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這些網絡文學短篇故事值得一讀
4月23日,又一年世界讀書日來臨。移動互聯網時代,全民閱讀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網絡文學作為數字閱讀的重要分支,已經占據了國民閱讀市場的“半壁江山”,一份好看的網文書單也值得收藏。
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2023—2024年網絡文學平臺價值研究報告》顯示,越來越多人開始接觸和喜愛網絡文學,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創作形式和閱讀方式。截至2023年底,中國網絡文學閱讀市場規模達404.3億,網絡文學平臺作者規模達2405萬人,30歲以下作者占比超過七成,網文寫作成為受到年輕群體歡迎的新職業形式。同時,網絡文學的讀者群體逐漸從小眾群體向更廣泛的群體擴展。
以全網最大的短篇故事基地知乎鹽言故事為例,該平臺的投稿創作者超過60萬人,累計上線短篇故事超過10萬篇,覆蓋180多個創作細分品類。
對于很多鹽選作者而言,短篇故事創作讓他們收獲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90 后”作者“米花”出生于江蘇一個二線城市,從小熱愛閱讀,中學就拿到了人生第一筆稿費。她的創作之路由此展開,但寫作是孤獨的旅程,她也一度懷疑自己能否堅持走下去,直到開始在知乎寫故事,收獲第一批讀者,這條道路才清晰起來。截至目前,她在知乎已經連續創作了《良妾》《春來朝朝》《棠木依舊》《胤都異妖錄》等十幾部作品,其中中式神怪題材的《胤都異妖錄》一舉奪得知乎故事大賽·長篇創作馬拉松第三季的分賽道冠軍,并被百萬讀者推選為“新知乎三絕”之首,被讀者譽為鹽言故事最受期待的影視化IP之一。
輕歷史創作近年來成為網文創作的熱門題材,熟悉的歷史人物與作者天馬行空的腦洞結合在一起,往往帶給讀者新鮮又有代入感的閱讀體驗。鹽言作者“房昊”擅長在歷史題材中釋放腦洞,作為文學話題的優秀答主,“房昊”2015年入駐知乎,撰寫了321篇回答。歷史是他涉及最多的話題,他擅長寫故事,尤其是以冷門的視角講述歷史人物的一生。比如,如何在重文輕武的宋朝當好一名武將、孔子來到現代如何利用當下最火熱的直播宣揚思想、辛棄疾不只是豪放文豪還用兵如神……以腦洞回答為藍本,“房昊”創作了《假如歷史有外掛》系列短篇故事,其中《假如李世民魂穿劉禪》行文瀟灑飄逸,內容激情熱血,入選“知乎鹽言故事2023短篇故事影響力榜”。
現實懸疑題材也是重點類型之一,相比跌宕劇情,能否做到對社會深刻的洞察與反思才是這類作品成功的關鍵。“秋山”就是在知乎成長起來的懸疑作者之一。成長于煙火氣十足的職工大院,歷經幾年的記者生涯,作為喜歡向內尋找的人,寫作是“秋山”一直堅持輸出的方式。他作品不多,目前為止僅有《花市街》《雪與火》《扳命人》三部,但部部精雕細琢。《花市街》在知乎故事大賽·長篇創作馬拉松第二季懸疑賽道中奪魁,獲得作家紫金陳的好評,《扳命人》則入選“知乎鹽言故事2023短篇故事影響力榜”。
創作是百態的,知乎鹽言故事積累了10萬余篇創作,已成為連接創作者和閱讀者的橋梁。“米花”“房昊”“秋山”這樣的知乎鹽選作者,正在通過網絡文學的力量,拓展數字閱讀的邊界和想象。