,缺乏數據視角便難以進行完整的網絡文學研究,從這個角度看,數據可被視為網絡文藝批評的起點”。但問題的關鍵是,網絡文學批評30年,數據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面對批評的數據缺失和數據的敞開,我們應進一步從數據的角度思考網絡文學的本質、特性、功能、發展趨勢等內容,考量數據背后復雜的資本、文化、意識形態運行邏輯,建構基于數據的批評理論,從而實現網絡文學的數據“解放”。那么,這一批評范式應該如何建構?

    三、在技術與人文之間:作為新范式的網絡文學數據批評

    早在2000年,美國批評家弗蘭科·莫萊蒂(Franco Moretti)就發表了《對世界文學的猜想》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世界文學”和“遠讀”的概念。莫萊蒂認為,“現在的文學”是“一種全球性的系統”,但是“科研工作總是有諸多局限性”,“要同時解決世界文學和未讀作品問題,也許太難了”,因此,“需要有一種新的批評方法”。面對“同為一體但不平等”的世界文學,我們無法用傳統的細讀方法來研究它,因為“文本細讀的癥結在于,細讀的經典范圍必然狹小”,“文本細讀不會顧及非經典作品”,它是一種“神學的訓練”,“極為莊正、嚴肅地對待那些為數甚少的文本”。這時,我們就必須“遠讀”,以犧牲細節的豐富性為代價,“少即多”,“關注那些比文本小得多或大得多的單位:手法、主題、修辭——或是體裁和系統”,以小見大,“從整體上理解系統”。莫萊蒂的“遠讀”概念凸顯了他面對文學全球化的焦慮與思考,但如何“遠讀”,莫萊蒂卻并未提及。遲至2005年,莫萊蒂出版了《圖表、地圖和樹:文學史的抽象模型》,才第一次用定量、統計等方法示范了“遠讀”的操作方法;2009年發表了《風格公司:對7000個標題的反思(英國小說,1740—1850)》,用計算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7000部小說的標題,呈現了“遠讀”的批評魅力;2010年莫萊蒂又與馬修·喬克思(Matthew L.Jockers)共同成立了斯坦福文學實驗室,專注于用軟件來分析文學,進行“計算”的批評,“遠讀”的影響力再次擴大。

    莫萊蒂的“遠讀”理論并非誕生于“數據”的語境,但是其“遠讀”的數據實踐卻對網絡文學批評頗具方法性的啟示,“展示了定量或數字人文方法在文學研究中的價值和作用”,“展示了如何利用數字人文來進行小說、戲劇等敘事文體的研究”,以及批評主體需要的“對統計數據的分析和闡釋能力”“通過微觀的數據推導出宏觀的結論的能力”?;谀R蒂的“遠讀”理論和批評操作的示范性,新的研究設想“統計文藝學”被提出,專門性的網絡小說數據分析軟件“一葉故事薈”被開發出來,而基于該平臺的網絡文學數據批評實踐也獲得一定彰顯。比如,2019年戰玉冰發表了《網絡小說的數據法與類型論——以2018年的749部中國網絡小說為考察對象》,對2018年的749部網絡小說進行全樣本考察和分析,呈現了其整體特點、主題、類型等。2020年,吉云飛發表了《作為“計算批評”的“遠讀”——以網絡小說“升級文”中的節奏與情緒為例》,該文以2005年至2019年間共計14部超5000萬字的“升級”類型網絡小說為研究文本,通過關聯詞分布與關系、可視化呈現的方式,探究了“升級文”與讀者情緒高度共振的奧秘。李強的《作為數字人文思維的“網文算法”——以“明穿”小說為例》,則嘗試以“網文算法”思維為指引,運用數字人文研究中的人物分析對比工具,處理了“明穿”小說類型發展史的部分問題。2022年,周冰發表了《網絡文學的“方言”書寫、言語社區與修辭幻象》,對中國作家協會評選的中國網絡文學20年20部作品進行數據分析,統計這些作品中有關時間詞語的使用情況,并與傳統作品《四世同堂》中的時間詞語比較,啟發性地總結了網文與傳統作品時間詞語使用的差異及原因。這些批評實踐都是基于“數據思維”,綜合運用“數據”軟件系統,抓住網絡文學的某一面向,以近乎全樣本的統計、分析,呈現了網絡文學的多模態特點,開拓了網絡文學批評研究的新領域。

    從莫萊蒂的“遠讀”理論到國內網絡文學批評的“數據”實操,潛藏著一種對傳統文學批評的顛覆性挑戰,帶有較強的范式革命意義。傳統的文學批評基于“印刷文明”,“有一個詞叫Literature,基本意思是‘書寫的東西’(拉丁語對應詞是literatura,其詞根是litera,即字母),用以指一套書面材料,比如英國文學、兒童文學。相反,用以指稱純粹的口語傳統、與之相應而令人滿意的概念或術語,卻是一個缺項。比如,傳統的口頭故事、箴言、禱告、套語就沒有相應的概念或術語來表達”。印刷文明之下的文學批評面向的是紙質文本,崇尚文本細讀,批評是具體的、少量的、經典的,認識邏輯是直線性的,“印刷文字則把主體構建為理性的自律自我,構建成文化的可靠闡釋者,他們在彼此隔絕的情形下能在線性象征符號之中找到合乎邏輯的聯系”。這一批評是“經典性”批評,優點在于描述、定性,但主觀、遮蔽,敞開性不夠。而“遠讀”與“數據實操”則不同,它不忽視那些邊緣性的文本,不講究文本的精確性,而是講究批評的數據量與數據計算,它意味著從文學性走向數據性,從個別經典文本走向海量文本,從人走向人—機輔助的計算批評、總體性批評,優點在于定量、效率、范圍、深度等方面。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面對數字媒介帶來的網絡文學數據屬性的強化,有必要倡導數據批評。這一批評范式不是與印刷批評絕對割裂,而是在接續、更生的基礎上,在面向具體的數據文藝實踐中,引入數據思維與視野,強調文學性與數據性兼顧、從定性走向定量與定性結合、從人走向人—機協同、從單一的學科批評走向跨學科的場域化、實證化批評。它并不排斥傳統網絡文學批評的文化闡釋,而是要以數據思維、模型為文化賦能。它不是功利性的數據崇拜,也不滑向計算主義或數據主義,而是為了更好地析出數據的經驗、邏輯。它更不是片面的數據分析、技術分析,而是在對數據保持充分警惕的基礎上,將技術與人文相結合的批評。數據批評至少應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數據批評將著力于文藝批評的數據思維轉換與視野建構。它基于技術的維度,對數據進行本體性探討,闡釋網絡文學底層的算法運行邏輯、特點,討論算法的效能;它將在批評中引入數據性的思維與邏輯,強調網絡文學的數據性、數據生產、數據正義、數據產業等;它將以數據的思維與眼光觀照、反思網絡文學的文學性,著力于對傳統印刷批評進行數據性的思維與視野轉換,從而以更符合網絡文學實際的數據方法進行批評。比如,通過對2019年以來“贅婿文”的數據挖掘,用可視化數據軟件,繪制“贅婿文”的數據圖譜,把握網絡文學的閱讀審美風尚,進而通過對小說、視頻等文本、閱讀量、評論等數據的分析,呈現該類型作品的審美偏好、寫作技法、心理指向等。

    其次,數據批評將充分評估數據對網絡文學的價值與意義。我們必須承認數據對網絡文學生產與擴大再生產所具有的要素意義,以更貼近網絡文學實際的方式進行數據批評,因為“今天的藝術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依賴于技術”,“藝術與技術正在重新融為一體,回歸到它們原初的身份”。但問題在于,網絡文學的數據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它的文學性,這種影響落實到具體的創作上又是以何種形式呈現出來的,數據性與文學性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而在另一個層面,由于數據自身存在著可復制性、可刪改性、算法偏見、易逝性等特點,如果對相關網絡文學數據不甚了解,對即時性的數據保存不善,或進入“信息繭房”中,不留存相關數據史料,那么這種批評必將成為一種空談。因此,倡導數據批評,需要在充分考慮數據特性的同時,充分估量其所具有的生產要素價值,研判數據的可能性與限度。

    再次,數據批評將充分關注網絡文學的數據生產與擴大再生產。網絡文學的30年是數據生產賦能的30年,是它的讀者演變為用戶,文本轉化為產業,生產即消費、消費即生產的30年。在一定意義上,網絡文學的數據生產蘊含著網絡文學繁榮發展的密碼。問題的關鍵在于,數據是如何介入生產的,數據生產又是如何規訓和實現它的擴大再生產的,再生產環節的生產、分配、消費等又是如何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數據背后的管理、模型、計算等又是如何影響到網絡文學的生成的?數據算法推薦是否就是一種算法偏見,工業化的數據考量與標準化生產是否為導致網絡文學同質化的“罪魁禍首”?傳統的文學批評面對這些問題存在著“失語”現象,因而我們亟待從數據的角度強化對網絡文學進行生產批評。

    最后,數據批評將注重學科互涉,充分吸納數字人文的方法進行批評。面對網絡文學的巨量數據生產與擴大再生產,傳統的文學批評方法與手段常常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倡導學科互涉,將文學與傳播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圖書情報、智能科學與技術等結合起來,“利用定量和計算對文藝進行數據化和數字化建構,從而走向網絡分析、算法批評、可視化呈現等數字人文方法”。比如,天蠶土豆《元尊》的海外傳播,小說英語版于2019年上線武俠世界,小說漫畫版(韓語、英語、印尼語、法語等)在2018—2021年分別登陸Kakao Page、Naver、Mangatoon、PICCOMA、YouTube、Bilibili Comics等平臺,海外傳播、接受數據的分散、跨平臺、多樣性為影響研究帶來困難,而諸如各平臺的設計、風格是如何影響傳播的,海外讀者的接受又呈何種樣態等問題,依賴傳統文學批評與方法更是難以解決,必須走向學科互涉、數字人文批評。

    2021年,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要“健全完善基于大數據的評價方式,加強網絡算法研究和引導,開展網絡算法推薦綜合治理,不給錯誤內容提供傳播渠道”。2023年,國家數據局組建,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兑庖姟泛托聶C構的成立提醒我們,網絡文學的批評必須“返本歸根”,回到網絡文學的數據本體,建構基于“數據”的批評方法與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出切合網絡文學實際的批評理論,從而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與批評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提供必要的支撐。

    99久热只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17|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果冻传媒| 国内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99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色婷婷噜噜久久国产精品12p|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 | 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202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韩国演艺界 | 拍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30|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AV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一品| 日本精品3d动漫一区二区|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偷一|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资在线|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国产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男女男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尤物|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 99re热久久精品这里都是精品|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 久久99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98精品国产高清在线看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